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藝術的價值擔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宋春麗 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現代化進程日益加深,市場經濟制度的建構不僅改變著中國的經濟結構,而且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改變著傳統的文化結構和文化模式,社會整體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持續轉型之中,人們的社會觀念、社會心理也隨之發生變化,突出表現為文化的物化與精神的失落。可以說在當今時代,技術宰制了藝術,邏輯壓抑著詩意,資本剝奪了道德,因此如何為心靈的救贖尋求出路是每個現代人不可回避的問題。而音樂藝術在當今注重物質實利、忽略精神追求的時代,擔當著構筑精神家園不可或缺的歷史責任。
一、社會轉型時期人的精神失落
人作為萬物之靈,是靈與肉的統一體。作為肉體,要從自然界獲取物質養料,因此物質需要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但人之為人更重要的是作為有著自我意識的精神,正是自我意識使人的本質落在自由之上,從而超越了所有的動物,使人擁有了意義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文化世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物質世界,一是精神世界,物質世界是人維持生存的基礎,精神世界使人的文化生命煥發出意義,真正得到安頓,它是人的文化生命的“家”。盡管在本質意義上人是精神的存在物,只有精神世界才能夠使人真正安身立命,但是在現代商業社會,對金錢、財富的占有成為社會價值最現實、最有力的指向,精神世界豐富的意義被金錢至上的火爐所炙烤、蒸發,只剩下拜金主義在盛行,自由的精神被系于物質之上,人的生活必須臣服于物,這便是精神的失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智至上、情感壓抑
健康的人在精神結構上應該是知、情、意和諧統一的,然而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社會交往日益復雜,社會發展依賴科技,因此,無論是交易購物、人際交往,還是工作學習,都離不開理智的分析、推斷,邏輯和算計占據絕對的優勢,整個社會在生活風格上體現出理智對情感的勝利,情感萎縮成為這個時代的心理痼疾。德國哲學家西美爾說:“現代人用以對付世界,用以調整其內在的———個人的和社會的———關系的精神功能大部分可稱作為算計功能。這些功能的認知理念是把世界設想成一個巨大的算術問題,把發生的事件和事物質的規定性當成一個數字系統。”[1]444這種心理特點與古代易于沖動的、不顧一切的、更受情緒影響的性格針鋒相對,貨幣經濟迫使我們在日常事務處理中必須不斷地進行數學計算,生活里充斥著這種對質的價值進行評估、盤算、算計,并把它們簡化成量的價值的行為。
(二)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進入現代商業社會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徹底的改變,不再到虛無縹緲的宗教里去尋找精神寄托,也不看重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上帝和圣人被金錢所取代,貨幣拜物教占有了人們的心靈,發財、暴富成為社會大眾最真實的期待。擁有多少錢就能占有多少物品,人們自然是希望錢卻多越好,只要能掙到錢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坑蒙拐騙習以為常、假冒偽劣屢見不鮮,不僅是普通的日用品,甚至關系到人們生命健康的食品和藥品也難以讓人放心。不僅商家如此,一些公務人員也培養出商人心態,貪污瀆職、權錢交易,置公共職責于不顧;甚至一向受人尊敬的職業也在向金錢看齊,醫生不顧病情過度檢查、過度開藥,教師課外收費辦班,學術研究抄襲造假等等。總之,商業社會里金錢驅趕了信仰,腐蝕了道德,一些人不僅敢于突破道德底線,甚至不惜觸犯法律。在金錢主宰的社會,人們看待任何事物都擺脫不了金錢的眼光。除了用貨幣來衡量事物的價值,人們似乎已經感知不到事物自身的價值,這種價值觀阻斷了或鈍化了人對事物物性的特別的細微的感知;不僅如此,人們進而用貨幣來衡量人的價值,窮人總是受到鄙視,富人不花一分錢也會吸引人們羨慕甚至尊敬的眼光。實際上,說某人窮鬼一個還是身價過億都不啻是對人的個性、尊嚴的踐踏與漠視。
(三)注重感官享受、忽略審美追求
市場經濟下,只有持續的消費才能維持經濟機器的運轉,全社會形成一種消費文化。復雜多樣、千奇百怪的各種商品包圍著每一個人,誘惑著人們的感官和虛榮心,人們總在考慮還有哪些東西自己沒有,只貪圖對物品的享受,社會徹底進入了馬克思所說的“物的依賴”的時代。在這種生活態度下,人們以現實的、功利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把世界只是當作實際需要的對象,其豐富意義被片面化、表面化的世俗價值所遮蔽,以為這種片面化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全部意義。在“貨幣拜物教”的統治下,人生活在功利、現實的精神狀態下,其精神世界也隨之荒蕪,作為人的本質的自由很難得以實現。因為只有超越現實的生存方式,才談得上自由,而這種自由在審美活動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總之,情感萎縮、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價值扭曲、貪圖物質享受,這些都是社會轉型時期精神失落的表現,它不僅導致人性結構的不平衡、不和諧,還使得人的精神世界日益貧乏,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本質價值。因此,如何拯救精神世界,為心靈救贖尋求出路是每個現代人不可回避的問題。只有超越當下的表面化生存方式,才能安頓人的文化生命,而審美活動是我們進入超越的基本方式之一。這種方式擺脫了現實需要和現實觀念,以自由的身份和自由的理想來體驗世界,因而能夠進入超越個體自身的意義世界。
哲學、宗教和藝術是人類超越現實的三種基本精神活動,在現代社會,哲學和宗教日漸淡出大眾的視野,藝術以其生動、直觀的形象一直感染著人們,尤其是音樂藝術特別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實際上,中西方早期的大思想家關于音樂對人的心理影響和精神塑造作用都有論述。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論述,就是把“樂”看作造就一個完善的人的最終環節;荀子在《樂論》中也談到,“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2]279柏拉圖認為,“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3]298。亞里士多德也指出“音樂確能改變靈魂的本質,既然它具有這種力量,我們就一定要利用它來培養下一代。”[4]274總體而言,音樂對人的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活在現代生活中被鈍化的情感
心理學家榮格說:“情感萎縮,這是現代人的一個特點。”而要治療這種“情感萎縮”則非音樂莫屬。雖然情感性是藝術的共同特征,但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音樂具有最直接的情感性。文學、戲劇、繪畫作品中的情感是間接性地感滲透在事件的敘述、對象的描摹之中,遵循的是再現的邏輯,而音樂則是傳達情感本身,至于引起情感的具體生活圖景則被過濾掉了。因此,音樂作為情感的載體,可以直接披露人們的情緒,映射人們的心靈,音樂不是再現的藝術,而是表現的藝術。音樂是情感體驗的最佳對應物,它善于把發展變化著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強度、力度、幅度、色彩及其變化加以單獨或綜合地表現出來,優美的音樂還能夠滋潤和撫慰人們的心靈,激烈的音樂能使人煩怨的情緒得到宣泄,使人們保持平和的心境。在音樂欣賞中,不僅能夠將音樂藝術的美融入個性,引導人感悟美,還能為生活注入激情,激發人的精神力量,調節人的精神面貌,凈化人的心靈。
(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長期在音樂美的熏陶感染下,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娛樂和滋養,培養出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情操,使人的精神世界更豐富、更和諧,更完美。美是人的獨特權利,是人的感性在多大程度上成為人的一個絕對尺度。因為審美最忠實于一切被理性、被社會所壓抑的感性個人,忠實于活生生的、具體的、豐富多彩的、具有不可預測的深度和無限可能性的個人。理性概括出來的本質永遠無法窮盡感性現象,就像人無法用理智分析自己的情感一樣。所以,審美是印證人之個體性、獨特性的根本標志。而只有時時確證著自身的唯一性、神圣性和不可或缺性,才能真正實現人自身作為人的內在規定性。
(三)構建個人獨有的精神家園,使人得以安身立命
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和精神存在,需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來作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有了這樣一個精神家園,才不至于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左右算計、長吁短嘆、蠅營狗茍,不知人之真義;也不至于在茫茫人海、滾滾洪流中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喪失個性,不知我之為我;自然最終也不至于在面對世事變幻時手足無措、悵然無著、精神流離,不知家在何處。匈牙利著名音樂家柯達伊•左爾坦認為音樂和人的生命本體有著密切關系,“音樂是不能被其他東西所代替的精神食糧,得不到它的人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貧血癥中,沒有音樂就沒有健全的精神生活。”[5]4音樂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滋養和啟迪,培養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情操,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和諧完美。柯達伊認為培養音樂的聽眾就是在培養一個社會。
(四)完善人格,構筑人的內在和諧
音樂具有喚醒、聯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通過對人的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人性結構包括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一是社會性(文化性、理性)的方面,一是生命性(動物性、感性)的方面。二者經常處于矛盾斗爭的運動中,當其中某一方面長期處于受壓抑、不能滿足的境界的時候,整個人性結構處于不平衡狀態,人性便呈現出某種缺陷。只有使人的心性和外物和諧,才能使人在與自然和他人的交流與融合中體味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通過音樂欣賞,可以使人的身心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人,從而全面發展人的品格和能力,構筑人的內在和諧。
三、讓音樂藝術融入生活
社會轉型時期,音樂藝術要擔當時代的重任必須融入生活,這種融入不只是物理的融入,更是心靈的融入。有史以來,音樂對人們而言就是即時的演奏與歌唱,而且受聲音傳播的局限,只能在小范圍聽到,所以,音樂只能是貴族們的奢侈品,很難進入大眾的生活。進入現代之后,隨著留聲機的發明,聲音存儲與播放的技術得到了突破,尤其是當代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人們無須走進劇院、音樂廳就可以隨時隨地欣賞音樂:無論在家里還是商場、餐廳、書店,無論在車上還是外出步行,音樂無處不在,似乎已經融入大眾生活之中。但是,視聽科技只是為音樂融入生活創造了條件,充其量不過是物理的融入,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6]87所以,音樂真正地融入生活應該是心靈的融入,這就需要一雙喜愛音樂、享受音樂的“耳朵”才行,即音樂的鑒賞能力。
音樂的鑒賞能力需要在音樂欣賞過程中來培養。這個過程是以情感為紐帶,以美的聲音形態濃縮成生動可感的音樂形象,在美的意境中逐漸沉淀,由直覺轉化理性,潛移默化,才孕育出高雅審美情趣和敏銳鑒別力。有了這種情趣和能力,就能自覺地審視自己的心靈,影響自己的行為選擇,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自己,使自己逐漸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最終使自己的人格升華。音樂的鑒賞能力是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在不知不覺之中培養出來的,而不是靠刻意的技能訓練和死板的理論灌輸能夠達到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說到讓小孩學音樂,就是直接學一種樂器或學一些歌唱的方法技巧,而不是先讓他們去聽、去感受、去欣賞,去獲得由音樂帶來的最初的美的體驗;是帶著考級、升學的功利目的命令他們去學,而不是先讓他們愛上音樂,音樂帶給學童的首先是痛苦而不是快樂,不是在培養音樂的朋友,而是在培養音樂的仇人,這就完全違背了音樂教育的初衷,不僅培養不出音樂的鑒賞力,而且連最初對音樂的好奇和興趣也丟了,甚至因為學樂器而壓抑個性,性格扭曲。生活中有不少彈琴多年,演奏水平不錯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愛說話,性格內向、木訥、自閉、自我中心,明顯缺少青少年兒童的那種活潑、陽光、純潔、積極向上的一種朝氣,這種性格的扭曲,在部分學琴越久的孩子身上表現得越明顯,西安音樂學院的藥家鑫以殺人來處理車禍已經足以給世人以警示。音樂教育說到底就是人的“靈魂”的教育,“修養”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只有認識到這個本質音樂教育才能走上正途。正如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普通音樂教育不以培養音樂特長為其目的,更不以造就音樂家為己任,它的首要目標是培養人、教育人,使其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7]45。
音樂融入生活應該是心靈的融入,或者說心靈因為音樂而獲得超越,而不是因為音樂變得更俗,更加受現實利益的擺布,更加屈服于現實。音樂是人的精神以音樂的形式對現實生活的美的發現與惡的抗爭,是對美的理想的向往,是超越現實而不是現實生活照鏡子般的反映。而實際生活當中,盡管音樂無處不在,但人們聽得最多的還是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充滿了時代的氣息,能夠給人們帶來安慰或者宣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一些歌曲不僅不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反倒是迎合了時代的低級趣味,降低了人的品味,使人不忍卒聽,掩耳躲避。
因此,音樂要真正融入生活,首先要培養、提高人們的音樂鑒賞品味,要擯棄以往把音樂知識技能作為音樂教學首要目標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對音樂興趣愛好的強調;引導人們多聽一些高雅、優美的音樂,無論是古典的、現代的,還是中國的、外國的,都能夠滋潤和撫慰人們的心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總之,音樂是一種心靈的體操,靈魂的凈化劑,在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充斥頭腦的今天,普及音樂藝術,不僅使人的感性得以回歸,本性得以提升,而且還可以使人通達身心平衡的精神狀態,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也會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