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教學中音樂科技媒體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將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作為音樂學科教學的理論指導,將新的時代科技因素———音樂科技媒體軟件作為施教工具,并加以具體的音樂教學案例分析,探究音樂科技媒體幫助學生實現跨越“音樂最近發展區”過程中“搭建腳手架”工具作用,闡述音樂科技媒體的應用對于教師確定學生現有音樂水平、分析學生潛在音樂能力以及實現“音樂最近發展區”跨越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音樂潛力;最近發展區;音樂科技媒體
維果茨基在高級心理機能理論上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明確指出學生存在兩種行為水平:一是學生已存在的現實發展水平,指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潛在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該理論強調著眼于學生的動態能力發展,以發展學生的潛能為目的。在此基礎上通過建構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于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學說中提出了“搭建腳手架”這一核心概念,為發展學生潛力,實現跨越“最近發展區”提供了具體教學模式,“最近發展區”理論為當代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了極具意義的理論指引。在新一輪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下,今天的音樂學科教學在教學理念、內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迎來了新的挑戰。將“最近發展區”理論運用于音樂學科教學中是探究學生音樂能力發展,提高音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在音樂課程教學信息化的今天,“時代特點”“多媒體應用”等字眼被提到核心位置,多媒體教育技術與音樂教學的結合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注入了更加具象的新因素,其便捷性在幫助學生發展音樂綜合素質等方面十分重要,也為教師拓寬了施教資源。在《二十一世紀的音樂教學》(第二版)中如是說:“人們沒有必要去忽略科學技術也能有助于達到更高水平的潛在能力。”“今天的教育技術能夠通過最近發展區,為眾多任務中的每一項提供諸多路徑,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1]在此基礎上,如何利用電子科技產物進一步發掘和發展學生的潛在音樂能力應變成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音樂科技媒體對于音樂教育發展的價值
1875年法國人馬丁維爾發明聲波記錄儀,開始了“電”與“音”的碰撞與融合,為西方音樂科技的發展拉開了序幕。進入20世紀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音樂的發展與科技手段密不可分,技術革命不僅帶來音樂觀念、音響素材、創作方法、表演與傳播等各個領域的巨大變化,同時音樂與科技的結合也必然帶來音樂教育的發展和變革。美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認識到了以計算機音樂的科技媒介為代表的工具,能對音樂教育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音樂教育技術”在西方國家開始嶄露頭角,至今早已發展為成熟的體系。喬克希針對科技與“最近發展區”稱,科技在教師的施教和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被稱為“其他更多有能力的人”[2]。俄羅斯心理學家列佛•維果斯基在哈佛大學的《零點計劃》實驗得出明確結論:科技能促進學生元認知的發展。而科技與音樂結合的產物,在發掘學生音樂潛力的“搭建腳手架”中顯示出獨特的優越性。
(一)拓寬與豐富學習資源近年來隨著中國教育的改革和學科建設,現代教育技術學科也在飛速發展。在確保學生為主的基礎上,音樂科技為學生能力和興趣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時代元素,科技早已成為現代教育中必不可缺的元素。以音樂網站“嗶哩嗶哩”為例,B站發展至今已成為青年學習的主要平臺,其中多樣和優質的學習資源拓寬了我們的學習渠道和來源,在UP主的分享下實現共享資源,打破學習的時空局限。VLOG視頻的個人特色視頻更能夠在內容與音樂的配合中,引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視頻中的彈幕交流功能實現了在互動中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參與和表達自身感受的學習行為。音樂網站在滿足學生的學習和人際交往需求的同時,還滿足了學生的娛樂消遣。在信息資源共享的今天,學生的信息來源渠道早已不僅只來源于教材和教師的講授,可以說多元化的電子科技正改變著學生的興趣和行為方式。
(二)使音樂實踐更加便捷在音樂教育方面,對音樂科技與音樂教學的結合也早已引起了更廣泛的關注。從黃志鵬[3]、何湘華[4]、李付云等人[5]的論文,我們都可以看出音樂多媒體早已應用于各階段的音樂教育中。音樂媒體不僅能夠形象直觀地表現音樂的藝術特性,且部分軟件易于攜帶和使用的特點更是為音樂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樂譜軟件作為電子科技與音樂結合產物典型代表,在電腦鍵盤與鋼琴鍵盤的結合下,其音符輸入的譜音一體和多音色轉換功能在音色創作時不僅能夠直面了解自己的創作,還能培養音樂聽覺和審美;多聲部功能不僅避免了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的“紙上談兵”,還能在學生腦中建立形象,增強對音樂要素的感知能力。且軟件譜面改動的即時性避免了傳統譜面創作中的模糊性和反復性。樂譜軟件的應用改變了傳統音樂教學的模式,避免了重復講解和做題的枯燥性,對激發學生興趣和提高學生積極性具有顯著的成效,并為音樂實踐提供便利性工具和途徑。對此,任愷曾發表過科技和建構主義理論結合的看法:“信息化視野恰好是教師提供先行組織者、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最有效的思路和工具,信息化視野和建構主義思維作用下將合理改變教與學的低效狀態,同時,適應現代社會知識爆炸的學習境遇。”[6]明確科技可作為在教學中應用建構主義理論的具體手段和力量。那么在今天的音樂教學中,以最具有時代特點的科技工具作為教師音樂教學中搭建“腳手架”的工具,筆者認為可以貫穿音樂教學的始終,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和發展學生的音樂潛力。
二、音樂科技媒體對于發展學生音樂潛力的具體應用
以中學階段的音樂教學活動為例,視聽結合的多媒體課件、音視頻軟件、多功能電子琴和樂譜軟件等教學手段更能夠幫助教師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
(一)幫助教師確定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的音樂能力,創設情境加強學生音樂體驗,引起學生興趣要實現“最近發展區”的跨越,教師需明確學生的音樂現實發展水平,由于學生的音樂基礎參差不齊,對學生音樂基礎能力情況的掌握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與學生的第一節課以流行風音樂內容《好漢歌》為例:在音樂課開始,通過視聽結合的多媒體課件播放,以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影視音樂入手使學生進行知識同化。播放《水滸傳》音樂劇情片段,讓學生感知音樂對于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創設梁山好漢那種義薄云天的豪邁情景,使學生飽含情感演唱的同時還能始終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分析音樂作品時引出這首音樂中的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的素材,通過多功能電子琴的多種音色加入不同音色的伴奏樂器,教師通過一步步對相關音樂作品問題的提問,了解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知情況后,可運用樂譜軟件引導學生改編音樂作品,加入多聲部和聲或者是伴奏,了解學生和聲基礎和音程關系的掌握情況。課程完成基本可對學生的現有能力形成診斷性評價,根據學生的水平進行后期合理的教學預設。
(二)幫助教師和學生分析“潛在發展水平”的能力,發揮支架輔助功能,培養學生自主性和創新能力音樂的抽象性和學生具有差異性決定音樂教學需存在適度的彈性空間。“最近發展區”主張教學依靠學生將要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機制,分析和明確學生的音樂潛力水平,這對教師和學生分別有著不同的益處。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現有水平提供多樣的音樂活動和對某方面的針對性練習。以音樂劇活動為例,先給學生提供音樂劇《白毛女》的視頻,讓學生明確音樂劇的結構(如:旁白、音樂以及演唱、舞蹈等),以此搭建概念支架,教師予以學生合理的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來選擇自己在音樂劇中擔任的角色,同時引導學生集體參與劇本的設計。在學生們排練過程中教師可給予建議支架啟發學生進行創新,利用多種媒體手段豐富故事情節和內容,如:利用音視頻一體的軟件“嗶哩嗶哩”示范,播放《聲臨其境》配音片段或加入配樂的詩朗誦片段,啟發學生感受多媒體音樂軟件將音樂與故事結合的效果,從而引導學生使用這些科技資源,不斷創新學習成果。學生們達到的最終演出效果即學生在集體配合中所表現出的音樂潛力。在排練過程中把主權交在學生的手中,使學生在集體參與過程中形成對自我音樂能力的清晰認知,讓學生意識到通過自己努力可以發掘潛力,開始有意識尋找自己的閃光點。而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參與學生的表現和特長分析學生的“潛在音樂能力”,在后期音樂教學中因材施教。
(三)有利于教師幫助學生實現“最近發展區”的跨越,貫徹多樣化因材施教,制定合理教學內容,實現學生音樂潛力的螺旋式發展學生的音樂能力的發展非一蹴而就,該過程呈螺旋狀發展,故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來統籌教學大綱。這就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啟發式教學,正確處理好學生現實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抓住教學最佳期。尤應體現在音樂教學的內容安排上,應在學生的現有基礎水平之上,可通過努力達到。以音樂創編課《瑤族舞曲》為例,先以多媒體課件展示瑤族民族文化,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瑤族風情。后播放《瑤族舞曲》的視頻,聽視覺的結合會使學生把瑤族音樂的風格與人民的生活文化融合為立體形象,從而促進學生音樂聯覺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多媒體課件帶領學生辨認和學習不同管弦樂和民族樂器的音色,認知不同樂器組合的音樂效果。后教師可利用電子琴的多重音色,使學生體驗改變伴奏樂器對于《瑤族舞曲》的音樂風格的不同效果,引導學生自主研究不同音色樂器的組合對于音樂效果的影響,采用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們集思廣益。最后教師以樂譜軟件“Sibelius”制作學生創編成果,展示各組的創編成果并予以相應的評價和建議,使學生對自己的音樂創編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并明確自身的不足。結束時布置作業,以《沂蒙山小調》為例讓學生們用樂譜軟件進行簡單的創編,達到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知識體系、鞏固新知識的目的。在“藝考班”的和聲教學中,理論的枯燥性依靠教師的講解和學生做題很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以《紅河谷》為例,教師要求學生采用多種方式創作(如:倒影、卡農、模進等),學生在創作時往往只考慮和聲對位的規范性,導致旋律性較差。而此時樂譜軟件的“譜音一體”可以讓學生直面自己的創作,在考慮和聲對位的規范時又可以使學生兼顧到聲部配合的旋律性,且不足之處可及時改正。最終在和聲對位方式的理解和應用上會超出原有學習方式的學習效果。綜上明確,若依靠傳統教學模式易造成學生在創作時“依葫蘆畫瓢”,很難保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時音樂科技多媒體就發揮了它直觀便利的特點,為教師的施教提供了多樣化的手段,同時為學生的“音樂最近發展區”也架起了多樣化的“支點”,實現學生音樂潛力的發展。
總結
在今天的創新背景之下,要將創造力落實到音樂教學中,就要求音樂教育工作者們致力于發展學生的音樂潛力。將“最近發展區”和音樂科技結合實現了理論指引和實踐手段的配合。在對于如何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發展學生音樂能力中,除了教師的作用外,音樂科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的現狀中,音樂被具象化、語義化的現象屢見不鮮,部分教師在學生未形成良好音樂感知能力時,常將音樂語言描述或者旋律線條化,限制了學生想象力和興趣的發展。而將音樂媒體運用在教學中不但能為教師的“最佳教學期”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在學習興趣上為學生跨越“最近發展區”提供幫助。但需明確音樂科技僅能作為教師在音樂教學中發展學生音樂能力的教學手段,不能作為發展學生音樂潛力的唯一途徑,要實現學生音樂潛力發展,還需教師擁有與時俱進教學理念、優秀的教學設計、多樣的教學手段、專業的教學技能等多方面因素。筆者認為,在信息化視野背景之下,音樂教學中應用音樂科技是探究學生音樂潛力發展道路上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幫助教師提升音樂施教能力的有效手段。將音樂科技媒體與建構主義教育理念結合,必將對音樂學科教學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作者:夏曉琦 單位:魯東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