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對話策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對話策略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包括對話過程堅持開放原則、縮小對話的界限原則、堅持形式多樣化原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對話策略時,要創設合理的閱讀話題,開展開放性的對話活動,確定引導閱讀對話的方向。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對話;運用
一、對話策略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其一,對話過程堅持開放原則。想讓對話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必須遵循開放原則。在傳統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使得開放性交流受到限制,學生思維得不到啟發,難以領悟閱讀內容的內涵。因此,教師開展對話教學時要堅持開放原則,充分運用自己的學識,營造開放式閱讀氛圍,啟發學生思維,創造更多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條件。其二,縮小對話的界限原則。在閱讀學習活動中,高中生對閱讀知識的吸收和理解會受自身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閱歷的影響,對很多有深度的情感與精神無法體會。因此,教師要堅持縮小對話界限的原則,減少與學生互動中關于淺層次問題及過于深奧的問題的討論,多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共鳴,深刻體會文本的意境。其三,堅持形式多樣化原則。當前閱讀教學的方式方法越來越多,教師要注重對話形式的多樣化,即在運用對話策略過程中深化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及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學生只有充分理解文本內涵,才能感受文本的情感與情境,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
二、對話策略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其一,創設合理的閱讀話題。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教師首先要確定合理的對話主題與內容,進而推動后續對話與閱讀互動活動的開展。教師要在掌握學生語文水平和閱讀能力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內容科學合理地創設閱讀話題,為學生指引正確的閱讀方向。例如,教學《雨巷》時,教師可以設置話題:戴望舒寫作《雨巷》的目的是什么?想表達的情感是什么?這些供學生思考的話題對學生梳理閱讀思路和文章風格有非常明確的指引性作用,因此能達到促進閱讀的效果。教師設置話題時要把握好難易程度,一旦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或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無重合,就會造成學生對文章內涵理解不深的問題,以致影響閱讀效果。其二,開展開放性的對話活動。與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不同,開放性對話活動更能滿足學生的閱讀學習需求。教師作為閱讀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要發揮引導閱讀的作用,就需要加強對語文閱讀知識內涵的拓展與深度的挖掘,讓學生能更加開放地探索閱讀內容。例如,教學《沁園春•長沙》時,教師的閱讀引導不能停留在閱讀文本本身,還可以選擇將學生更熟悉的《沁園春•雪》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原有知識和歷史認知的基礎上更快地融入新教學內容的情境,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引導效果。此外,開放性對話活動還有一大好處,即有對比性的內容供學生進行自由式表達,不但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還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確保整個閱讀教學的開放性,也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求學生在擴展內容和深度的前提下大膽發揮想象力,并表述自我情感,從而突破思維的限制。其三,確定引導閱讀對話的方向。高中生閱讀文本時,其理解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要想讓學生在基礎性內容認知基礎上有更加個性化的認識,教師就需要為學生確定一個大方向與內涵,讓學生結合教師的提示進行理解。這樣,學生就能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形成獨特的認知,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與意義,才能直擊文章深處,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例如,教學《最后的常春藤葉》時,單從題目看,不少學生會認為這是一篇描述植物的文章,這時教師就應對學生進行方向性引導,讓學生更好地與文本對話。如可以讓學生思考“作者寫常春藤葉為什么要加上‘最后的’”“最后的常春藤葉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意義”。促使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時,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從重難點方向進行思考,才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發掘文本所隱藏的含義。
三、結語
要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含義,就必須在展開對話的過程中加以指導,創設語境和話題,保持開放性,加強引導性,注重學生閱讀思維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通過閱讀來加強對生活的感悟,激發內心的情感,潛移默化地提高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最終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穎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07).
作者:高歡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