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醫學檢驗技術課程改革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依據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理論,開發并重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崗位核心課程。實踐中,根據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所在區域的資源、設備和人力的特點,以就業為導向,以實現學生職業生涯持續發展為宗旨,通過社會調研進行職業分析,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制訂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從而形成區域特色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醫學檢驗技術;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課程改革
1課程開發的背景和理論依據
為了使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更好地服務醫療衛生行業,滿足學生在本行業中對知識、技能、素質的需求,實現個體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我們通過研究行業工作的一般性與特殊性,經過課程組成員的討論、思考,構建適合本區域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嘗試性地在課程改革中引入“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該模式倡導課程結構以工作過程為參照,強調按照工作過程序化知識[1],強調學生學習體驗和個性化創造;強調學習過程的思考、反饋和分析;重視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重視學生自我管理學習。
2課程開發的過程
2.1行業崗位群調研
課程開發之前,對醫學檢驗行業在西南黔東區域經濟建設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調研。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對口崗位主要是基層醫療衛生及相關行業的檢驗崗位。人才培養的定位是面向基層,尤其是鄉鎮衛生院檢驗技術人才嚴重緊缺,而且學歷偏低。目前,我省正在竭力建設以農村預防—醫療—保健為覆蓋面的三級醫療衛生網,對高素質的醫學檢驗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此外,新型檢驗儀器設備和診斷試劑的廣泛應用,在營銷與維修領域對醫學檢驗人才也有較大的需求。同時,選派專業教師到地(市)各級醫院、血站等醫學檢驗及相關行業實地考察,目的是在縣鄉級醫療檢驗崗位體驗工作過程,尋求課程開發和構建的切入點。通過記錄醫院實際的工作流程,與行業專家、醫院技術骨干組成課程開發組。
2.2課程體系框架的確立
根據我校所在的區域、設備、資源和人力的現狀,參照臨床檢驗職業資格考試標準和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將基層臨床檢驗崗位常見工作任務提煉為典型的檢驗項目任務,以典型的項目任務為引領,對崗位核心能力課程進行合理整合。分析提煉時不直接按工作過程來設置課程,而是深入分析完成每個工作要素,找出具有共性的工作行動,對其進行重組、簡化為完成工作任務的行動情境,并將行動情境轉化成學習領域的課程,然后通過行業專家和教師共同論證確定課程。構建更加符合學生職業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將傳統的三段式學科知識體系(普通文化課、基礎課、專業課)進行解構,圍繞職業崗位核心工作能力,結合學生認知和職業成長規律,考慮學生今后學習、工作的需要,開發了基本素質課程、通用能力課程、崗位能力課程和拓展能力課程。新課程體系改變了以前課程門數太多、知識龐雜、不實用的弊端,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調整后的基本素質課程主要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具備從事本行業的科學文化素養、較好的體能、良好的職業道德等。整合過的通用能力課程精心選配了必需、夠用的知識點;重構的崗位能力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基本的專業操作技能;延伸的拓展能力課程關注的是學生在行業內轉換工作崗位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為職業遷移儲備知識,
2.3課程標準的確立、修正、完善
課程標準是落實教學計劃、執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實現培養目標最基本的綱領性教學文件,是選用和編寫教材、組織教學、教學管理、教學質量評價和人才培養評估的重要依據,也是指導學生學習、制訂考核標準的指導性文件[2]。課程標準就是對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制訂課程標準要盡量做到正確、可測、易懂、好用,應具備明確性、整體性和彈性。課程標準通常包括內容標準、劃定的學習領域和表現標準,即規定學生在某領域應達到的水平。具體做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根據檢驗技術和檢驗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全國衛生職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廣泛開展崗位調研,分析檢驗科室中各個崗位的工作過程,與行業專家共同確立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將教學內容整合序化,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理論設置實訓項目,按工作流程實施教學。結合銅仁地區醫療衛生發展情況,開發與人才培養方案相匹配的課程,滿足醫學檢驗專業建設需要,提高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培養質量。
2.4崗位能力課程重構
我們重點整合了通用能力課程和重構了崗位能力課程,包括新開發的檢驗應用化學、基礎醫學概要、臨床檢驗基本檢測技術、臨床檢驗細胞形態分析技術、臨床檢驗儀器自動分析技術、臨床檢驗質量控制技術,而且著重把精力放在崗位能力課程的重構上。將傳統開設的臨床檢驗基礎、血液學檢驗、微生物檢驗、生物化學檢驗、免疫學檢驗、寄生蟲檢驗6門專業課程進行知識和技術的重新排序,考慮到現代檢驗醫學向自動化、科技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又把檢驗儀器分析、病理學檢驗納入在整合課程之中。我們特別多次邀請本行業的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反復討論并達成共識,最終確定整合方案,并聘請部分技術人員全身心投入教學內容的重組和排序工作中。按照課程組研究論證的新分類標準重構為4門崗位核心課程:臨床檢驗基本檢測技術、臨床檢驗細胞形態分析技術、臨床檢驗儀器自動分析技術、臨床檢驗質量控制技術。學生學習臨床檢驗基本檢測技術后能熟練進行檢測項目的基本操作;學習臨床檢驗細胞形態分析技術后能正確辨別各種細胞及其特殊形態;學習臨床檢驗儀器自動分析技術后能對各種儀器設備進行熟練操作與保養;學習臨床檢驗質量控制技術后能自覺開展各階段的質量控制。2.4.1工作任務的分析與歸納通過問卷、訪談、案例分析等方法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整合融入能力培養目標,對工作任務進行同類項合并,形成以醫學檢驗技術能力為核心的4個方向的工作任務的“集合”。(1)基層醫療衛生單位以手工或實驗條件要求較低的典型醫學檢驗項目為任務;(2)涉及的細胞、細菌或其他體液成分形態的醫學檢驗分析,并按形態相近或發育長成的規律分類,運用顯微鏡就能觀察完成的細胞形態分析技術;(3)臨床常用的檢驗儀器使用和維護的典型工作任務,借助項目檢驗通過運用自動分析儀器完成的儀器自動分析技術;(4)根據控制檢測方法的基本標準和要求,初步把握質量控制3個環節,即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質控工作。隨后在行業目標中融入教育因素,轉化為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制訂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臨床檢驗基本檢測技術270學時,整合了包含臨床基礎檢驗、免疫學檢驗、生物化學檢驗、微生物檢驗等手工完成的項目內容;臨床檢驗細胞形態分析技術216學時,整合了包含臨床基礎檢驗、血液學檢驗及微生物檢驗的體液細胞形態、其他體液中的細胞及各種細菌形態特征及致病意義等內容;臨床檢驗儀器自動分析技術108學時,整合了包含檢驗儀器操作和部分生物化學檢驗相關內容;臨床檢驗質量控制技術72學時,整合了包含臨床檢驗、生化檢驗、微生物檢驗、血液學檢驗等崗位所需的質量控制知識及統計學知識的內容。2.4.2教學設計與實施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是在學校、實訓中心或醫院等場地內采用的課程模式,以工作過程為基礎,通過學習情境實現教學[3]。依據課程標準,將每個學習領域的每個模塊的每個檢測任務設計出3個或3個以上的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選擇相應的載體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我們思考選擇不同的載體設計教學情境:臨床檢驗基本檢測技術以手工類操作項目作為載體;臨床檢驗細胞形態分析技術以顯微鏡操作類項目為載體;臨床檢驗儀器自動分析技術以自動化儀器檢驗項目為載體;臨床檢驗質量控制技術以項目檢測為載體,分別設置學習情境。例如學生接受項目檢測學習任務是“血肌酐測定”。教學實施過程中,首先進行血肌酐相關工作過程知識內容學習;然后選擇檢測方案,準備所要的儀器和試劑;隨后進行醫學檢驗操作,對操作重點、難點進行嚴格訓練;最后對測定結果進行報告評價。按工作過程的6個要素組織課堂,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情境教學過程。見圖2。
3課程試運行與效果
按照知識內在承接關系設計安排授課時間。第一學期開設基本素質課程;第二學期開設通用能力課程;第三/四學期開設臨床檢驗細胞形態分析技術、臨床檢驗基本檢測技術;第三學期開設臨床檢驗自動分析技術;第四學期開設臨床檢驗質量控制技術;第四學期還開設延伸能力拓展課程;第五、六學期頂崗實習。時間設計將按照相對集中的原則,通常以4~6學時連續集中完成一個典型工作項目教學。課程實施及試運行因專業的特殊性,聘請了很多行業技術人員作為外聘教師參與授課,項目課程運行過程中得到行業與學校組建的專業建設管理委員會的協調和推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通過3年的建設,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就業率達到97.5%,部分畢業生已成為用人單位的骨干人才,這使本專業辦學的社會吸引力大幅度增強,并與本區市政府達成定向訂單培養計劃。
4課程特色
4.1重構知識體系,實施模塊化教學根據學生從易到難的職業認識規律來重構知識體系,如臨床檢驗基本檢測技術是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原專業課程基礎上開發建設的一門新課程,主要內容涵蓋臨床檢驗基礎、生物化學檢驗、免疫學檢驗及微生物檢驗4門課程的臨床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并將原課程涉及的形態學、檢驗儀器部分內容相應地歸入臨床檢驗細胞形態分析技術和臨床檢驗儀器自動分析技術課程。教材仍然分生物化學檢驗、免疫學檢驗、臨床檢驗基礎、微生物檢驗4個模塊,各模塊以典型檢測項目為子模塊,實現模塊化教學,每個模塊實行集中階段性教學。4.2推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設計教學模式時,技術理論部分由教師在相應實驗項目任務實施前指導學生利用課堂外時間學習,手工操作技術主要在項目實施的實驗和實訓過程中開展訓練,然后課堂記錄實驗檢測結果,教師在記錄單上簽字驗收。課后學生書面寫出結果評判和臨床意義,最后以小組(每6人為一小組)為單位上交一份實驗項目報告。課程教學中定期進入臨床見習,課程結束后再在校內進行綜合實訓,最后進入臨床實習。4.3形成性評價、階段性考核學生學業成績評定方式由項目完成性評價(40%)、階段性測評(30%)、綜合測試(30%)3項成績組成。項目完成性評價指在學習每類檢驗項目測定過程中,都有一個理論信息學習記錄、課堂出勤、實踐操作訓練(以實驗報告形式是以小組為單位記錄成績)等幾項考核,最后匯總成本部分成績;階段性測評指每完成一個教學模塊學習都有一個理論與技能考試;綜合測試是在學完一門課程后的一次綜合性(融入職業資格考試內容)的測試。
5結語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其核心內容是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模式轉變,以適應檢驗行業發展需求,旨在培養“會應用、能變通、敢創新、可持續發展”的學生。在學院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以就業為導向,以實現學生職業生涯持續發展為宗旨,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9(4):66-70.
[2]覃國蓉,何濤.高職課程標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8):72-75.
[3]申榮衛,臺曉虹,黃炳義.以行動為導向的“理實一體”課程開發方法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1(29):25-27.
作者:于雪黔 艾穎 安樂 徐聯 楊文才 程坤 單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銅仁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