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普高音樂藝術教育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不少有識之士認為,音樂藝術教育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體驗,也是實現人類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對培養和提高人的素質,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和凈化人的靈魂,和諧發展人的身心,升華人的精神境界起著重要的作用。音樂藝術教育不僅在專業院校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提倡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今天,對于非藝術高校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僅豐富了教育的內涵,而且從理念上突出教育創新、感情熏陶的特點。但是,筆者以音樂教育者的身份走訪了一些學校,并與部分學生進行交談后深深感到,我國高等學校學生的音樂素質需要提高和加強。近年來,我國多次邀請外國青年學生來我國訪問交流,如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德國、奧地利、法國等。通過比較我們發現,中外青年各個方面的表現各有千秋,但就音樂素質而言,外國學生明顯比中國學生高出一籌,其演唱、演奏,特別是在音樂欣賞領悟方面,都有較高的水準;而我國的青年學生,大多除了能唱一些流行歌曲,個別學生會一兩件樂器外,其音樂方面的修養基本上可算作是一張白紙。
當前,沒有人會懷疑素質教育與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中國要走向世界,音樂是橋梁。近幾年來,我國多次派中央交響樂團、中國民族樂團、中國民族歌舞團到世界各國演出交流,他們每到一個國家,都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們每一場成功的演出,都加深了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從而也使中國通過音樂走向了世界。洛杉磯演奏廳深沉的《江河水)二胡聲,讓外國人民了解到中國人在封建社會中的痛苦的呻吟;美妙動聽的《梁祝》也讓外國人了解了中國人的感情與愛情;宋祖英在奧地利高亢的歌聲,更讓外國人民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美好前景。因為音樂語言是世界語言,他最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溝通人們的感情。實質上,音樂的魅力和作用遠不于此。只要我們回顧一下人類的發展史,便不難發現,音樂是伴隨人類的發展而發展的。《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人民在勞動時歌唱、在婚禮上歌唱、在祭祀是歌唱。就是現在,我國有些少數民族還保留著這樣的傳統。能歌者能得其意中人,能樂者能有其幸福家,無論婚喪嫁娶或重大節日,總有音樂相伴、歌聲相隨。音樂還具有鼓舞人斗志,激勵人奮進的力量。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曾鼓舞過無數中國人為抗擊侵略而前赴后繼,英勇犧牲;一首《大刀進行曲》曾激勵過多少抗日軍民沖鋒陷陣,勇敢殺敵;貝多芬的《英雄》、《命運》交響曲曾震撼了無數人的靈魂!音樂同時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凈化靈魂的作用。在我國,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少老年人的心聲,使多少家庭又充滿了笑聲和親情;一曲《鐵窗淚》使多少罪犯改過自新,又使多少浪子回了頭。可見,音樂藝術教育是我黨教育方針的組成部分,因為他是對青年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充滿創造性的工作,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忽視音樂教育,必然導致人才綜合素質的缺陷,影響人的全面發展。為此,我國非藝術院校的學生,應當補上音樂藝術教育這一課。
二、非藝術院校音樂藝術教育的途徑
1、根據各高校音樂藝術教育現狀,合理制定教育目標。學校應遵循全面教育的思想,合理制定教育目標,有步驟有目的地實施美育教育。只有明確了教育對象,才能在充分、客觀論證的基礎上,找到非藝術院校音樂教育的側重點,從而達到所期盼的教學深度和效果。
2、更新豐富課程內容。美育應拋開門戶觀念,客觀全面地介紹當代最新的美育成果。在保持美育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和鮮活性的同時,把中國和世界的美育有機結合起來,以適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
3、合理安排音樂藝術課程時間,開闊學生視野,豐富校園文化。開設藝術選修課、建立大學生藝術團、開展內容豐富的音樂講座、組織學生觀看大型文藝演出等,樹立美育教育無處不在的思想。在校園內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通過耳濡目染,增強學生的審美需求,提高審美能力。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藝術課程,并進行考查給予學分。通過開設藝術課程,組織文化藝術活動,引導學生欣賞美、創造美、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
4、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而沒有音樂藝術教育的美育同樣是不完全的教育。筆者認為,信息時代對人們的精神生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為此,為非藝術院校的學生要補上音樂藝術教育課,使學生從談吐舉止到專業知識能力,從精神形象到創新熱情等方面都能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