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發展與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近年來,社會生活質量與水平在現代經濟體系穩定運行中的不斷提升,使人們有更多時間與精力追求多元化的休閑娛樂生活,進而豐富自身精神世界。園林植物環境作為人們修養身心與放松緊繃神經的重要基礎元素之一,其在新時代的藝術創新發展自然迅速成為社會極為關注的熱點問題。園林植物環境的藝術設計與建設具有非常獨特的發展優勢,既可進一步美化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也能充分展現出自然風景和藝術設計的緊密聯系,且植物造景對完善、改進社會園林綠化系統的建設有重要推進作用,是相關人員設計最優園林綠化環境的基本應用手法。對此,本文將結合高穎編著的《園林植物造景設計》,闡述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基本內涵與發展現狀,并在清楚認識到園林植物環境藝術發展積極作用基礎上,探討如何推動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的《園林植物造景設計》,認為環境藝術設計發展進程已在專業教學改革思想與創新教學理念雙重影響下,得到大幅加快,其相對應研究系統的完善建設效率也通過各方共同努力而得以加強,園林環境藝術也朝著日漸成熟的方向發展。基于此認知,為全力推動園林植物造景設計形式的創新發展,本書精簡干練的介紹與說明園林植物造景設計基本理念、工作現狀等信息,意在引領人們對園林植物造景設計有充足基礎性了解;之后再以展現園林植物造景設計實踐層次感與秩序感為目標,全方位、多層次地探索園林植物造景基礎技能與實踐設計類型,只為加深人們對園林植物造景設計知識的掌握力度;最后則從園林植物造景設計專業教學特征與發展需求出發,以作者長期所累積豐富教學經驗為支撐力,全面突出植物造景設計美學性質和特有符號屬性,進而讓讀者意識到強化園林植物造景設計藝術性的不可或缺性。此外,本書構建整體理論框架與實際結構時,還充分考慮到園林植物造景設計藝術性和技術性協同發展的要求,詳細講述相關模型制作的實踐形式,并強調模型制作是滿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需求的重要條件。由此可見,本書色彩鮮明、實用性與可讀性強,可作為環境藝術專業開展具體教學活動的教輔書籍。現代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前期各種資源開采行為和生產形式的無節制發展,使國家自然環境受到大小程度不一的破壞,保護自然環境成為當代社會維持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此形勢下,園林設計作為美化環境、改善自然環境的重要基礎方式,其發展實際自然也被人們賦予更高期望值。而植物環境設計又是構建園林藝術體系的必需組成部分,所以,園林景觀建設領域應給予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的優化、創新發展足夠重視。就此,從一般問題的解決思路切入,人們可在清楚掌握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基本概念和發展實際的條件下,由生態學和美學視角出發,深入找尋益于加強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創新水平的可行性途徑。
一、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基本內涵與發展現狀
從宏觀層面來看,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是對某個空間實施改造,并在“和諧發展”這一現代設計理念引導下,積極促進科學和美感的有機融合,進而創建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美好空間。而園林景觀環境的布局與設計過程中,植物作為其中一種必需的重要基礎素材,會憑借其能促使相關園林環境空間充滿生機與美感的獨有特征,在園林景觀整體藝術設計中形成一種無可撼動的地位,即園林景觀藝術設計中可以沒有山水元素,但卻不能缺少植物。自古以來,我國園林景觀的設計與建造初衷均是讓人們通過美感各異的植物布局來陶冶自身情操,并從中獲取那些能夠舒緩內心郁悶情緒的無形益處。就此不難發現,優化園林設計、建設水平與質量過程中,植物藝術設計與應用的作用十分顯著。由字面意思來看,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是通過科學、合理化的設計手段,將各種灌木、喬木、草本及藤本植物運用到園林景觀布局之中,以此將各種植物的自然美學形態充分展現出來同時,加大園林景觀的外界吸引力,讓更多人能加入欣賞景觀美的隊伍之中,從而為培養、提升人們審美能力提供基礎條件。人口密度的持續加大與生活節奏的日漸加快,使得大眾對現有生活環境的創新建設與發展有更高追求,以此能讓其在閑暇時間有一個自然生態與美感兼備的環境中放松放松,以舒緩心中煩悶心理,進而能以更加充沛的精力面對未來所需面對挑戰。因此,以植物為主要結構的園林藝術設計已成為構建現代園林環境的大勢潮流。基于此形勢,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理應與時代同發展。可從實際情形來看,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雖在時代不斷變遷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其建設水平與質量也在各種現代化設計理念與建設方式運作下得到有效加強,但對相關發展細節之處進行深究后,不難看出園林植物環境的設計與建設仍存有待改進的地方,以致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遲遲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首先,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的社會重視程度不夠,且當下園林植物環境設計思維、設計風格及設計形式等,已難以跟上民眾日漸提升的藝術觀賞需求。其次,部分園林景觀設計者利用植物優化園林環境藝術性過程中,未能清楚掌握現有園林植物種類數量,以致植物群落設計效果差強人意。最后,設計者將腦中各種新穎想法付諸于實踐時,并未全面考慮到現實狀況,嚴重阻礙了園林植物環境藝術的設計進展。
二、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的積極影響與作用
用于園林景觀建設的植物具有形態各異特征。具體來講,這些植物的樹干、葉片、枝丫及花果等部分,具有富于變化的特點,會給觀賞者帶來不同的感官體驗;同時,其在整體地形、建筑類型與溪石布局等毫不相同的園林環境中的配對種植,可促使對應園林景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熠熠生輝。因此,由科學發展層面分析,可明確知曉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具有以下積極影響和作用:第一,為改善自然生態環境提供生態助力。植物在自然生態環境中的存在與發展,向來都有著凈化大自然空氣環境的積極作用。植物自身所具備的光合作用功能,能將自然環境中的光能資源高效轉換為化學能源,進而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實施吸收工作,并隨之釋放出足夠氧氣,以此使自然環境中的空氣得到進一步凈化。同時,各種植物的種植,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流動性質的污染源進行吸收,降低其流入自然河流的可能性,從而使自然水源得到凈化與保護。第二,為維護自然生態環境鑄造一道防護墻。各類型植物的合理栽種,不僅能對自然生態環境起到防風滯塵,降低噪音污染,縮減放射性危害物質與氣體的輻射面等作用,還能在有效保持自然生態水土平衡發展的同時,通過植物強大的吸附功能使其自然環境中的水源渠道得到深度涵養,如葉面較為粗糙、枝丫與葉片密度較大的杉樹、柳樹及柏樹等植物,可加大降水截流量,緩和巨大降水量對個水源的沖擊力,進而達到涵養目的。第三,有效拓展園林空間、美化景觀環境。各種風格迥異的植物的實踐運用,既可促使整體園林景觀的空間得以全方位延伸,從視覺上擴大園林景觀覆蓋范圍,讓游客對園林環境實際空間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也可利用各植物形態變化與生命周期規律的不同,對園林景觀進行科學、合理的美化裝飾,以植物本身發展特征為人類所帶來的多樣感受和無限遐想為基礎,創建令人感到身心放松且愉悅的園林環境,從而保證園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第四,營造和睦氛圍,充分發揮休閑意義。一方面,高水平、高質量的園林植物設計十分利于營造輕松、和睦的環境氛圍,并憑借其愜意、愉悅的發展特性加大人們商談的平和性與成功幾率,這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充實基礎保障;另一方面,枝繁葉茂、花果繽紛的植物不但能充分滿足人們的多元藝術欣賞需求,其還能有效遮擋住夏日火熱的陽光,為人們創建良好、舒適的休閑娛樂環境,以此使人們能慢下來,在優質生態環境中享受片刻寧靜。
三、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的創新改革
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人們在對園林景觀整體設計與建設方向有全面性認知的前提下,需對設計中所將要涉及植物的生態習性有深層次了解,進而對這些植物進行合理配置,使其在園林景觀發展中的現實功能與觀賞性質能得到充分展現。就此,為進一步強化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效率和質量,人們必須嚴格遵守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原則,之后再順應這些原則對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實施創新,以此盡量滿足當代民眾不斷提高的園林景觀藝術審美需求。由整體視角出發,可清楚認識到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需將以人為本原則視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原則,并時刻謹記遵循藝術性與生態性原則的現實意義。因此,就增強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實力而言,人們可參考以下要點推動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的創新發展:第一,強調設計的生態性,樹立正向生態設計理念。社會大眾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增強的時代情形下,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到生態原則在實際過程中的貫徹落實,在正確生態設計理念引領下,設計出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求的園林植物環境。所以,人們開展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工作時,不僅應全方位調查相應選址氣候特征、地形結構,掌握當地多樣生物發展習性,以便為植物創建良好生長環境;還需積極樹立現代化的生態設計理念,從生物多樣性發展特點出發,深化植物共存的發展。第二,符合美學原理,重視園林植物環境實際功能。園林植物環境的藝術性質要求人們必須以美學原理為基礎理論依據,將各種植物有機融入園林景觀建設之中,對色相各有不同的植物實施合理配置,進而增強園林景觀整體美感。因此,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具體實踐時,人們可按照不同植物的生長周期、季節色相及意境之美等特征,對園林植物環境進行時序性設計,并通過運用寓意不同的植物來增加園林景觀整體意象功能,讓觀賞者心境在不同感受中產生相應變化,進而達到最佳設計效果。第三,聯系實際,注重最終設計成品的藝術效果。從藝術設計發展實際來看,全面推動動態與感官的協調發展,是提升整體設計藝術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為了強化園林植物環境藝術設計整體效果,創建最佳園林植物環境,設計者應從園林植物環境的本質實際需求入手,以園林景觀具體運行功能與作用為依據,在多種現代化設計手段與方式支撐下,大力促進園林植物環境藝術的創新設計,以此保證設計成品的時代性和藝術效果。
作者:呂雯雯 朱達黃 單位:長江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產品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