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養成教育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運用多種形式的禮儀教育有助于幼兒理解
1.巧用兒歌滲透禮儀
例如,兒歌《我的好媽媽》,這首兒歌激發孩子們尊敬長輩的情感,并能與大家交流自己在家做的關心長輩的事情。
2.利用歌曲宣揚禮儀
大班上學期所學的《禮貌歌》是讓幼兒知道相互寬容會給大家帶來快樂。
3.運用故事感悟禮儀
中班下學期學的《螢火蟲找朋友》說的是交朋友要看清他的長處,不要只看短處,引導幼兒禮貌待人待事。
一、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一,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預習可以讓學生對新課有個初步了解,為學習新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對書中不懂的內容也有個了解,使學生明白哪些內容是自己理解的,哪些是自己不會的,要求學生對不理解的內容進行思考,力爭在課前理解。實在不理解的內容,做出標記,課堂上學生會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地方,這樣有利于消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高聽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當然在開始階段,教師要與家長密切配合,家長幫助督促學生完成,教師不定期地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檢查,學生會逐步適應,習慣會逐漸養成。
第二,培養學生課前準備的習慣
經常會發現上課講到某一個內容時,需要用某樣文具,部分同學急急忙忙從書包中往外掏東西,既浪費了時間,也影響了別人,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我們平時要訓練學生在下課時把課堂上用的東西,如教科書、練習本、筆、學具等放在桌上固定的地方,然后再上廁所或去游戲。預備鈴一響立即進教室安靜下來,靜等老師上課,培養學生認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第三,培養學生課上注意聽講的習慣
學生的天性是活潑,好動,讓其上課認真聽講,需要不斷地強調紀律,強調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使其有明確的學習心向。教師也要精心設計教學,關注學生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的相互轉化。教學中可以運用教具、實物等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也可以運用數學故事、數學游戲等手段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教師要設計好課堂上的提問,注意問題的啟發性,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是有限的,提問必須要精練。
一、養成教育與中職生養成教育
中職生養成教育的特點表現在:①復雜性。學生來源狀況各異,家庭背景不同,初中階段接受養成教育的程度亦有差異,決定著中職學校實施養成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的多樣性。②敏感性。中職生剛脫離義務教育階段,從接受普通教育到接受職業技術教育,他們有一種脫韁自由的感覺,而此時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校實施養成教育的敏感性、緊迫性相當突出。③艱巨性。中職學校生源不足,新生品德良莠不齊,學習動機各樣,在校學習時間(含專業實習)只有三年,欲使養成教育達到良好狀況,其難度很大。
二、經濟發達地區中職生日常行為特點及分析
(1)學習方面。有的學習目的不明確,思想不專一,自信心缺乏,到校讀書是因為父(母)命難違,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沒有興趣。其行為表現為無原因的缺課、逃課,玩手機游戲,用耳機聽歌,打瞌睡;課后不完成作業,晚自習不到場、玩電腦游戲或出校門游玩。這種現象的產生既有社會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及家庭的原因。社會上用人制度的缺陷,使有的中職生看不到就業前途的曙光。同時,經濟發達地區(如廣東沿海)的相當一部分中職生家庭殷實富足,有的是將孩子送進學校來長身體的,對知識本領的掌握沒有高的要求,只要學校管好不出事就行了。學生厭學的另一個原因是初中時期沒有打好基礎,文化底子薄,上課聽不懂,巴不得盡快離開課堂。(2)生活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個別學生的不良嗜好和不良行為較多。這些不良行為的產生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一些社會濁流的感染和家庭、學校的管教放松。有的家長和學校看中的是考試成績,對生活上的不良表現熟視無睹,放松了對學生的養成教育。(3)理想信仰方面。部分學生心無大志,缺乏理想追求,不設計自己的未來,也不知道怎樣做才能有更好的前途。他們往往把眼光盯在周圍人身上,追求新潮成了一種自覺行動。如出現一批批“追星族”“低頭族”,有時也有早戀現象,還有的放縱自我,家庭責任感缺失,價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的缺失與中職生處于從少年到青年的過渡期有關,他們有的缺乏高層次的知識教育,社會生活經歷、閱歷尚淺,過早地面臨就業壓力。在諸多的矛盾和困惑面前,人生前景迷茫,他們感覺到畢業后就會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走,無法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標。(4)法紀意識方面。有的學生對社會上不良道德影響抵制力差,法紀觀念淡薄,公民道德意識不強,社會責任感缺乏。在校規校紀方面,隨意性強,小則亂折花木,大則破壞門窗玻璃,損壞水電設備。在國家法紀方面,個別學生不學法、不懂法,觸犯了法律自己仍不知道,犯了小錯不知道,犯了大錯才后悔。
三、中職生的養成教育方法
(1)日常學習、生活規范化,讓有序的生活成為習慣。在我國過去的傳統文化教育中,《三字經》《弟子規》等是少年兒童養成教育的規范性內容,詳細而具體,對青少年兒童言行起到了規范作用。如今的《中職生守則》《文明課室規定》《文明宿舍規則》《學校水電使用管理條例》等是學生必須遵守的制度,也是養成教育的具體內容。要把遵紀守紀與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逐漸形成為一種習慣,然后堅持下去,逐步學會自律、自立、自強。入學教育和軍訓,也是中職生進校后進行養成教育的好時機。(2)引導學生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集體榮譽感。舉辦各種形式的班集體活動,可以培養同學之間良好人際關系,在情感交流中,產生對班集體的歸屬感和依賴感,祛除孤獨感和挫折感,用以預防不良行為習慣的發生。集體活動有班內活動、校內活動、校外活動等多種類型,每次活動讓學生輪流主持,特別是要注重心理上有障礙的學生,讓他們成為活動的主角,發揮他們的作用,激發他們的潛能,改善他們的心境,祛除自卑、孤僻、抑郁的心理疾患。(3)舉辦系列養成教育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在新生入學那天起,學校就要擬定出整套養成教育方案,從思想教育、生活習慣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成才教育、專業知識介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部署,分階段、多步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團委、學生會發動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活動設計,如開展成年人宣誓儀式,開展藝術節、科技節、歌詠比賽、演講比賽、科技活動、知識競賽、廣告服裝設計等,寓教于樂,使學生時時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的熏陶,形成自覺參與意識并在活動中得到身心素質的提升。(4)改善辦學環境,創建良好的校園育人條件,讓養成教育規范化、具體化。學校要重視校內環境建設,一個美麗溫馨的校園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審美意識,也可以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為了使養成教育規范化、具體化,可以制定一套學生日常表現記錄、評比制度,以學生輔導員和班主任組織實施,全面準確掌握學生學習、生活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養成教育的各項工作。(5)全體教職員工都要參與育人活動,建立全員育人制度。教工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做學生的楷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求學生做到的,教職員工必須先做到,教師上好每堂課,批改好每次作業,關心每個同學的學習和進步;班主任和學生管理員、生活指導老師熟悉每個學生、愛護每個學生,與每個學生都建立起感情,使學生感受到一種父母般的家庭溫暖,生活得到依靠,情感得到寄托,愉快地接受教育,快樂地成長。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長期的、細致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恒,不斷強化,逐漸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種習慣行為,最終才能變成自覺行為。
四、經濟發達地區中職生養成教育途徑創新探討
一、養成教育的思想內涵
當代教育家魏書生曾說“: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養成教育,一是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二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務。可見,養成教育的實質是一種素質教育。
二、中職班主任的養成教育之道
1.養成教育的源泉:愛的教
陶行知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學記》也云:“親其師而信其道。”(1)班主任要從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看問題。現在的學生個性和自尊心都比較強,成熟也比較早,班主任尤其要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公正平等”地處理學生遇到的問題。(2)班主任要密切與學生交流溝通。我堅持深入班集體和走訪學生宿舍,及時地發現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力求把矛盾和問題控制在萌芽狀態。(3)班主任要從點滴小事關注學生。由于學生入學年齡小,我從開學時就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學生消除負面情緒和思想包
2.養成教育的精髓:規矩成方圓
孟子曾經說:“規矩,方圓之至也。”我從新生入學就根據學校的規章制度制訂了具體的班級行為規范。(1)從文明禮貌抓起。中國是禮儀之邦,明禮懂禮也是養成教育的一個基礎。我很重視教育學生注意禮貌禮節,特別是課堂禮儀。(2)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我一直狠抓課室衛生并規定不能隨意帶飲料零食進入課室,不能隨地亂丟垃圾等,以提高學生的公共衛生意識。(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針對學生業強文弱的情況,我根據學校的功課表幫助學生分配好一個星期的學習時間并跟進落實的情況,引導學生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此外,應關注學生的不良習慣并及時糾正。
一、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主要內容
1.培養學生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能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行為風貌和道德水準。根據視力障礙學生特點和認知水平,主要內容包括言語、行為舉止及交往禮儀等。在世俗的社會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弱勢群體存在偏見,存在歧視,作為視力障礙學生在潔身自好的同時,文明禮儀也是消除健全人偏見的“見面禮”。從小處著眼,養成文明禮貌行為。“小處”往往被生活中的人們忽視,而往往又是教育學生的好時機。小到什么程度?小到當生活老師把他們領到教室后要離開教室,帶學生一起說聲“老師再見”;小到當孩子們離開電梯間,領學生一同說聲謝謝阿姨;小到有學生不小心碰到別人,馬上告訴他說聲對不起;小到有孩子無意間拿他人的東西,班主任及時了解原因和教導等等。這樣在日常學習生活的涓涓細流中,他們能夠正確運用禮貌用語,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提高文明修養,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2.培養學生愛勞動愛衛生
盲童學生由于看不見,對自身衛生狀況缺乏認知,對什么情況下是干凈衛生沒有認識或認識不清。因此,教師要提前介入盲童的個人衛生,督查其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發、洗臉洗干凈等,不按要求做時,班主任不厭其煩,手把手教。同時,培養盲童愛勞動的好習慣,及時打掃教室衛生和宿舍衛生,杜絕管理死角,保持環境清潔。
3.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的養成是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視力障礙學生只能靠聽去理解知識,存在缺陷,不全面。最好辦法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風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從課前、課中、課后規范要求做起。一是遵守上課時間,低年級孩子處于懵懂時期,或上課意識空白或記不清楚。告訴學生,遲到了就會打擾老師講課和同學們聽課,是不尊重老師和同學的表現。孩子們理解了,很快自覺遵守作息時間。二是課中的規范行為,做好課中準備工作。在上課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表揚,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當有學生精彩發言時,不僅老師及時表揚,同學也要鼓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