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專業新生社交焦慮與人格特征關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調查醫學專業新生社交焦慮與人格特征的關系,為有針對性地改進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來自全國不同城市和鄉村的河北某醫學院校2018年9月新入學的臨床醫學專業257位本科大一新生進行調查,調查工具使用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和艾森克人格問卷(EPQ),了解新生社交焦慮及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結果醫學專業新生社交焦慮發生率較高,社交焦慮與人格特征E維度呈顯著負相關(r=-0.374,P<0.05),與N維度呈顯著正相關(r=0.481,P<0.05),與P維度、L維度無相關性(分別為r=0.152,r=0.423,P>0.05)。結論醫學專業新生社交焦慮與人格特征有一定的相關性,學校應該有針對性的正確引導并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
關鍵詞:社交焦慮;人格特征;醫學;新生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職業競爭的不斷加劇,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剛剛步入大學的新生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自我意識還不完善,心理發展很不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處理學習、社交、生活、愛情等問題時常常會引起煩惱、焦慮、恐懼自卑等消極的情緒。醫學專業新生不僅僅具有其他專業大學生相同的特點,而且還具有自己獨特的“醫學生”身份。醫學生作為未來的專業型醫務人員,承擔著人類健康服務的重擔。特殊的專業和特殊的社會角色,不僅要求具有精湛的職業技能,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及健康的人格特征[1],這對醫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既關系其自身的身心健康,也與今后作為醫務工作者對患者的診療和社會心理康復密切相關。研究顯示,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存在著密切關系[2],而心理健康方面最為嚴重的問題是人際關系和社交焦慮問題[3,4],且越來越引起心理工作者和社會的關注。本研究通過探討醫學專業新生社交焦慮及人格特征的關系,了解醫學生大學早期影響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為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和早期干預提供實證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來自全國不同城市和鄉村的河北某醫學院校2018年9月新入學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大一新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有效回收問卷257份(85.67%),其中男生97人,占37.74%,女生160人,占62.26%,年齡17~19歲,平均年齡(18.22±1.14)歲,被調查者均無軀體及精神疾病史。
1.2調查工具
1.2.1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采用社交回避和苦惱量表(socialavoidanceanddistressscale,SAD)作為調查問卷。該量表為Watson與Friend于1969年編制,用于測量被試者的主觀焦慮感受和因焦慮而產生的回避行為。量表有28個題目,其中14個條目用于評價社交回避,14個條目用于評定社交苦惱。評分方式采用“是一否”評分制[5]。國內SAD總量表的Cronbacha系數為0.85;回避與苦惱分量表的Cron-bacha系數分別為0.77、0.73,重測信度為0.76,大學生的均值為(9.1±8.0)。可作為我國適齡大學生社交焦慮評估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依據彭純子等[6]對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在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研究,將總分16分定為SAD劃界分,初略篩查出社交焦慮者。
1.2.2艾森克個性問卷(EPQ)采用龔耀先修訂版本,該問卷包括88個條目,每個條目有是和否2個選項:(+)為正向計分,即答“是”加1分,答“否”不加分;由4個分量表組成,其中E量表為內外向,N量表表示情緒的穩定性(神經質),P量表表示心理變態傾向(精神質),L量表表示掩飾性(回答問題是否真實可靠)。根據受測者在各量表上獲得的總分進行評價,判斷人格傾向和特征。問卷前先由工作人員把總的評分方法和要求向受檢者交代清楚。然后讓其作出獨立的、不受任何人影響的自我評定。
1.3方法
以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自填式問卷調查。調查員接受問卷內容的規范培訓,接受調查者可當場對問卷內容提問,調查員當場解答,問卷調查表統一發放和回收,最后進行問卷統一評價。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和相關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字2檢驗。相關系數用r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性別醫學專業新生社交焦慮發生率比較
醫學專業新生社交焦慮發生率為35.41%(91/257),男生社交焦慮發生率34.02%(33/97),女生社交焦慮發生率36.25%(58/160)。不同性別醫學專業新生社交焦慮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2=0.362,P>0.05)。
2.2不同性別醫學專業新生艾森克人格特征比較
醫學專業新生男生艾森克人格特征的E維度評分、N維度評分均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生和女生的P維度和L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是否存在社交焦慮問題的醫學生人格特征各維度評分比較存在社交焦慮的學生E維度評分低于無社交焦慮的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N維度評分高于無社交焦慮的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醫學生社交焦慮與艾森克人格特征的相關性分析
對社交回避及苦惱得分與人格特征各維度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社交焦慮水平與E維度呈顯著負相關(r=-0.374,P<0.05)。與N維度呈顯著正相關(r=0.481,P<0.05),而與P維度、L維度無相關(分別為r=0.152、0.423,P>0.05)。
3討論
已有研究表明,社交焦慮是醫學生最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社交焦慮指的是對某一種或多種社交處境所產生的緊張、過度憂慮或恐懼的情緒反應和回避行為。醫學專業新生,尚未適應大學環境,基礎課程負擔更重,學科繁多,學制較長,業余時間和業余活動更少。對近年來復雜的醫療環境,過度緊張的醫患關系和不斷加劇的醫患矛盾等的恐慌,以及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知了解度和就業認同度不高等,致使醫學生承受的學習壓力和社會壓力巨大,社交焦慮問題更加嚴重,更容易發生心理問題[7]。有研究表明[8,9],近年來大學生社交焦慮的發生率趨于年輕化且發生率逐年上升。本研究結果顯示,醫學專業大一新生總的社交焦慮的發生率達到35.41%,說明醫學生群體社交焦慮問題發生率較高。不同性別的醫學生在社交焦慮表現并無明顯差異,男生社交焦慮發生率為34.02%,女生社交焦慮發生率稍高于男生,為36.25%。男生相比于女生在人際交往中表現更豁達,不拘小節,女生在社會交往中往往敏感細膩,思慮過重,因而產生更明顯的社交焦慮。本研究中有明顯社交焦慮的學生大多對自我評價偏低,不愿意主動參加社會交往或活動,喜歡找借口回避或者拒絕社交活動。因而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會更加感到抑郁、焦慮以及對社會的不滿,嚴重者會誘發軀體疾病或行為問題。而沒有社交焦慮的新生大多性格開朗,豁達,在社交場合中表現更坦然、快樂和輕松,與行為健康的人和諧相處,有更積極的互動,具有較高的人際關系滿意度,可以進一步減少社交焦慮。而醫療衛生領域常常需要醫務人員與患者交流和溝通,患者的滿意度、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度以及治療的依從性都與醫務人員的社會交往能力密切相關。醫學生的社交焦慮問題將嚴重影響其與病患及其親屬的溝通,對未來從事臨床工作造成消極影響,更需要引起社會的關注。社交焦慮與人格特征有密切關系。人格由氣質和性格組成,是帶有一定傾向性和穩定性的心理活動特征的總和[10]。EPQ是國內公認的信度和效度較高的人格問卷,結果可靠,應用范圍廣泛。分為外傾性,神經質,精神質和掩飾性4個維度,分別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強度及精神狀態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表明,男生與女生在艾森克人格的內外向維度、情緒穩定性維度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醫學專業女生更容易出現內向和不穩定情緒。與無社交焦慮醫學生比較,存在社交焦慮醫學生在人格特征-內外向維度及情緒穩定性維度有顯著性差異。存在社交焦慮的學生E維度評分低于無社交焦慮的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N維度評分高于無社交焦慮的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相關分析表明社交焦慮程度與內外向維度呈顯著負相關,與情緒穩定性維度呈顯著正相關。神經質分高的醫學生大多情緒不穩定,易產生焦慮緊張、易怒或抑郁,人際關系不佳。性格內向的學生,社會支持薄弱,容易形成低自尊、自卑、敏感的情緒狀態。說明人格特征對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重要[11,12]。醫學生應結合專業課《醫學心理學》適應醫學模式轉換的需要,運用心理學基本知識和技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格特征,掌握正確表達和調控情緒的方法和技巧,促進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養[13]。本研究探討了醫學專業新生社交焦慮與其人格特征之間存在的關系,發現具有外傾性和情緒穩定人格的醫學生可能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況,而情緒不穩定、內向的人更易出現社交焦慮問題。社交焦慮與人格特征有一定相關性。醫學生未來要承擔人類健康服務的重任,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尤其是剛剛入學的新生,在面對學業、就業以及人際關系等更容易出現社交焦慮等心理問題。因此,學校在開展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該關注醫學生的人格特征,特別是對那些性格較內向、情緒不穩定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積極引導,采取多種形式幫助新生正確認識自我,排解負面情緒,改善慣有思維方式,提高應對外界壓力和挫折的能力,培養堅韌的人格特質,保持樂觀向上、不斷進取的正性情感和學習態度。著眼于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去引導醫學生宜人特質等積極人格特質的發展和形成[14],更好的融入大學和社會。綜上所述,醫學專業新生社交焦慮與人格特征有一定的相關性,醫學專業女生更容易出現內向和不穩定情緒,學校應該有針對性的正確引導并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本研究針對醫學專業剛入學新生,研究周期較短,有一定的局限性。僅為開展醫學專業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提供一些參考依據,未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劉夢茵 段斐 單位:河北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