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下有機農業發展路徑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鄉村振興要求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機農業是重要途徑和抓手,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本文通過分析有機農業管理架構、有機農業政策支持,并梳理有機農業認證規模、有機土地規模和有機養殖業生產規模現狀,提出完善有機農業制度、加大力度出臺政策、合理安排資金補貼和拓展有機全產業鏈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有機農業;發展;路徑
鄉村振興要求大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發展有機農業是把農業環境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的有效途徑,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具體措施。我國有機農業從1970年代開始萌芽,隨著發達國家有機農業和有機產品市場發展,產生了對發展中國家有機產品的需求,初期我國有機農業發展動力主要是出口貿易需求[1],直至20世紀末,我國有機產品95%以上主要出口到諸如日本和歐美國家[2]。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內市場對有機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生態文明建設和環保共同加速了有機農業發展,目前已經深入我國農業各個領域,總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一、有機農業管理架構
有機產業結構復雜,產業鏈長,產前、產中和產后涉及多個領域和管理部門。如表1所示,一般而言,參與我國有機農業管理的政府部門包括工商、環保、農業、市場、商務、交通、海關、發改委、科技和財政等10個部門,明顯呈現多部門協同管理特征。
二、有機農業政策支持
(一)政策文件
自2001年中央文件首次提到有機食品,2005年之后連續多年中央一號文件等重要文件均提到發展、擴大有機農產品生產,特別在2015年中央集中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三大綱領文件,中央政策涉及農業農村、認證認可和環境保護,強調有機農產品的多重屬性,既是生產出來的,也是認證出來的,并具有多種功能和作用。在中央精神指引下,各部委相繼出臺政策文件,農業農村部門出臺文件最多,但并無專題文件,主要將有機食品(農產品)定位于“三品一標”優質安全農產品、促進農業標準化、并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2015年后增強了與農業綠色發展、品牌農業建設的聯系;環境保護部門也出臺了若干文件,將有機食品主要定位于推進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環保;認證認可部門相關文件較少,僅將有機產品認證視為綠色產品認證中的一種。
(二)資金支持
總體看來,部分地區出臺了相關支持政策,以資金補貼為主,兼有宏觀規劃和科技幫扶,也有地方對有機農業融資、貸款給予一定優惠和幫扶,但這種方式較少。政策補貼有以下特點:(1)補貼標準單一,政策力度較小。近年來各地有機農業相關補貼規定不盡相同,但基本均與有機認證掛鉤,補貼標準以有機證書為依據,按照企業所獲得的有機證書的個數,或以證書所體現的“有機產品品種個數”進行核算,對企業提供補貼,補貼數額不高,實際上農業領域構成復雜,各品類產業差異大,不同品類和規模的有機企業投入并不相同,簡單用“證書”的方式進行衡量,無法精準識別幫扶對象,缺乏針對性;(2)政策補貼非持久性。許多地區政策僅是一次性,例如對于獲得認證的企業進行一次性補貼,缺乏政策穩定性和持久性,但實際上有機農業是前期投入時間長,見效慢的產業特點,需要一定時間段的扶持,一次性補貼力度不夠,激勵效果不足;(3)政策補貼非本質性。在有機產品的市場推廣和銷售環節補貼政策較少,補貼的階段性強。資金補貼對于推動有機農業發展仍具有積極意義,但未從本質出發,針對性不強、連續性不高、力度有限,一是容易給機會分子“搭便車”的機會,不乏企業以補貼為短期目的,通過獲得有機認證取得補貼后退出有機認證,二是不能精準識別幫扶對象和需求,導致政策扶持的激勵不足動力未充分發揮。
三、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我國有機農業的數據統計來自有機認證的數據匯總,文中有機農業數據均引自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統計發布的有機認證數據。
(一)有機農業認證規模
參照有機認證法規標準中的分類并按照《有機產品認證目錄》規定,有機產品主要分為四類:植物生產(含種植、野生采集)、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加工,其中種植類在總量(企業數量、有機證書數量)占比最高,超過其他類型之和,因而對應的有機種植企業數量也相應最多(詳見表2)。此外與國際不同,我國有機認證制度特有《有機產品認證目錄》的規定,其并不含蜜蜂及蜂產品,因而國內有機農業不含養蜂業的內容。
(二)有機種植業土地規模
近年我國有機農業種植規模總體上升,由表3可見,2015年初中央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意見,極大推動了有機農業發展,農業農村部隨之出臺《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以及《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2016年和2017年有機種植面積出現了顯著增長。2018年比2009年增長了230%的規模面積。盡管如此,可以看出有機種植業在我國耕地總規模占比極小,有機種植業發展不足。
(三)有機養殖業生產規模
根據《中國畜牧獸醫年鑒2018》,我國各種類養殖規模排序依次為雞、豬、羊、牛,其中雞最多,牛最少。由表4可見,有機養殖中品類規模(絕對數量)排序依次為羊、雞、牛、豬。相對于對應的常規品種,有機雞相對我國養雞總規模占比僅約為0.01%,有機豬約為0.06%,有機羊約為0.1%,有機牛相對最高1.3%,其原因主要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各品類總規模差異本身較大,如雞的總規模最高,則有機雞的業內占比就相對低;另一方面,是與產業集中度有關,隨著我國養殖業結構調整,小而散的養殖場逐漸減少,除特定地區、邊遠山區之外,大多集中在規模養殖場,尤其養雞場單體規模最大,其次是養豬場,集約度越高越不利于通過有機認證,而羊、牛本身在如藏區、內蒙古、新疆等區域即為天然放牧更利于被有機認證,因而牛羊相對更占優勢。可以看出,當前我國有機養殖業發展不足。
四、有機農業發展路徑
(一)完善有機制度設計
有機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應以法律法規健全為基礎保障,第一,應更加重視有機農業和有機產業的管理,解決長期以來我國單純管控“有機認證”的制度缺失,設立有機農業和有機產業的主管部門,其余政府職能部門應協同發力,促進有機農業發展。第二,完善有機農業的法規并提高其約束力度,鑒于有機農業的時代引領作用,應盡快完善法律法規,以更好約束有機農業及產業中的利益相關者,維護合法權益,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第三,優化有機認證標準,在有機認證標準的制修訂過程中,應更多結合生產實際,更多允許生產經營者代表參與意見建議,以提高標準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大力度出臺政策
根據全面鄉村振興要求,各地方政府應相繼出臺政策,跟進落實中央指示精神。第一,應將有機農業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標準化緊密聯系,將有機農業與產業振興、綠色發展、品牌農業聯系起來;第二,基于工作實際,各省、市、縣三級政府層面分別出臺幫扶支持有機農業發展的政策,充分認識各地的資源稟賦差異,各層級的側重點差異,出臺更多合理有力的政策。
(三)妥善安排資金補貼
政策推動有機農業發展,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各地應結合實際,通過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將資金用好用實。第一,首先理清資金用途,資金應用于推動有機農業發展,而并非認證環節,改變以往以“有機認證證書”評判并直接實施“認證”補貼的方式,更多補貼到有機農業基地和生產經營者手中,讓資金發揮實效。第二,更加注重資金補貼的持續性,改變以往“一次性”大額補貼的形式,變為多次、適度金額的補貼,如此更為吻合有機農業前期投入的需要,更能促進政策發揮長效機制。第三,資金補貼亦是雙刃劍,杜絕補貼給盲目上馬的有機農業項目,以防止揠苗助長的影響,亦應當防止投機分子,以資金補貼為目的,發展虛假有機,擾亂市場。
(四)拓展有機全產業鏈
進一步拓展有機農業全產業鏈,第一,擴大我國有機農業基地規模,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當前是有機農業的歷史機遇期,應牢牢抓住時機,大力發展使得規模總量再上臺階,一方面做大規模更易于形成規模優勢,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大有機產品供給降低價格;第二,更加注重種植和養殖平衡發展,有機農業本身強調內部循環,更好的實踐低碳、環保和可持續的目標,發展有機畜禽養殖可以進一步帶動有機種植業發展。第三,大力發展有機食品加工,首先,有機食品加工產業發展會需求更多有機種養殖農產品原料,極大促進有機農業發展,其次,加工食品更接近現代新式快節奏生活方式,擁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和更大潛力,此外,加工食品將通過配方設計和營養搭配,更好組合有機農產品,將有機農業產業鏈延長、價值鏈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錢靜斐,李寧輝.美國有機農業補貼政策:發展、影響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4(7):103-112.
[2]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有機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2014
[3]吳文良,喬玉輝.中國有機農業發展與展望[J].農學學報,2018(1):201-204.
[4]孫若梅.綠色農業生產:化肥減量與有機肥替代進展評價[J].重慶社會科學,2019(06):33-43.
[5]焦翔.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9(07):3-5.
作者:焦翔 辛緒紅 郭泉 修文彥 單位: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