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會在教學的過程中遵循學生的主觀意愿,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活躍。實際上,在學習之初,學生也會進行學習計劃設定,也會對接下來所要學習的內容感興趣。但是在經過一定時期之后,學生的學習興致下降,教師要仔細地想一想,自身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否存在壓抑學生個性的行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當明白,如果不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那么在課堂上費盡口舌也不會得到良好的效果。如今,中職音樂課堂問題較多且較為突出,教師應當提出針對性策略,讓學生在課堂上變得更加主動。
關鍵詞:中職音樂教學;學習主動性;學習興趣
讓學生參與起來才能夠讓課堂變得更加活躍,才能讓課堂質量有所保障。這是教育行業的一句名言。實際上,從課堂開始的結束學生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被課堂活動所吸引學生才夠投入時間和精力。盡管老師所采用的方法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其必須要有共同之處,那就是要洞悉學生的心理,明白學生的想法。中職階段學生個體意識增強,他們不會受老師的意志為轉移,如果學生對課堂不感興趣那么就不愿意在課堂上學習,對于老師的批評學生也會無動于衷。作為老師,不要覺得研究學生的心理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老師應當擺正態度,要多多進行策略的應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更加積極。
我們進行實際觀察能夠發現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學生,有絕大多數老師按照自己的想法推送內容。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會加大教學進度,因為頻繁的進行方法改動會浪費較多的精力所以老師選擇采用單一的方法,致使學生產生了趨避、厭惡等內心傾向性。我們針對中職階段學生開展音樂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具有審美意識,廣大教育工作者是帶著教育任務開展工作的。對于老師來講,在課堂中不能夠埋頭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從中學到知識,一定讓學生在接受正確的教育影響之后完成審美意識的建立和音樂素養的培養。如果一個課堂上只有老師在大講特講學生低下頭在搞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那么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生終究不會獲得發展,老師所花費的一切努力也終將白費。從一開始老師,所進行的細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計劃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在課堂上也只有學生參與起來才會變得更有意義。教育從來都是雙向的,沒有學生的參與是不行的,對于老師來講有必要通過策略的應用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具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具有主動性和積極性之后能夠集中精力進行知識的學習,老師所講的一切教學內容學生都能夠讀懂聽會,而學生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影響,實現發展。所有的老師都應當明白,教學工作是面對學生的,知道學生是如何想的非常重要,要想讓課堂質量得到提升就必須要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此完成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二、中職學生音樂課程教學現狀
1.學生對音樂感興趣,但對音樂課程不感興趣我們隨機調查班級內的學生,發現有八成學生表示自己對音樂非常感興趣,在課余時間同學之間會進行音樂交流。但在對這些同學進一步提問發現他們對音樂課堂并不感興趣。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然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直以來,以來語文數學英語這些學科會在每學期開始和結束的時候組織考試,相對于語文數學這些科目音樂以及體育被學校定位為非重要科目,因為音樂和體育不會以試卷的形式出現,最終導致人們對這些學科的重視程度不高。其實這是受當前的聯系形勢所影響,實際上有絕大多數老師也會在潛意識中認為數學語文學科非常重要,會將數學語文英語定位為重要科目。而學生也會受到影響,產生錯誤的認知。之所以別開設音樂課程完全是因為音樂課程教學在專業培養計劃之內。但學生并不會獲得相應的信息,對于學生來講,音樂并不重要,學生并不會過多重視。因為學生本身存有錯誤的看法以至于在音樂課程教學中學生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實際上學生是否對課堂感興趣是否愿意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也與老師有一定的關聯。如果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是學生的主觀感受,能夠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那么學生一定會在課堂上有興致。主要的問題在于老師只管教學,只管教學進度的推送,而不去研究學生的喜好,也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推動的教學內容非常枯燥無味,課程表現形式毫無吸引力,以至于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音樂課堂和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樣,他們認為音樂課程沒有意思,不值得下功夫。對于老師來講,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音樂知識的講解,而老師干巴巴的口語講述讓學生認為課堂非常枯燥無味,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從未進行新方法的探索,最終導致音樂課堂令學生討厭,甚至避而遠之。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何學生對音樂課程不感興趣。
2.中職音樂教學依然按照傳統方法,灌輸式教學其實在了解實際情況之后并不能夠怪學生在課堂上沒有一個積極的狀態。整體來看,老師對自己的要求不夠嚴格。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提出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完成教學策略的改進,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束縛。但是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不愿意去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新方法的探索。只是把工作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沒有試圖去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來提高教學質量,來讓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音樂教育屬于藝術教育,本就不該采用滿堂灌的方法。如果老師堅持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難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能夠獲得良好的體驗,很難真正體會到音樂學習的快樂。如今老師認為課堂教學質量之所以得不到保障是因為全程中學生沒有保持良好的音樂學習態度,是因為學生的問題,根本沒有想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一直以來,老師認為是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所以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學生音樂學習態度改變上。殊不知老師不進行方法改進學生就不會產生興趣,而學生又不會與老師的個人意志為轉移,這樣下來只會讓雙方的關系更為緊張,讓實際教學中的問題更加突出。
三、中職音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
如今在中職音樂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問題既然已經出現就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動消失只會變得越來越嚴重。錯誤的進行教學只會讓學生產生趨避、惡等內心傾向性。出現如今的形勢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對于老師來講不應當尋求各種借口來逃避責任,應當充分意識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具有積極性實際上與自身有著直接的關聯。當老師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那么學生就會厭惡課堂排斥音樂學習,學生根本不會具有主動性。因此,讓學生接受課堂喜歡課堂是教師的首要任務。為了讓學生愛上音樂課堂老師要完成多種策略的應用,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音樂學習。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中國的教育實際上是有很大的問題的,我們進行分析就會發現中國課堂上老師才是主體,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習。對于老師來講,在學到具體的內容時老師會一股腦的進行知識的傳輸,在進行問題設置后還未等學生進行自我探尋未等學生找出規律老師就已經把答案給了學生。一直以來,學生在這樣的模式下根本不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對于老師過于依賴。音樂的學習不能夠等老師進行知識的推送,學生需要與作品之間產生共鳴。如果學生要想完全掌握音樂要想學好這門課就必須要付出這種努力必須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如今的環境下老師應當改變以往的錯誤認知,注意將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而不是課堂一開始老師就大講特講[1]。
2.改變這些模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如果老師強行進行知識的推送不免讓學生感到排斥,即使老師具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也很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難題,發現自己在教學中根本沒有學生配合,絕大多數學生根本不愿意隨著自己的腳步進行知識的學習。如果老師發現班級內有學生在課堂上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那么老師就需要進行自我反思,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學模式出現了問題。思考為什么學生在課堂上不具有主動性。新課程改革正在進行中,老師應當迎合改革完成教學模式的變化。老師除了要完成思想的轉變以外還應當主動地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以往老師讓學生對每個細節進行掌握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老師應當進行策略改進,不要再犯以往的教學錯誤。教學工作中如果老師一直高高在上那么就難以營造輕松的氛圍,對于音樂學科來講輕松愉快氛圍的營造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完成輕松氛圍的營造才能夠讓學生變得更加具有主動性。一直以來老師在課堂上板著臉會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拉大,這樣一來學生根本不會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老師應當深入學生群體,建立與學生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讓學生變得愿意與老師親近,在課堂上愿意與老師互動。老師也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來完成音樂學習[2]。這樣一來學生能夠產生不一樣的課堂體驗,每個人進行思想交流之后能夠得到新的認知,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從中獲得發展,學生在學習方面主動性也會有所提高。
3.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進行音樂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良好的體驗非常重要,老師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讓課本知識與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的多項感官得到刺激,以此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長久保持良好的狀態。老師可以在進行音樂講解時配合一定的圖片,從而加深學生的認識。除此以外老師還可以將機會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完成學習資源的收集,這樣一來能夠讓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之后會將會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對音樂的興趣就會加大,這樣一來日后的學習中將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四、結語
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主動性后老師接下來的工作就會順利的多,對于中職階段學生來講,要想讓學生真正接受課堂必須要確保老師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合理性。老師應當以研究者的身份置于其中,完成多種策略的應用,確保學生本能的對音樂知識產生興趣,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愿意主動進行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李多.中職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研究[J].北方音樂,2015,(022):94-95.
[2]肖平.中職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J].文理導航(下旬),2017,(036):3-3.
作者:高田田 單位:新疆林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