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縣域經濟發展下的農業銀行管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縣域經濟發展新趨勢
(一)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
近年來,西峽縣加大農業投入,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當地特色農業,產生了以林果產業、食用菌產業、中藥材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基地,西峽縣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產業化轉變。農業經濟結構的新變化,對貸款的期限、額度、品種等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額度上,由于農業產業化發展使農業規模擴大,所需貸款資金增多,使小額農貸向大額貸款需求轉變。二是期限上,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延伸了產業鏈條,延長了經營周期,對中長期貸款需求有了明顯增加,過去春放秋收的信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的需求。
(二)產業集聚區發展
西峽縣區域經濟資源十分豐富,產業特色凸顯,有利于當地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西峽縣現正在大力發展五大產業集聚區:一是依托中草藥資源的特色制藥業;二是依托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的特鋼及冶金輔料產業;三是汽車配件產業;四是特色農業產業,目前西峽縣已形成了“藥菌果”三大特色產業;五是特色旅游業。2010年6月底,產業集聚區的工業總產值達到120億元,占到了西峽縣整個工業產值的85%,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三)農村城鎮化步伐加快
近年來,在統籌城鄉發展、調整發展戰略等一系列政策導向下,我國城鎮化步伐加快。西峽縣圍繞建設“經濟強縣、生態大縣、旅游名縣”的目標,走出了一條“工業經濟集群化、農業經濟特色化、城鄉發展一體化、旅游開發品牌化、發展主體民營化、規模經濟外向化”的好路子,加快了城鎮建設步伐。由于城鎮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巨大,因此農村金融市場需要更多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集聚區發展等方面的貸款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二、縣域經濟發展下農業銀行的戰略機遇
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僅依靠政府和民間的投資是難以完成的,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長期以來,農業銀行積極響應國家新農村建設戰略,在支持“三農”的進程中發揮著金融主渠道作用。作為唯一一家在全國所有縣域都有分支機構的大型商業銀行,農行擁有最廣泛的客戶群體,形成了完善的組織和網點網絡體系,積累了成熟的信貸技術和豐富的業務經營經驗,因此農行在支持新農村建設方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我國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無論是農戶、農村中小企業還是縣域基礎設施建設,都對縣級農業銀行提出了更加日趨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要求,這不僅是一種挑戰,更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
(一)服務“三農”,優化業務發展
黨中央從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農村金融體系改革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局出發,確定了農行“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改革原則。重返“三農”縣域市場的農業銀行,明確了市場定位,根據各區域縣域經濟發展情況,調整經營理念,優化了業務發展。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縣域經濟必將迎來一個投入較大、發展較快的戰略機遇期,也必將產生大量綜合化、多樣化的農村金融需求。這些需求將為農業銀行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業務增長空間,使之更加積極主動地做好“三農”金融服務工作。目前,我國有2000多個縣城、3.4萬多個農村鄉鎮,至2008年末,縣域人口為9.28億人,縣域地區生產總值15萬億元,占全國GDP的49.6%,可見小縣城卻有大市場。面向“三農”的市場定位,使農行在服務縣域經濟方面具有的資金、網絡和專業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與城鎮化發展、縣域經濟增長模式高度契合。事實說明,縣域經濟發展使農業銀行得益很多。
(二)城鎮化建設,拓展市場空間
農村是我國具有最大消費需求潛力的地方,城鎮化建設擴大了縣域消費市場。有專家預測,未來十年農村城鎮化貸款至少需要投放6000多億元,如果農行能爭取到預算額30%~50%的份額,即可投放2000億元~3000億。農村城鎮化不僅為本地區創造了種類繁多的增值服務,而且為農業銀行拓展了信貸市場活動空間,從而帶來豐厚的收益。
此外,縣級農行有著豐富的市場資源,以西峽縣為例,該地區根據其特色,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組成優勢產業群作為縣域經濟的主導力量,還優化升級了特色農業,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特色發展道路。這些產業發展自然需要大量的貸款,這就為農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商機。
(三)政策環境良好利于發展
近幾年,農行的外部經營環境逐漸好轉。在2007年1月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總理明確指出,要穩步有序地推動中國農業銀行改革,強化為“三農”服務的市場定位和責任,實行整體改制,充分利用其在縣域的資金、網絡和專業等方面的優勢,更好的為“三農”和縣域經濟服務。對于作為“三農”試點的縣級支行國家還提供了優惠政策,如對服務“三農”的金融機構制定不同的存款準備金率,免征業務管理費和機構監管費,對農戶小額貸款利息收入免征經營稅等等。
總之,良好的政策環境為縣域農行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只要縣級支行把握住客戶目標,實施有效的發展經營戰略,力爭將縣級農行打造成縣域經濟中的主流零售銀行,縣域農行就將大有作為、大有希望。
(四)同行業競爭不充分
當前,各家銀行在城市業務、大客戶、大項目等市場中出現“紅海”特征,即局部市場競爭過度。而在廣大的縣域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較少、金融產品單一、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等現象,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了廣闊的藍海市場。在大部分縣區,只有農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等部分金融機構設有網點,這就使農行的競爭壓力相對于城市減小。此外,農村金融體系需要商業金融的參與,而農業銀行面向“三農”、服務“三農”的定位正好有利于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和其他金融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格局。因此,縣域農業銀行具有充分的競爭優勢。
三、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
農業銀行在把握縣域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的同時,也要注意到我國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農村金融業務的管理成本和經營風險高于城市業務,因此農行如何做好風險管理,確保貸款實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有效益”,成為擺在農行面前的新課題。一是建立靈活的定價機制,靈活調整的定價機制可以把風險控制在收益可以覆蓋、資本回報要求的范圍內。二是建立風險轉讓機制,可以通過保險將風險轉讓,也可以通過政府財政將一定數額的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金,對當地金融機構由小企業信貸風險造成的損失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償。三是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科學考核客戶最低損失率,對風險環節重點控制,根據各縣域的具體情況設計業務流程,有效防范風險。總之,建立嚴密的操作流程,提高各項管理水平,就可以把縣域農行的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