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寫意油畫語境中書法用筆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寫意油畫區別于鏡像般對客觀物象真實再現的寫實油畫,趨同于中國文人寫意畫和書法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也就是作者把看到的客觀物象概括成純粹簡約,畫面可視的語言符號—“點線面”,以書法用筆借助對被概括化的“點線面”符號有節奏韻律的書寫,表達作者對世界宇宙萬物的認知、理解與情感。我自2004年來陜西至今已有近十六年,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濃厚的情感。近幾年的陜西,作為“一帶一路”的起點,發展日新月異。我以陜西地標性建筑“明城墻”與代表陜西創新發展典型地域之一的西咸新區為例,創作了兩幅寫意油畫《晨曦•永寧門•古與今》《西咸新區•灃河交通橋》,這兩件作品把我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物象,概括成簡約具有生命律動的“點線面”符號語言,采用書法用筆,抒寫與表達我對陜西的認識與情感。
在《晨曦•永寧門•古與今》中,我描繪了一幅初秋晨曦下,西安明城墻中最古老的一段—永寧門內外的場景。幾百年后的永寧門,像這座城市家里的“老人”,慈祥、端莊、典雅、堅毅、自信地端坐在這座城市的中央,靜悄悄無時無刻地觀看她腳下,這座城市里的兒女幾百年來生生不息的變遷,每每觀望她,總會給予背井離鄉十多年的我一種仿佛來自家里老人般親切的問候與溫暖。初秋清晨的永寧門,初升的太陽微染,黑了一夜的星空,太陽初升還沒來得及變紅,就已經被漆黑寒冷的夜空,染成了冷橙色,大地依舊被黑暗籠罩著,分不出地面物象的形態,只看到地面上通體的灰黑色。寫實的表現城墻內外通體的黑并非我本意,我想表達以永寧門為代表的明城墻的端莊典雅,以及在“老人”腳下,為了生存和發展奔波的生生不息的人群,更是以日出為象征,來寓意人民更加美好的希望與未來。我選擇了建于隋初的西安城門中資歷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永寧門(南門)為這幅寫意油畫作品的主題,以永寧門四分之三的側面被俯瞰的視角為作品視角的切入點,盡可能全面的表現永寧門城墻內外在晨曦下的古今變化,對比它的浩瀚與變遷。太陽未升起之前,永寧門內外所有的物象形態皆不清晰,色彩一片灰暗,為了表達我心目中的永寧門,我賦予了客觀物象主觀的情感、色彩、筆觸,運用具有生命氣息的翠綠描繪大面積樹葉,因這片綠樹處于初秋和黎明前的黑暗,所以我在冷翠綠里略微調和了黑與黃色,來表現樹的陰暗面。《晨曦•永寧門•古與今》中對樹葉語言提取概括與表現方法,我學習了吳冠中先生在《花港觀魚》與蘇天賜先生在《秋柳》中對樹葉進行“面”符號化提取概括與書法用筆的方法,運用方頭豬鬃油畫筆的側鋒皴出。
不同的是,二位先生油畫作品中對樹的書寫有一種水墨般的清潤,而我的這幅油畫,在概括表現樹葉的“面”時,得益于油畫筆中少油的顏料與粗厚的黃麻油畫基底有力的皴擦,薄薄的顏料層透出了油畫布基底的紋路,借此突顯了樹的肌理與滄桑感。二位先生運用籀文的書寫方法畫樹干,表現樹的滄桑與厚重,而我畫面中的樹只是為了營造永寧門建筑周邊環境氛圍而存在,布光時,我把它布在一片較暗的位置,特別是樹干皆處在樹的暗面,所以樹干在行筆中未做過多的變化處理,只是以起收筆藏鋒的中鋒簡略概括,然后,根據樹干在畫面中距離遠近,用筆勾勒出樹干的長短、粗細、深淺、濃淡、疏密不一的變化。畫面中大面積柏油路與地面,運用板刷起收筆藏鋒擺出。為了表現云的厚重、輕盈,我先運用揉擦的筆法,在天空部位揉擦出天藍色,在此基礎上,運用冷橙色“皴擦點”出云的萬千變化。為了表達永寧門城墻的慈祥、端莊、典雅、厚重、堅毅、自信,我運用與天空云相呼應,更加暖的橙色,厚重的寫意筆法書寫永寧門的體積空間。中鋒用筆勾出城墻邊上懸掛的暖色燈線,運用不規則點,點出永寧門建筑上隱約可見的窗戶、燈籠。我把永寧門內部建筑,概括成冷灰色,運用行草書中側鋒互換的筆法平動、提按、頓挫概括書寫成不同濃淡、干濕、輕重、橫直、長短、粗細的“點線面”符號語言,城墻外遠的建筑群,運用起收筆藏鋒中側鋒兼用的筆法,概括出不同大小、方圓、曲直、色彩傾向的面,中鋒用筆勾勒出長短、虛實、粗細不同的線表現建筑樓閣的窗戶,對于道路的交通線,皆用行草書寫時中側鋒兼用的筆法表現出。最后運用大小、方圓、濃淡不等的點,點綴汽車、人、窗戶、燈籠等。
《西咸新區•灃河交通橋》,在這幅油畫作品中,我運用了寫意的手法描繪了以優美壯闊的西咸新區灃河交通橋為代表的快速發展的西咸新區面貌特征。西咸新區為2014年國務院批復的中國第七個國家級新區建設,并且是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作為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樞紐、新引擎、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范例,西咸新區以飛速的發展,煥然一新的面貌展現給世人。這座連接西咸新區灃河東西的灃河交通橋,有著特殊的意義,“要想富先修路”便利的交通是改善民生、節省物流成本、促進區域發展的第一步,也是兩地之間頻繁交流、互通有無的關鍵,所以我認為這座橋不只是一座普通的橋,更是人民走向愈加美好幸福生活的象征。我選擇了能體現西咸新區面貌的俯瞰視角切入,分“近中遠”三組景色依次創作,近景即是這幅作品的主題“灃河交通橋”,建筑橋梁題材易被繪成規整的幾何造型,而我選擇了書寫式的用筆表現橋梁,橋梁兩側有類似于鳥翅膀的兩個三角形,后來得知,這對三角形是根據陜西的省鳥“朱鹮”在空中飛翔的姿態進行的造型創作,代表了“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正符合了時代背景下西咸新區發展的理念。我在創作中,調和濃重、鮮亮的油畫顏料,中鋒用筆把“朱鹮的兩個翅膀”歸納勾勒成粗細、長短不等的線。橋面用方頭油畫筆書寫式一次性一筆劃過,在畫布上快速的書寫,寫出光滑平整的路面,與概括成“線”的朱鹮的兩個翅膀,形成“線—面”節奏對比,然后,再運用不同大小、方圓、色彩傾向的點,點綴出橋上汽車與行人。近景河水、建筑、樹皆用方頭油畫筆側鋒調和厚重的顏料,皴擦成不同形態與色彩傾向的“面”,用錐劃沙筆觸干壓畫布,勾勒出不同粗細、長短、深淺的“線”表現樹干,再用不規則點,點出河邊樹林中人物;中景是以金色河灘聞名的灃河金灣,我把金色河灘與河灘兩岸綠色植被,概括成不同大小、方圓、以綠為主要色彩的色塊,以“舞劍”“筆走龍蛇”的筆法書寫色塊與色塊的分界,最后用不規則點,點出不同形態的樹;畫面遠景描繪了一條橫穿東西的公路,及一望無際的城市建設、工業發展場景。
我運用方頭筆側鋒快速一次性在畫布上書寫出橫穿東西的公路。運用色彩空間透視法處理遠景,遠景中物象形態隨著滅點的消失而逐漸模糊,我起收筆不藏鋒一次性書寫出、概括出物象形態,不規則地書寫式用筆,豐富了逐漸消失的各種形態造型。這些不同大小、方圓的“點面”符號,在筆與筆連貫、有節奏、韻律的書寫中,形成了一組優美的關于“建設美好家園”的音樂旋律。整幅作品,在優雅連貫的書寫用筆下呈現,使得這座橋和灃河金灣,在燦燦的陽光下,顯得遼闊、生動、活潑、明媚。我以陜西地標性建筑“明城墻”與代表陜西創新發展典型地域之一的西咸新區為例的兩幅油畫創作,源于書法與文人畫,我嘗試以“點線面”為寫意油畫的可視符號語言,把書法與文人畫中的用筆技法運用于寫意油畫創作中,同時,我從前輩們的寫意油畫作品中汲取養分。未來我希望在油畫本土化發展進程中做出更多嘗試與努力,探索書法用筆在寫意油畫中運用,以最簡約的“點線面”符號語言,更加果斷肯定的一次性書寫出,具有生命力的形、色、質、空間、氣象、意境的寫意油畫,來描繪與表達當下中國這個美好的時代。
作者:李艷霞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