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養成教育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迪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核心,而在班級管理中最應該引起班主任重視的則是學生的養成教育。初中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階段。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格的熏陶、習慣的養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尋求班級管理的方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傳統文化;班級管理;行為習慣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養成教育也是源遠流長。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是說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自然,甚至就變成你的天性了,以至于你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創造的奇跡,很多方面都是由小時候的習慣所支配的。這個思想也提醒我們養成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中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可見,抓好養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大而言之,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往往過于注重學生的成績,把學習的目標定為將來能拿到文憑,找到工作。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卻忽視了對個人良好習慣的教育培養。學生沒有好壞之分,但有行為習慣上有好與不好的差別。學生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班風的建設才有保證,因此,我們要扎扎實實地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
二、當前中學生行為習慣中存在的問題
從我們的抽樣調查中得知大部分中學生在做人﹑求知﹑生活習慣方面存在極大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攀比現象嚴重。現在的孩子,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事小事都有父母代勞。班級里有不少這樣的學生,已經進入初中,依然需要父母為其鋪床疊被、把飯送到嘴邊;看到別的同學穿著光鮮,就哭著鬧著要父母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長期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他們往往任性、缺少責任感;他們怕累、怕苦,做事半途而費;面對學習的壓力,他們心理承受能力低,逆反心理嚴重。2.在學習方面,缺乏目標,得過且過。在很多學生的想法里,學習是一件“苦差事”,他們將生活中的懶惰也帶到了學習中。有的學生,學習上“磨洋工”,平時學習,心不在焉,效果非常不好;有的學生缺少學習計劃,假期快結束了才匆匆把作業寫完,對作業的質量沒有一點要求;也有學生雖然能認真聽課、寫作業,但是卻沒有預習和復習的好習慣;更有甚者,他們上課睡覺,周末泡在網絡游戲中,對家長和老師的話置之不理。這些學生沒有把學習知識作為目標,只是為了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因此也沒有樹立遠大的志向。3.在為人處世方面,缺乏基本禮儀,不懂感恩。教育應該先育人后成才。因為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好做人的道理,那么將來有可能會一事無成。不懂得尊重他人,動不動就對父母大喊大叫,見了老師不問好,這在當代青少年中表現較為突出。這部分學生也常常缺乏感恩的心,面對家長和老師的諄諄教誨,不是欣然接受,反而感到厭煩。
三、傳統文化對中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就是一張白紙,染于黑則黑,染于白則白,極具可塑性。此時若對其進行正確的習慣養成教育,將會使其受益一生。國外很多國家在學校課程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如日本的課堂中有摔跤、柔道、劍道等的傳統文化學習,增強了學生頑強競爭、敢于拼搏的民族精神。韓國,也是培養中學生文化教育比較先進的國家,開設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必修課程,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范例,也使韓國在很短的時間內躋身世界強國的行列。眾所周知,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在歷史上就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和熏陶,許多文化都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但是,現在有一些文化在中國已經失傳,在這些國家卻保存完好。這些國家重視傳統文化的例子告訴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東方的價值體系,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的。我們的傳統文化對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有著深刻的滲透。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對做人方面都有啟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告訴我們做人要愛人、正義、禮貌、智慧、誠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告訴我們要愛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會我們寬容;這些與我們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個人道德準則的要求一致。傳統文化中孝親尊師的故事、名言也不在少數,“百善孝為先”的百孝經、二十四孝故事、“程門立雪”的尊師故事、“為學莫重于尊師”,等等,這些都在教育我們的青少年要感恩、孝順父母,感恩、尊敬師長。老子的道家思想也提出了“大氣做人”“上善若水”的為人思想,同時還教我們“小細做事”。“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六十四章》)老子在這里形象地告訴我們,成功的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而且要持之以恒,目標始終如一。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種曠達樂觀的勵志精神對當代中學生中怕苦怕累、做事半途而廢、眼高手低的現象很有指導意義。在學習習慣上,中學語文課本《論語十則》一課就學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見賢思齊”,等等。孔子認為,學習的關鍵要愛學、樂學,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相一致。《論語十則》對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內容、學習目的都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值得中學生認真借鑒,指導自身的學習。
四、如何運用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養成教育
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加強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作為班主任我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也勇于將傳統文化在學生養成教育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實踐和探索。1.針對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因材施教。六七年級的學生記憶力強,在這個階段引導學生誦讀具有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蒙學經典和詩文,如《弟子規》《朱子家訓》,通過愉快的誦讀,培養語感,讓他們的腦海中留下經典名句的印象,逐漸地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2.創新活動形式,做到知行合一。我們提倡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傳統節日舉辦一些活動,如古今孝義故事大賽、經典誦讀活動、感恩父母———親子登山活動、觀看《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視頻等。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融合到日常生活中間去,融合到民俗文化中去,既挖掘了文化內涵,也增強了趣味性和參與性。3.用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班級文化建設,讓每一面墻壁會說話。“讀書化人,文化育人”。濃郁的文化氛圍、優美的育人環境體現著學校的文化積淀和底蘊。精心布置班級的每一面墻壁,讓每面墻都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天地,讓每一面墻都達到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真正實現“讓每一面墻會說話”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龔巧云.怎樣運用傳統文化進行班級管理.教學與管理,2007.
[2]榮駿炎.試論傳統文化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與作用.無錫市東林書院管理中心.
[3]王綱,秦光齊.中國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2008.
作者:顧夢夢 單位:山東省煙臺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