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醫學專業組織胚胎教學雨課堂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索雨課堂在農村醫學專業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2019級農村醫學專業1班學生(50人)作為教學試驗組,2019級農村醫學專業2班學生(50人)作為教學對照組。比較兩組學生階段性測試及期末考核成績,并通過調查問卷收集學生對雨課堂的使用評價。結果教學試驗組的期末考核成績高于教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試驗組的優秀率(分數≥86)和及格率(分數≥60)均高于教學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長期堅持規范使用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農村醫學專業組織胚胎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雨課堂;農村醫學專業;組織胚胎學;教學;應用;效果;教育
農村醫學專業是為解決農村地區衛生技術人員不足,從而增加的為村衛生室及邊遠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培養執業助理醫師(鄉村)的專業[1]。農村醫學專業所招收的人員與普通高職高專學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是學生在年齡、層次和知識結構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次是這些學生不定時要從事較長時間的其他工作,往往沒辦法將充足的時間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2-3]。那么,針對該類“大齡非專業”的特殊學生如何使其可以有效掌握組織胚胎學抽象而深奧的圖文理論知識?我們嘗試將傳統組織胚胎學教學方式與雨課堂相結合,在教學手段上做了初步的創新探索,文章主要研究觀察雨課堂在農村醫學專業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現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烏蘭察布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9級農村醫學專業100人(2019年8月—2020年1月)作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2019級農村醫學專業1班學生作為教學試驗組,2019級農村醫學專業2班學生作為教學對照組。教學試驗組50人,30名男生,20名女生,年齡分布27~34歲,平均年齡為(28.84±1.74)歲;學生入醫學院校前所學科目理科33名,文科17名。教學對照組50人,23名男生,27名女生,年齡分布27~35歲,平均年齡為(28.84±1.88)歲;學生入醫學院校前所學科目理科38名,文科12名。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教學對照組采用常規傳統教學模式,即在本次理論課結束后告知下一次課程中的重難知識點,理論課堂上復習已學知識、學習及提問新知識、總結歸納章節內容、留相關知識點的課后思考題及案例分析題[4-5]。教學試驗組使用雨課堂輔助教學,分為課前、課堂和課后3個階段:(1)課前預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復習相關理論知識,為新課程做好預習工作。教師在上新理論課前兩天通過雨課堂將“課前預習”講義推送到學生手機,內容主要包括本章節需要學生熟悉、掌握及了解的知識點,以及涉及到的已學知識點內容。教師還會設置預習截至時間的時間節點,預習講義發送后,在節點前沒有點開課件閱讀的學生會收到溫馨的信息提醒,督促學生及時查看信息,同時教師后臺還可以收到學生的學習情況[6]。(2)課堂教學:①教師對已學知識進行現場提問,使用雨課堂隨機點名功能;②新課程講授及歸納總結;③穿插課堂練習:利用雨課堂發送習題功能,限時發送提前編輯好的習題,實時查看答題情況,可方便快捷掌握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情況,有利于教師隨時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把控。(3)課后復習:下課后雨課堂會自動將本節授課內容推送至學生手機形成授課日志,同時教師留相關知識點的課后思考題及案例分析題(與教學對照組相同)。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主動、靈活地把微觀結構與臨床病例相聯系,激發其求知探索欲,又可以明顯發揮組織胚胎學橋梁課程作用,使學生潛意識建立聯系各專業學科間的思維模式。對兩個教學單元組采取分別教學,兩組采用教材均為201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劉文慶、吳國平主編的第2版《系統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使用相同的教學大綱,同一教師授課,教學進度同步。考試時間、考試內容均相同,考卷由相同的教師進行評分[7-8]。
1.3評價方法
對學生階段性測試(說明:組織胚胎學共16周教學時間,本次階段性測試于第8周統一安排)采取理論試卷評測,測試成績采用百分制。對學生期末考核成績采取綜合式評價方式形成評價結果,期末考核成績采用百分制,其中期末理論成績占80%;平時成績占20%,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考勤及表現和實驗課作業完成情況兩部分。問卷調查評價,課程結束后,對教學試驗組發放包含有7個問題的調查問卷,通過調查問卷,收集學生對使用雨課堂輔助教學的意見及建議(調查問卷經后期整理發放50分,回收50分,回收率100%)[9-10]。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測試及考核成績
教學試驗組與教學對照組的階段性測試及期末考核成績進行評議,兩組平均成績見表1。教學試驗組的階段性測試值高于教學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試驗組的期末考核成績高于教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試驗組的優秀率(分數≥86)和及格率(分數≥60)均高于教學對照組(圖1、圖2)。
2.2問卷調查
課程結束后向2019級農村醫學專業1班學生(50人)發放無記名調查問卷(有效問卷50份)。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雨課堂”配合傳統課堂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大部分持贊同觀點,并認為“雨課堂”對現場教學及課后自主學習均有幫助,具體評價結果及占比見表2。
3討論
“雨課堂”是一項用于現代化教學的新技術,它的作用就像將增強版的PPT與微信“串聯”使用,首先可以給PPT中新加入網絡視頻、MOOC視頻、選擇題等豐富PPT的內容,其次,通過微信向學生手機實時推送PPT和文件,除此之外還有隨堂測驗、發送彈幕等功能,十分易用[11]。在農村醫學專業組織胚胎學中“雨課堂”的使用優勢及應用效果分析:(1)農村醫學專業的學生在個人條件中均存在著較大差異,且他們需不定時從事較長時間的其他工作,沒辦法按時保持充足的學習時間和精力。針對此情況,教師利用雨課堂將“課前預習”講義推送到試驗組學生手機,同時設置的若沒有點開課件閱讀則會有效提醒的預習截至時間點,可使教師隨時“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既可監督、督促農醫的“大齡非專業”學生有效利用生活、工作的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又可提高新課堂的知識理解率,這種及時推送提醒功能是傳統教學所不能及的。對試驗組的調查問卷中顯示,76%的學生認為課件提醒可以更好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督察自己的學習進度。(2)每次課程結束,雨課堂會自動生成課堂小結,授課過程可以被完整、系統的形成“痕跡”保存下來,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課后復習,并且推送的課件中存有大量細胞、組織等鏡下圖和結構模式圖,這些資料可以隨時被查閱、認識,提高了實驗課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效率[12]。調查問卷中顯示90%的被調查人員認為雨課堂形成的授課日志對課后自主復習幫助很大;70%表示使用雨課堂有助于對形態知識的重復認識;92%覺得使用雨課堂會使理解知識更方便、容易。(3)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雨課堂的信息化數據記錄分析,使學生期末考核成績采用綜合式評價方式時有更為客觀的依據和說明,這種綜合式評價方式,對學生的預習、上課、復習皆有進一步的推動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13-14]。調查問卷中顯示,60%的人員感覺使用雨課堂上課提高了聽課效果;82%表示喜歡組織胚胎學課程基于“雨課堂”開展的混合式學習模式,且80%認為組織胚胎學中使用雨課堂可以增加其學習興趣。(4)本次研究期初,通過卡方檢驗和方差分析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和入醫學院校前所學科目上具有可比性,但對比試驗組與對照組的階段性測試成績、及格率及優秀率時,試驗組三組測試值雖皆高于對照組,但及格率及優秀率差距不明顯,且階段性測試成績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合組織胚胎學學科特點,說明短期教學中學生對圖文知識接受能力均可,沒有太大明顯區別,雨課堂在短教學周期中使用價值體現較小,且學生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有習慣、適應的時間段。比對試驗組的期末考核成績、及格率及優秀率時,數據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在較長教學周期中,學生逐步適應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使用率、運用能力都有提高,雨課堂在圖文課程中優勢得以較好體現。在長期教學中,對照組學生不僅日常生活缺乏有效利用碎片時間學習,而且教學后期掌握大量專業知識及圖片僅單純依靠教師課堂現場教學,課后復習效果差;實驗課觀察鏡下細胞、組織也由于缺乏隨時查閱、比對的圖片,速度和正確率也低于試驗組學生。雖部分對照組學生按照教師課堂要求預習重、難點內容,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課后下苦功去記憶、理解、復習,但自主學習缺乏提醒和提示,依舊保證不了學習效率,同時不斷向教師反映“怎么學都學不會”或“怎么學都掌握不住要點”,這也是導致對照組的期末考核優秀率低于其階段性測試的原因,反觀試驗組的期末考核優秀率卻高于其階段性測試。總之,通過長期堅持實踐,傳統教學與雨課堂混合式使用的教學方式可以促進農村醫學專業學生更好地利用課余碎片時間掌握組織胚胎學理論知識,并且從研究的成績中明顯體現出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能推動教學手段上的探索創新[15]。
作者:王文曄 單位:烏蘭察布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醫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