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冶金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我國礦冶領域的人才培養現狀與中西部冶金人才短缺突出問題,鄭州大學調整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開設以“選-冶-材”為特色的冶金工程本科專業及學科方向。本專業以“化工過程”通識教育為基礎,深度融合礦物加工工程、有色金屬冶金、材料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培養亟需的“選礦-冶金-材料”復合型人才。本文結合中西部區域特別是河南省資源和產業發展現狀,探索了冶金工程專業在協同創新背景下的發展方向與特色,以及專業的建設情況。
關鍵詞:冶金工程;復合型人才;協同創新;新工科
1冶金工程專業建設背景
1.1我國資源產業面臨的現狀與挑戰
我國是世界上有色金屬與鋼鐵的生產和消費大國,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然而,我國資源型產業的粗放式發展積累的矛盾也日益嚴重。目前我國資源型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顯著。①污染嚴重導致產業發展難以為繼;②市場飽和凸顯產品競爭力缺失;③資源貧化使得產業升級雪上加霜[1]。突破資源型產業瓶頸,推進產業轉型是必由之路。東部省份轉型為新興戰略產業、金融與現代服務業,河南等中西部省份則必須直面資源產業轉型問題。在資源型產業新型工業化轉型過程中,河南省是“承東啟西”“東聯西出”的重要節點和橋梁。從資源加工產業鏈和知識體系角度來看,客觀上要求一方面強化和拓寬人才培養及知識體系的“化工基礎”,另一方面要求針對性加強資源型產業“選冶工藝”專業知識,以便更好地適應國家及河南省工業經濟轉型和資源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緊迫要求,適應資源型產業鏈對選冶知識體系融合的客觀需求,推動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1.2河南為代表的中西部地區冶金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需求
河南的經濟總量與西部六省區的總量相當。在資源產業省份所占工業增加值比例中,河南高于全國8個百分點,從產業結構上代表我國發展處于工業化中后期,以重化工為主,具有嚴重依賴資源的特征。資源產業是河南的主導產業,河南省鋁等十種有色金屬總產量全國第一,是典型的大宗資源(有色、黑色等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加工為特色的工業發展模式,與廣大中西部地區產業模式相似度極高。當前礦產資源加工與金屬冶煉企業逐漸由單一的礦物加工(選礦)或冶煉向選冶聯合、相互交叉、互相支撐的方向發展。礦業工程與冶金工程是為我國礦冶領域培養人才的重要工程學科。我國工業經濟轉型及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升級對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冶金工程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國家對既懂礦物加工又懂冶煉的高層次人才需求極為迫切。調整礦物加工工程和冶金工程本科專業設置體系,開設特色“冶金工程”本科專業,以“化學工程與技術”為基礎,形成完整的礦產資源加工、有色金屬冶煉領域人才培養體系,為培養國家亟需的“選礦-冶金-材料”復合型人才提供堅實的保障[2]。從區域經濟來看,河南是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大省,以鋁為主要代表的有色金屬冶煉與加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8%以上。長期以來,河南對礦業、冶金領域的人才需求量相當大,尤其是礦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專業。以中國鋁業公司河南分公司、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平煤神馬能源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事業單位為例,每年可提供工作崗位1000個。目前河南在礦業工程與冶金工程領域人才培養力度嚴重不足,專業人才大多由省外高校培養(中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不利于人才的集聚。同時,由于河南優秀科技人才匱乏,創建“冶金工程”專業就是改變河南對礦物加工與冶金工程領域人才培養不足的現狀,服務河南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鄭州大學創建“冶金工程”專業是針對我國及河南省工業經濟轉型及資源型產業發展新模式的積極響應,是針對社會發展人才缺口問題作出的積極舉措,同時也是提升區域和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
2鄭州大學冶金工程專業的特色
2.1冶金工程專業建設基礎
2.1.1組織基礎
鄭州大學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河南省與教育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重點建設大學。鄭州大學入選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基地,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龍頭高校。河南高度重視發展高等教育,“河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主動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快實施“人才驅動、學科驅動、創新驅動、品牌驅動”,提升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水平、科學研究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把高等學校建設成“育人高地、創新高地、集聚高地、服務高地”。
2.1.2學科基礎
冶金工程本科專業以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為基礎,依托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和河南省資源與材料工業技術研究院。化工與能源學院現有化學工藝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和河南省一級重點學科,擁有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為“鄭州大學重點學科振興行動計劃”第一層次6個重點建設學科之一。
2.1.3教師隊伍建設基礎
冶金工程專業擁有一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季麟、劉炯天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的高水平學術梯隊,現有教學科研人員30人;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博士生導師10人,教授15人;近年已引進國內礦冶領域著名大學如中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5名博士。另外,通過資源材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聘請礦冶領域(包括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鄭州研究院、中國地質科學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等)專家學者來校參與教學、科研工作,結合科研與生產實際,完成部分基礎課程和實踐教學的授課指導。
2.1.4實驗室和實驗基地建設基礎
依托鄭州大學河南省資源與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綠色選冶與加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鈣鎂磷復合肥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化學工程與技術省重點開放實驗室,以及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鄭州研究院、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所等科研機構,為本科生提供所需實驗、實習及實訓設施。與省內外相關部門、相關單位合作辦學,共建有若干個本科生實習實訓基地,并建立了校內教師與校外兼職教師四年一貫制全程共同培養本科生的“雙導師制”,并通過專項撥款的方式落實“雙導師制”所需經費。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實驗、認識實習與生產實習三位一體的實踐課程體系建設相配套,并與省內外大中型企業開展協同育人,強化實踐教學的針對性與就業的目標性。
2.2冶金工程專業優勢與特色
冶金工程本科專業是在充分論證鄭州大學原有專業的優勢和不同學科相互融合、交叉的基礎上,根據社會對復合型高級人才的需求及學校重點建設特色學科需要而設立的,旨在構建資源加工領域具有集成和原始創新相結合特色的技術融合與知識創新體系。目前已在磷資源等低品位礦產資源加工理論與裝備、有色金屬冶煉、鋼鐵冶金、化工新材料、生物質能利用等方面已經具備較強的科研基礎和特色。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與甕福集團、云天化集團、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神華集團有限公司、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有限公司、河南天冠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以及40多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2.3冶金工程專業建設進展
鄭州大學已經建成冶金工程專業及學科,并從2016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具有一級學科碩士點。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匯聚了一批高端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課程建設方面,冶金工程本科專業以化學工程與技術為學科基礎,礦物加工工程和冶金工程為專業基礎,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冶金原理為基礎課程,有色金屬冶金學、鋼鐵冶金學、冶金傳輸原理為專業核心課程,開設冶金工程導論、冶金計算機模擬仿真、冶金電化學、材料科學基礎等特色選修課。通過上述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熟練地掌握資源加工、冶金過程中的基本原理、工藝及設備,融合綠色化學與循環經濟的理念。冶金工程專業重視教學和科研實踐,開設有冶金原理實驗和化學化工實驗課程;大部分學生通過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和全國冶金科技競賽等形式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科研訓練。
2.4冶金工程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鄭州大學冶金工程專業的師資優勢在于學術領軍人物數量多,但是需要加強中青年特別是青年教師力量。①加大引進力度,補充新專業師資的不足,特別是要積極引進專業建設急需的主干課程的骨干教師,使新專業的核心師資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②重視對現有人才的培養提高,通過在職短期培訓、自學、學術交流等形式,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素質。重點培養一批學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努力創造條件,幫助優秀人才脫穎而出[3]。為加強學風建設,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嚴格的日常管理,使教育和管理相得益彰;堅持嚴格要求與熱情關心相結合,切實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教育引導學生學會擔當、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學會包容,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治學態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切實提高冶金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4]。作為培養礦物加工、冶金和材料復合型人才的協同育人基地,高度重視實驗室開放工作。并根據專業特點,開展創新課題研究,強化對學生綜合素質、創新意識與科研能力的培養,同時加強專業教學質量監控[5]。
3結論
鄭州大學冶金工程專業建設目標是培養礦物加工、冶金、材料復合型人才,既適應國家工業經濟轉型和資源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要求,又可以推動學生培養與社會實踐的接軌;加大河南人才培養力度,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①有助于滿足資源形勢和環境保護對綠色選冶人才的需求。世界范圍內的富礦資源逐漸呈現短缺和貧乏的形勢,越來越多的難處理礦產資源、復雜礦資源急需開發利用,但依靠單一的礦物加工技術或者冶煉技術難以使這些礦產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選冶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尾礦,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②增加就業方向的選擇性。盡管冶金工程專業就業前景較好,但有一部分學生從主觀上愿意從事與冶金材料專業相關的工作,如果在校學習期間學習的是新型冶金工程專業,可能對學生的成長及個人發展、對社會服務更有利,因此,設立材料、化工、礦物加工融合發展的冶金工程專業,為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途徑。③加大河南和中西部地區人才培養力度,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目前河南在礦業工程與冶金工程領域人才培養力度嚴重不足,專業人才多由省外高校培養。建設“冶金工程”專業可以改變河南對礦冶領域人才培養不足的現狀,服務河南區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智穎飆,王再嵐,馬中,等.我國礦產資源稟賦與靜態儲產比特征[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S1):321-324.
[2]邱冠周,楊松榮,胡岳華.從礦物直接提取技術的工業化看資源材料一體化的發展前景[J].中國工程科學,2003,5(4):88-93.
[3]張翠芬.高校新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1)
作者:韓桂洪 張永勝 劉兵兵 黃艷芳 黃宇坤 侯翠紅 單位:鄭州大學 化工與能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