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康復醫學中中西醫結合的應用特點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西醫結合指的是同時使用中醫和西醫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取長補短,相互促進,以求達到最好的診療效果,已經在康復醫學臨床中被廣泛應用。文章就中西醫結合在康復醫學的發展現狀及治療中的優點與局限性進行探討,以期促進醫務人員開展中西醫結合療法工作。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現狀;應用
康復醫學是一門將現代西醫康復技術與傳統中醫康復治療方法相結合消除和減輕患者傷殘形成的身體各項功能的障礙,對其進行健康恢復的評估、訓練、治療,以達到改善或重筑患者的身體、內心及社會功能為目的一門科學[1]。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疾病譜發生變化及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不斷提升,不止滿足于對疾病的治療與護理,在功能康復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促使著康復醫學迅速發展。中西醫結合是西醫傳入中國以后兩種醫學體系相互滲透的結果,也是中醫學為適應現代科學發展的一種探索。自1952年政府組織中醫離職學習西醫以來,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已有50多年的歷史了,歷經臨床實驗性描述階段、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階段以及機理探討和理論創新階段后逐漸演變成有明確發展目標和獨特方法論的學術體系[2]。介紹了中西醫結合在康復醫學的發展現狀以及應用特點,以促進中西醫結合在康復醫學中的發展。
1中西醫結合在康復醫學的發展現狀
1.1國內康復醫療的發展現狀
我國對于康復需求的主要有三類人:老年人、殘疾人和慢性病患者及亞健康人群。①老年人,隨著老人們的年齡增長,一系列的老年多發病集中出現,高血壓、關節炎、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為主的病種呈集中發病態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18年我國人口從年齡構成來看,16~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8972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30%;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7.90%,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1.9%,我國老齡化嚴重超過了國際水平。②殘疾人群,據中國殘聯最新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各類殘疾人總數已達8500萬,中國各類殘疾人總數約占中國總人口的比例的6%。③慢性病患者、亞健康人群,當前慢性病患病人數越來越多,多數患者需要進行康復治療。根據國家衛計委2017年統計的數據,我國城市康復醫院數量為339個,農村康復醫院數量156個,這意味著全國一多半的城市仍未擁有康復專科醫院。目前我國康復醫師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約0.4:10萬,未達到國家衛生部要求,且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3]。由此可見,我國對于康復需求量日益劇增,且我國康復醫療機構和康復醫師嚴重不足,這表明我國康復醫療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市場潛力巨大。
1.2中西醫結合在康復醫學的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西醫康復治療技術以運動療法為主,主要依靠患者的積極參與來改善患者的運動、認知語言等其他日常行為能力。而傳統的中醫康復療法,主要通過針灸、推拿,以及傳統運動的方法,傳統運動常用方法有氣功、五禽、八段錦、太極拳、太極劍等,強調意念鍛煉和意念引導呼吸,引導肢體活動相結合,實踐證明這些疾病在防治疾病方面有重大價值,已成為國內外廣泛采用。可以看出,西醫康復治療技術與中醫康復治療技術相比具有不同的理論體系,但在治療對象及治療目的上卻是共同的。中西醫結合是將傳統的中醫康復治療技術與西醫康復治療技術結合起來,對患者病情進行科學的康復功能評價,量身定制診療方案。目前在我國各級醫院大量實施中西醫結合康復訓練,在腦血管意外的康復、脊髓損傷的運動功能障礙康復、周圍神經損傷后運動功能障礙康復、顱腦外傷后運動功能障礙康復、骨與關節疾病及手術后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康復、心肺功能不全的康復訓練、腦癱的康復及引導式教育等方面均取得良好的效果[4-6]。由此可知中西醫結合已經成為我國康復醫學的一支主要力量,且前景廣闊。
2中西醫結合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優勢
2.1相互促進效果顯著
中醫傳統康復手段結合西醫康復方法,能夠更好的提高康復效果。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目前研究表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7]。馬晴[7]等人通過計算機檢索2015年12月1日~2019年12月1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萬方、pubmed數據庫中全部醫學期刊,治療手段以中醫康復治療技術針刺為主396篇,以西醫康復治療技術神經肌肉電刺激為主46篇,治療結果表明針刺和神經肌肉電刺激均對于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療效確切,但將兩種療法聯合效果更突出。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治療中,中西醫結合現代康復手段治療較單一治療手段,能夠顯著改善運動功能和肩關節活動度[8]。
2.2取長補短安全性高
西醫康復儀器一般比較昂貴,且使用起來過程中安全性有待進一步評估。而傳統的中醫康復技術,有著千年的歷史經驗。因此中醫傳統康復手段結合西醫康復方法,具備了較高的安全性。劉志偉[9]等人研究表明針對缺血性中風病偏癱患者,在給予西醫康復訓練基礎上,配合針灸、中藥、熏蒸等中醫康復治療方案,在提高患者康復效率的同時,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中西醫結合個性化康復方案也表現出同樣的治療結果[10]。
3中西醫結合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局限性
3.1缺乏對經典理論科學內涵的深入挖掘
目前,我國康復醫療專業人員只有不到兩萬人,專門從事中西醫結合康復的專業人員十分欠缺,且超過七成為專科學歷。這導致中西醫結合康復科研水平有限,相關的臨床研究多停留在低層次上中醫療法和西醫療法的簡單生硬的結合,用“針灸推拿聯合牽引”“針灸聯合干擾電”“針灸聯合深層肌肉刺激儀”等,缺乏對經典理論科學內涵的深入挖掘[11-13]。
3.2設計的方案不科學與指標不精確
在現有的研究文獻資料中關于中西醫結合康復學的內容水平參差不齊,缺少合理的方案以及準確的樣本和前瞻性的大型臨床研究證據支持。且方案設計中對針灸、推拿、牽引、干擾電、深層肌肉刺激儀操作的描述不夠精確,無法量化運動強度、持續時間及中止條件。治療效果觀察時點多為住院期間,缺乏長期療效。
4結語
中西醫結合已經成為我國康復醫學的一支主要力量,且前景廣闊,但同時也看到,中西醫結合在康復醫學的應用有很多方面工作需要充實完善。結合國情,在不斷推動中西醫結合工作的同時,注重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開辟一條規范化、科學化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發展之路。
作者:黃曉燕 汪秋燕 單位:衢州市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