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低段兒童詩的閱讀教學高效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兒童詩因其篇章簡短、語句明快、意境優美、富有童趣等特點,成為小學低段學生喜愛的文學體裁。當前,語文教材中的優質兒童詩歌數量不足,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教師缺乏合理的指導。要想改善小學低段學生的兒童詩歌閱讀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豐富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多元表達,提升閱讀的成就感;學創相結,領悟語言妙處。
[關鍵詞]小學低段;兒童詩;教學路徑
“不學詩,無以言。”詩是文學的源頭,也是兒童語言啟蒙教育的開始。兒童詩精簡短小,易誦易讀。學生誦讀大量的兒童詩,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與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一、兒童詩的教育意義
(一)促進小學生語言發展
兒童詩注重色彩與畫面感,其語言文字簡短、形象,且情感飽滿、形象生動、富有趣味,非常符合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小學低段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兒童詩中的物象以及物象所呈現的形狀、顏色有著較強的敏感性,因此,兒童詩對小學階段學生的語言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拓展小學生想象世界
兒童詩蘊含著豐富的形象與意象,這些意象均源自兒童的實際生活與美麗的大自然。如金波的《紅蜻蜓》的片段:“低低地飛,低低地飛,你這紅靖蜒,你丟失了什么?飛得這樣低,飛得這樣低。”兒童詩將意象和小學生的內心世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低年級階段學生發揮其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兒童詩的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奇異想象力的過程,兒童詩的學習過程是學生體味童真童趣,獲得精神成長的過程。
(三)提升小學生審美能力
兒童詩內容由形、音、言三種元素共同組成,這些元素能夠投射出作者的情感與審美態度。兒童詩中的藝術構思、語言藝術與明朗的形象可以為學生提供審美的典范與密匙。富有趣味性的詩語言對培養學生語言鑒賞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對兒童詩的學習,學生不僅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識、學習相關的自然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快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二、小學低段兒童詩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一)優質教學內容不足
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詩數量偏少。據統計,從一年級上學期到二年級下學期,兒童詩比列分別約占25%、11%、14%、8%。兒童詩在第二、三、四冊語文教材中共計22篇,總體數量偏少。而且,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每學期兒童詩數量在5篇以下。在為數不多的兒童詩中,并非所有的兒童詩都是優質的。首先,有的兒童詩缺乏趣味性。兒童詩語言和構思的趣味性是作者充分地表達自己思想情懷的一種藝術手段,亦是衡量優秀詩作的重要標準。教材中《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歡慶》等作品,雖然語言明暢,音韻完整,讀起來朗朗上口,但由于缺乏精妙的藝術構思,也不具有趣味性。其次,有些兒童詩缺乏對學生精神世界的觀照。金波曾對兒童情感的匱乏表示擔憂:“兒童詩的發展愈來愈快,但是大部分的詩內容卻偏離了兒童的真實生活。”教材的兒童詩主題以對民族情懷、親情友愛、社會責任為主,缺少有關生命、苦難、尊嚴等個人精神成長的主題。
(二)教學方式單一
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需要教師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但在實際的兒童詩教學中,教師所用教學方法仍然比較傳統單一。從數十位教師的課堂教學可以窺知兒童詩教學的一般流程:教師范讀—集體朗讀—學習生字詞—解釋兒童詩大意—自由朗誦—背誦記憶。小學低段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小學生的語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對于語言發展水平較高的學生,完成朗讀和自由誦讀記憶并非難事。但是,對于語言發展水平較低的學生,即使通過齊讀和教師的解釋,也無法完成學習任務,若教學就此簡單結束,兒童詩的學習過程對他們而言,就是一次充滿挫敗感的經歷,會大大降低其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削弱學習的動力。
(三)缺乏合理的指導
學生學習語言要經歷一個“聽—讀—理解—模仿—創造—表達”的過程,兒童詩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在兒童詩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拼音識漢字、熟練背誦課文、完成課后習題為教學任務,這種只重視誦讀而忽視創造性的指導方法缺乏完整性,無法讓兒童詩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在課堂學習結束之后,仿寫整首兒童詩或者仿寫一個小節的題型,在學生的課外作業中頗為常見。但大多數學生對這一題型有明顯的厭煩抵觸情緒,原因在于教師未曾教授仿寫的方法,導致學生無從下手。這種無指導的訓練方式會阻礙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三、改進小學低段兒童詩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豐富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兒童詩的內容豐富多彩,為彌補教材中選文的局限性,教師可以在教材之外精心選取優質的、個性化的、趣味性的兒童詩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趣味性包括文字的趣味、形式的趣味、故事的趣味、想象的趣味、自我認知的趣味等。教師可以以兒童詩的主題為線索,按照學生語言及心理發展需求整理利用。如以生命為主題的《你出生的那個時候》,以自然為主題的《稻田》《流螢》,以成長為主題的《當我很小的時候》,以家庭生活為主題的《鞋》,以兒童交往為主題的《游戲》等,這些作品的語言和主題都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和趣味性,受到廣大小學生的喜愛。教師可以將其教育性與趣味性完美結合起來,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多元表達,提升閱讀的成就感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八種智能,每一種智能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在兒童詩閱讀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生的語言智能發展水平和優勢智能,教師可以給予不同的表達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成就感。以臺灣作家林武憲的《鞋》為例,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優勢智能進行分組學習。鞋我回家,把鞋脫下,/姐姐回家,把鞋脫下,/哥哥、爸爸回家,也都把鞋脫下。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說著一天的見聞……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繪畫小組、寫作小組、朗誦小組、表演小組、音樂小組等。繪畫小組用繪畫的方式畫出自己聯想到的畫面,寫作小組可以仿寫、改寫,朗讀小組可以展示朗讀,表演小組可以表演相關故事,音樂小組可以嘗試為兒童詩配樂。在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得了學習的成就感,也可以從他人的表達方式中獲得啟示:表達自己閱讀感受的途徑多種多樣,閱讀形式也是多樣化。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可以讓每個學生體驗到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三)學創相結,領悟語言妙處
仿寫兒童詩是培養兒童創造性思維的橋梁。小學低段是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采取有效措施鍛煉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在這一學段進行規范有效的仿寫訓練,能為低年級的寫話和高年級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兒童詩的學創結合不能只以課后作業的形式完成,而是要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進行規范的、啟發式的指導,幫助學生借助聯想與想象進行表達。以家喻戶曉的兒童詩《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發現仿寫的重點———“畫家”的特點,聯想“沒有參加”的動物“還有誰”,“有什么特點”。其次,師生共同發現語言規律,認識“不用……不用”的句式和排比手法。再次,教師讓學生進行創作,這樣就水到渠成了。如此,學生經歷了朗誦—理解—獨立仿寫,逐步領悟了兒童詩的內在精髓,培養了運用詩化語言的能力和表達美的能力。總而言之,兒童詩作為兒童文學的一個分支,擁有別具一格的文學樣式,受到小學生的青睞,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低段兒童詩的閱讀教學,首先,要把握教學內容的質量,教師在內容的選擇上,要不拘泥于教材,更多地引入經典篇目;其次,在兒童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小學生的學習優勢,給予每個學生表達個性閱讀體驗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激發其閱讀積極性,并及時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創作指導,幫助學生體會兒童詩語言的精妙之處。
參考文獻:
[1]王泉根.中國兒童文學概論[M].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122.
[2]彭懿.世界兒童文學閱讀與經典[M].南寧:接力出版社,2011:95.
[3]蔣風.中國兒童文學大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28.
[4]羅梅花.兒童本位視角下的中國當代兒童詩[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21.
[5]葉榕鋒.小學詩分段教學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18.
作者:陳琛 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