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育素質養成教育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體育素質是指人在社會活動中所需要的體育文化素質、體育心理素質、體育道德素質和人的身體素質的綜合。生理素質是人發展的前提,心理素質是人發展的基礎,文化素質則是人發展的生物學規律。大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應以素質為出發點,對現有的體育課程進行系統、科學地總結和完善,突出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并重,快速制定出符合大學生體育課程目標體系的考評內容和標準,以促進體育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體育素質;高職院校;實踐研究
一、引言
2007年4月23日,同志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強調“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健康、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同志早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體育是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不僅可以強筋骨,而且還有強知識、調感情、強意志之效”。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體育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發育、審美素養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我國大學生的體育素質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拉大;在身心素質方面,我國學生處于下風;在體育自主性方面我國學生的參與意識淡薄;在體育文化知識方面我國學生體育理論知識欠缺。在《中美體育教育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體育教育四大特點之一是“體育知識成分大,體育刊物數量多,理論性強”。全國有八百多種體育刊物,給學生傳授的體育知識也是相當豐富的,比如涉及各個運動項目,如球類、體操、游泳、田徑、攀爬等以及體育保健、體育防身、運動急救、野外生存等知識。現今我國的體育教學的綜合目標還沒有落實到位,具有短期行為,受傳統的競技教學模式影響,技能、技術的教學始終成為體育課堂的主要內容。理論課課時少,學生的體育知識缺乏指導,導致健身實踐欠缺正確的理念,普遍存在基本理論內容比重小,根本無法以正確的理論指導自己實施體育鍛煉。
三、體育素質養成教育的意義
為了適應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以強身健體、減肥塑形、休閑娛樂、興趣愛好為主的課余體育活動形式,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追求自我健身、自我完善的時尚。從現實意義看,良好的體育素質能夠使學生在校期間自覺自愿、持之以恒地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培養體育鍛煉的興趣與習慣,為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體能和健康水平,為今后的工作和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從長遠的意義來講,大學生進入社會后,一生中接受過終生體育教育,在健身意識的支配下,堅持多種體育健身活動,使自己真正能健康、愉快地工作與生活,為以旺盛的精力迎接未來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新的形勢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應更加注重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體育素質,它不僅為確保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而且對大學生終生體育思想的建立,培養較強的終生體育意識與體育能力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四、結語
通過體育理論學習,培養學生對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從思想上認識到體育鍛煉對自身的身體素質的培養是相當重要的。學生通過體育課堂的實踐學習,養成自覺積極鍛煉的好習慣,教會學生科學鍛煉身體的好方法,促使學生掌握適當運動的技能技巧。本研究推出更加適合當前社會高職體育教育現狀,更能激發學生興趣和創造力的體育素質教育體系,讓學生了解體育素質對高職學生的重要性,掌握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合理內容和結構,為高職院校學生提高體育素質提供了有效的依據。對高職大學生體育素質考量的調研與分析,富有針對性地探討了高職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素養的路徑和模式,期待從體育素質的角度實現高職體育教育的提升和構建。在高職體育教育課程改革中,可以根據高職院校的職業特點和社會需求,及時調整體育教育教學的培養目標、方向、內容等,并富有實效地改革培養模式與方法,完善高職體育教學模式,真正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
參考文獻:
[1]田建國.新世紀加強高校德育的綱領性文件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J].濱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3-5.
[2]教育部.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6,(Z1):3-6.
作者:黃燕飛 單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