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設計專業園林樹木學教學改革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園林樹木學是農林院校林學及相關學科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針對園林樹木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專業性強、課時有限、授課場所固定、實踐教學缺乏系統性等問題,結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生源為藝術生的特點,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入園林樹木學課程教學,針對學生在園林樹木識別、分類與應用等方面進行教學探討,確立了課程理論及實踐教學的改革方案,為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環境設計專業學生提供參考。
園林樹木學是園林、風景園林、環境設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林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林業人才培養中占據重要位置[1-2]。該課程是對園林樹木的形態特征、系統分類、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特性、地理分布和經濟價值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是以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等課程為基礎,為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植物造景、園林植物栽培、園林工程等相關課程學習和園林生產、開展園林樹木資源開發利用等實踐奠定理論基礎[1-3]。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園林樹木的分類、生態習性、觀賞特點、生態功能、配植方式、繁殖與栽培管理等,課程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園林樹木分類知識、鑒定和應用技能[4]。傳統的園林樹木學理論和實踐教學多以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知識為主,但該課程在理論講授過程中存在內容繁多、講授理解困難、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5-6]。筆者通過近兩年教學發現,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多為藝術特長生,課程安排中沒有生物學、植物學等相關基礎課程,該專業學生對園林樹木學課程的學習感到有難度。為適應現代產業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園林樹木學知識,實現環境設計專業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有必要對現有園林樹木學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需進一步探索更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解決問題。目前,教學改革、新教學理念的引入是國內外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7-8]。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要求“利用新的工具和平臺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可見,地方本科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探索顯得尤為重要。在此背景下,多種教學模式已被引入不同學校多種課程的教學中[9-10]。其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11]不但重新調整了課堂內、外時間,將學習決定權交給學生,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傳統課堂上的“知識的傳遞過程”轉化為“知識的內化過程”。為了促進環境設計專業園林樹木學教學工作的開展,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入環境設計專業園林樹木學的教學中,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日后教學,對促進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有重要的催動作用。
1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專業目標與教學特色
1.1專業概要
環境設計專業涉及理、工、文、藝等領域,具有藝術與科學、人文與理工的特點,其教育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基本理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與專業基礎知識、設計訓練、實踐訓練等方面。
1.2專業培養目標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是以環境藝術設計與園林設計緊密結合為特色的交叉專業。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園林藝術理論基礎和表現技巧,掌握園林植物應用、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等基本技能,能在城市建設中從事園林規劃設計、園林綠化施工、建筑室內外環境創造及園林藝術施工管理工作,成為有較強創新意識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1.3園林樹木學課程教學目標與課時安排
1.3.1教學目標。園林樹木學是園林等專業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是以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土壤肥料學、氣象學以及一些邊緣學科如美學等為理論基礎的課程,它為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植物造景、園林植物栽培、園林工程等專業課程服務。通過該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園林樹木分類知識和鑒定技能,正確識別常見園林樹木300種以上,基本掌握主要園林樹種的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園林用途等,為學生學好后續課程、參加園林生產實踐、開展園林樹木資源開發利用等打下堅實基礎。1.3.2課時安排。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園林樹木學教學課時共90學時(本科)。具體的教學方式和課時安排為:理論講解48學時;實驗12學時;實習30學時。較同類院校常設置的100學時來講,有所縮減,實習實驗學時所占比重有所增多。
2課程教學改革實施
2.1翻轉課堂引入園林樹木學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學
習的過程主要包括知識的傳遞和知識的內化,園林樹木學課程的學習常見的教學方法為傳統教學。園林樹木學課程由緒論、總論和各論三大部分組成,其中緒論和總論部分理論性強,學生自學存在一定難度,因此,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由教師先在課堂進行理論講解,課后學生通過完成作業達到知識內化。各論部分,包含83個科,涉及多種植物的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習性以及植物識別特征等內容,該部分內容均需要學生記憶,筆者發現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幫助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內化,因為學生在后期知識內化過程中遇到問題無人指導無人交流,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降低知識內化效率,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另青艷等[12]在園林樹木學教學中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園林樹木學教學需要引入新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效果。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是通過先自學,后與師生溝通交流,或通過實踐來達到知識內化的[13]。翻轉課堂的模式不但重新調整了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決定權交給學生,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傳統課堂上“知識的傳遞過程”轉化為“知識的內化過程”。園林樹木學需要記憶的內容多,學習難度大,傳統課程教學因課時有限、授課場所固定,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延長學生課外學習的時間,即使學生沒來課堂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課件視頻學習。學生通過與教師交流、小組討論能加速知識內化,迅速提高專業能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很多課程中都有應用,且成效顯著,因此探索適合環境設計專業園林樹木學課程中的新的教學模式理論可行性較高。
2.2課程教學模式與具體實施方案
2.2.1理論知識方面。總論部分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主講為主,通過系統的理論講解,使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總論部分具有系統的、深入的認識。各論部分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在課前將每章節的重點、難點通過課件或視頻展示出來,讓學生課前觀看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在課堂上精講部分重點內容,以點帶面,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課程任務,學生通過資料查閱及實地觀測記錄植物生物學特性、生態習性以及園林用途,并利用網絡平臺及軟件制作PPT,在網絡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學習過程及結果,并將學生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課后,教師批改學生課程任務完成情況,并進行記錄與反饋,加深學生學習效果。具體實施方法如下:(1)課前預習。借助微信等平臺,建立課程學習公眾平臺。教師在課前將每章節的重點、難點通過課件或視頻展示出來,讓學生提前觀看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提前預習課程,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并將疑問在平臺上共享。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好奇心。在教師課上講解時,結合學生的關注點、難點進行深入系統的講解,可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主動聽課學習。(2)課中講解及布置課程任務。教師在課上針對學生課前預習提出的疑問和課程的重點難點進行系統深入的講解,解答學生的問題,便于學生理解并掌握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縮短教師講授的時間,課上通過提問等方法與學生進行互動,活躍課堂氛圍。課程結束時,布置課堂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主動思考、調查、觀察、記錄,并完成相應的課堂作業。通過完成課堂任務,學生不但可以加深對課上所學內容的理解,還能鍛煉自主學習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適當組織討論課,讓學生對課前預習和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并與教師進行討論,便于學生全面系統、深入地掌握課程內容。(3)課后總結和評價。課后,學生將課堂任務在網絡平臺上共享,學生可以交流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對學生完成的課堂任務進行批改,及時給出批注,便于學生自查。師生課后交流學習心得,可以及時調整教學中的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優化適應園林樹木學的教學模式。在理論教學中,課前,教師利用網絡平臺或相關計算機技術,將每章節重點、難點通過圖文或視頻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提前預習,并針對課程內容給學生推薦相關的網絡學習平臺、植物查詢與識別平臺等,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課中,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課,教師有重點地進行講解,特定章節課程由學生主講,學生可通過主動收集資料、觀察園林樹木特性并結合教材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入系統的理解;課后,學生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教師進行總結。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園林樹木學課程的教學中,可提升學生的興趣及學習效率,利于專業基礎差的學生快速系統地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同時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2.2.2實驗方面。實驗課程內容包括現場識別樹種、植物繪圖技能訓練、利用解剖鏡顯微鏡觀察植物各器官的微觀結構、植物分類檢索表的編制、植物鑒定技能訓練等。該部分內容的學習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學生自己動手實際操作為主,過程中遇到問題與小組成員或教師交流討論。通過實驗,加深學生對園林樹木學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培訓學生掌握該課程所必須的技能,如植物繪圖、解剖鏡顯微鏡的使用及植物器官解剖技術、植物檢索表的編制方法、植物鑒定技能等。2.2.3實習方面。園林樹木學實習是園林樹木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園林植物系列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園林樹木學課程實習的任務是使學生認識主要園林樹木(包括栽培和野生),掌握其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觀賞特征及園林應用方式。在開展實習教學時,教師結合學生愛玩電子產品的特點,多啟發,多引導,多為學生提供相關植物查詢網站、植物識別軟件及微信公共平臺等網絡學習資源。傳統的園林樹木學實習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講解,學生采集標本進行記錄。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該課程的實踐部分轉化為學生為主體,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植物調查、鑒定工作。教師在實習過程中起到指導作用。學生通過資料查閱,對所見植物進行分類、記錄和整理。學生通過實地觀察樹木形態、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生長情況、生境分布、園林用途等進一步認識樹種,更好地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通過實習,加深學生對園林樹木學分類、識別、檢索表的制作及使用、標本的制作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及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教學模式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能獨立調查、鑒定植物種類,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學能力。2.2.4課程考核方面。課程考核方式由傳統的閉卷考試改為靈活的、多元化的評價形式。學生的理論和實驗成績由平時考勤(10%)、網絡平臺表現(30%)、討論課表現(30%)、知識測試(30%)4部分組成;實習成績由平時表現(10%)、標本制作(30%)、植物識別(30%)、檢索表的使用(30%)4部分組成。也就是說課程考核評價中更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而平時考勤和知識測試相對來說所占比例較少。平時考勤主要以學生課堂表現、發言情況來考核,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網絡平臺表現是對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完成課程任務的積極性的考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課表現主要對學生參與小組學習、討論課發言和完成項目的情況來考核,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合作技能、團隊精神、組織協調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獲得信息的技能和分析能力。知識測試則考核學生對課程基本知識的理解程度和學習程度。這種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
3結語
環境設計是一個實踐性強的專業,針對園林樹木學課程的特性,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探索,經過筆者兩個教學周期的實驗發現,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加速了學生的知識內化,快速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有效促進學生熟練掌握該課程知識和專業技能,有利于后續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
作者:申建雙 齊豐妍 朱向濤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