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兒童心理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學生觀察、想象和語言能力的提升,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學階段學生心理特征,然后提出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包括廣開渠道,讓小學生“悅”讀;多“管”齊下,讓小學生“善”讀。
閱讀的過程就是與名人對話的過程,也是促進小學生心智成熟的過程。通過分析小學生不同時期的閱讀心理和需求,教師可采取相應的閱讀方法進行引導,對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學階段學生心理特征
根據對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學分析,小學生在不同的成長時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是完全不同的。筆者認為教學生學會閱讀,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小學生的閱讀心理特點,筆者將進入小學的學生分為三個學段:第一學段(一、二年級);第二學段(三、四年級);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第一學段小學生:這一階段的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具有明顯的隨意性和情緒性,喜歡跟著興趣走。他們對周邊事物充滿著新鮮感和好奇,喜歡觀看圖書插畫,專注力和注意力也比學齡前提高了很多,希望得到家長和教師的鼓勵,喜歡游戲和情境,有探知自然奧秘的需求。第二學段小學生:這個階段的小學生,記憶力、專注力、自控性和理解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他們具備簡單的邏輯能力和推理能力,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邏輯思維。這是養成閱讀習慣的好時期,需要教師給予正確引導,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培養閱讀興趣。第三學段小學生:逐漸步入少年期,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同時,思維的獨立性增加。他們開始喜歡發表獨立見解,逐步建立自己的處事原則。這個階段是青少年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基于兒童心理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廣開渠道,讓小學生“悅”讀無論是哪個學段的小學生,培養其閱讀興趣都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給不同學段的小學生選擇不同的閱讀書目,以達到小學生由閱讀轉向“悅”讀的目的。如面對低年級的小學生,倡導教師通過繪本、故事、兒歌童謠等視覺上有吸引力的書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其主動閱讀的習慣,促進學生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升。中年級學生逐步從繪畫中淡出,教師要增加中年級學生文字閱讀,結合講故事、童話經典、兒童詩、自由閱讀等進行閱讀教學,并開始進行歷史故事與人物傳記的閱讀。面對高年級學生,教師要結合古典詩詞、神話經典、成長小說、綜合課程等進行整本書共讀主題探討深度的策略研究,增加高年級學生自由閱讀的量,同時進行自然科學閱讀,將閱讀與小學生文學創作相結合。
(二)多“管”齊下,讓小學生“善”讀依據不同年齡小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如低年級小學生,大多可以采用演一演、畫一畫、說一說等進行閱讀策略的指導。如閱讀繪本《逃家小兔》時,可采用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扮演逃家的小兔,教師扮演兔子的媽媽,在情境創設和語言對話中,讓小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之后,教師讓學生畫一畫這個故事,展開想象“兔子還會逃向哪里?媽媽又會想什么辦法陪伴呢?”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續編這個故事,將學生的閱讀興趣延伸到最大化。對于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策略指導,如研究適合中年級學生的閱讀預測策略[1]。比如,在閱讀時,教師先引導小學生從題目入手,猜猜文章可能寫了什么,結合文章插圖猜猜故事又可能怎樣發展……讓學生在不斷閱讀中尋找猜測的依據,在猜測中掌握閱讀的方法。如提問策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提出不懂的問題,并根據幫助理解文章、引發深入思考等角度分類整理問題,篩選有價值的問題,梳理總結提問的方法、角度及運用提問策略的好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針對兒童詩,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聯想,還原畫面等閱讀策略進行教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閱讀策略,這個時候的閱讀更多是要關注小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采用“思維發聲”的方式,讓學生把自己閱讀時的思維過程說出來,具體展示其在閱讀中的思考過程,由此教師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學生則可以在同伴的思維基礎上對自己的思維進行修改和補充。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在思維疑難處做好標記,方便解疑,在能夠引發思考的地方寫下感想,記錄好的語句,為寫作積累素材。比如,學生在閱讀《魯迅文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魯迅筆下的兒童形象進行有意識地整理,尋找兒童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將自己尋找兒童共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過程說出來。通過這樣思維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從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素養。
三、結語
閱讀可以幫助小學生打開心靈之窗,認識世界。教師要根據小學生不同階段的特點采取相應的閱讀教學策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掌握閱讀方法,促進小學生觀察、想象和語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袁菊.階梯閱讀:提升閱讀素養的重要路徑[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16):58-61.
作者:白錦紅 單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