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高密度城市住宅區園林景觀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住宅區環境及園林景觀越來越重視,更加關注園林景觀帶給人們的精神需求。通過對住宅區園林景觀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高密度城市住宅區景觀設計的原則、建議,旨在提高住宅區園林景觀設計的科學性、經濟性、生態性。
關鍵詞:高密度城市;住宅區;園林景觀設計
住宅區綠地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住宅區園林景觀設計應該考慮區域的環境資源,以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為基礎,將園林植物與建筑、園林小品、廣場與道路、山水地形有機結合,營造出適合現代都市人生活需求的生態型休閑住宅小區。使人們改變過去統治自然、征服自然的觀念,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1住宅區景觀建設存在的問題
1.1綠化植物種類單一,忽略生態效益
居住區綠化中存在著樹木品種單一,植物配置景觀不豐富的現象。一些以大面積草坪為主的設計,既忽略了人們進入其中活動的需求,又不能很好的發揮生態效益。草坪種植幾年以后,由于草坪草本身生理機能下降,加上人為因素及病蟲害的影響,造成草坪的質量下降和退化,既影響環境美觀又造成經濟上的浪費。而且植物品種單一會加重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
1.2養護管理水平落后
小區建成初期,園區內綠化環境較好,但由于后期對綠化重視不夠,缺少專業管理人員,不能有效進行病蟲害防治,樹木修剪不到位,導致綠地雜草叢生,大面積地面裸露,大大降低了居住區的環境質量。
1.3樹木選擇缺乏科學性
在住宅區景觀建設中,為了迎合開發商營銷的目的,要求植物能夠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往往種植超大規格而不是適齡的樹木。樹木多數來源于林區或者是山區,山地苗由于沒有經過移栽,吸收根較少且分布范圍不集中,而且樹木原生長地與移栽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如果后期養護管理跟不上則死亡率較高,不得不大量補植;既使成活下來,樹木長勢亦很弱,而且容易感染病蟲害,達不到理想的綠化效果,造成資源和經濟上的浪費。
1.4硬質池底的過度運用
居住區營建的水系,水池池底、池壁采用混凝土結構,形成密封的不透水水池,水源是采用地下水或者是雨水供給,水質是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處理來保持水的清潔,水體不能進行自我生物凈化,從而造成水體渾濁,無法形成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另外噴泉的水系統及設備的維護成本較高,當物業無力承擔時,噴泉便成了擺設,剩下一片凄涼和殘敗,影響住宅區的整體環境。
2住宅區園林景觀設計原則
2.1遵循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原則
植物是構成園林的重要因素,美麗的植物景觀不僅要具備科學性,而且要符合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合理進行配置。在植物配置中對樹種的選擇要充分考慮住宅區的環境因素、氣候條件、土壤情況等。如建筑樓群的相對密集,常使植物栽植地光照不足,這種情況下,樓群的南面選擇陽性樹種,樓群的背蔭面選擇耐蔭樹種;在喬木林下種植大量可自我繁殖的觀花地被二月蘭;在缺水地區優先選擇耐旱植物;盡量選擇抗污染能力強的品種進行種植,確保植物在粗放的管理條件下生長良好。
2.2遵循植物生態性原則
居住區綠化不僅要提高綠地率,最主要的是要提高綠地的葉面積指數,增加綠量,提高生態效能[1]。植物景觀不局限于個體美——如形體、姿態、花果、色彩等方面的體現,而是將植物種類進行多樣性配置,以鄉土樹種為主,喬木、灌木、花卉、藤本、草坪合理搭配,充分利用有限空間,營造出自然復層植物群落結構,增強植物群落的穩定性,促使植物與鳥類等動物相生共榮,形成一個能夠自然演替的生態綠地系統,以改善和維持小區的生態平衡,提高住宅區的環境質量,維護與保護城市的生態系統。
2.3遵循“以人為本”的社會生態性原則
人作為居住區的主體,綠化景觀設計應從人的心理上的感知、行為活動、休閑娛樂、安全舒適性等方面考慮,滿足人的各種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使人們在景觀空間中聚集,增加彼此交流的機會。樓宇間步行街上的各種設施,包括裝飾類小品、服務類小品以及鋪裝材料、山石植物等都要從人的行為模式及心理需求出發,經過周密規劃和精心設計,使之從材料的選擇到造型、風格、尺度、比例、色彩等方面的運用都能達到盡可能的完美,使人倍感親切。
2.4遵循傳統園林手法的創新原則
傳統園林崇尚動靜結合,循序漸進,引人入勝和空間曲折變化的組織手法。繼承并汲取中國傳統園林的創作手法,同時結合當代先進的景觀設計思想及生態理念,創新設計手法。從場地布置到景觀細節,注重空間結構和景觀格局的塑造,在有限的景觀用地中營造出多樣化的景觀效果,充分利用極為緊張的現代城市住宅區綠地空間,形成符合人類發展觀的現代園林的風格與特色。
3住宅區園林景觀建設的建議
3.1注重樹木相生相克關系
樹木之間相互作用在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態系統中有重大影響。有些植物之間,由于其習性不同,可以互為利用,從而生長良好;而有些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為得到更多的營養空間,通過根分泌的有機化合物對其他植物產生影響,有的分泌出有毒物質,致使相鄰植物受害。如檜柏與梨、海棠不能種植在一起,否則梨、海棠發生銹病,導致落葉落果。規劃中充分利用樹種間的克生關系,來指導植物之間的組合搭配,組建成高質量、高效益、穩定的樹木結構。
3.2發展立體綠化,改善居住區生態環境
住宅區建筑密度大,人口集中,用地緊張。發展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采用墻體綠化、棚架綠化、陽臺(平臺)綠化等形式,努力擴展綠化空間,豐富綠化層次,提高生態質量,以增加綠量和綠化覆蓋率,發揮增濕降溫,減少噪音,滯塵吸污等環保效應,減輕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創造宜人的人居環境,依據植物材料的功能要求、觀賞要求、生態特性、綠化方式的不同,進行合理布置,使建筑與環境形成有機統一體。
3.3雨水的充分利用
雨水對補充水資源和改善生態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綠地因表土根系發達,土壤相對疏松,其對降雨的入滲性能較無草皮的裸地大[2]。所以增加綠地面積,能加大雨水的蓄積量。利用綠地中的草坪、嵌草磚、透水的混凝土有效截留雨水,盡可能的將雨水滯留并下滲,最大可能的減少流失量。在不影響人們活動的地方設置天然基底層的人工湖景觀,下雨時可滯留大量雨水,干旱時進行充水,并在水陸交界處種植耐水濕的鄉土植被,如黃菖蒲、千屈菜等;通過配置抗污染水生植物和生物凈化的方法減少水中的有機污染物,使人能在喧囂的生活中獲得回歸田園的獨特體驗。
3.4有效利用廢棄生態資源
樹木生長期間,有時遭遇強對流天氣,強風將樹木刮倒,將這些無法成活的樹木以及一些枯死的樹木,粉碎做成基質,放置在樹干基部,周圍設置矮木樁,豐富景觀的同時提供一定的營養物質。
3.5提高綠化養護管理水平
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對植物、園林設施實行精細化管理,及時清理綠地中枯枝、垃圾及死樹,做好植物修剪、養護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進一步優化住宅區園林景觀環境。住宅區園林景觀設計中,要始終將可持續發展與生態化設計列在第一位,建立人工生態植物群落,提升綠地的質量與功能,滿足居民“人性回歸”的渴望,力求創建賞心悅目、親切怡人的優美環境,并努力滿足住戶不同年齡階層,不同類型人群的需求,增加人與環境的互動性,提升居住區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李傳省.營建生態型居住區環境探析[j].中國園林,2005(9):22-24
[2]王沛永,等.城市綠地中雨水資源利用的途徑與方法[j].中國園林,2006(2):75-81
作者:高波 單位:遼寧省沈陽市于洪區園林綠化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