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證醫學下的國外大學LSP教學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首先闡述循證醫學與信息素質教育融合的基礎和必要性,然后介紹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基于循證醫學實踐的lsp教學模式的核心思想、實施方法、實施步驟和課程內容,最后提出該模式對提升我國醫學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教學實踐活動產生的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循證醫學;信息素質教育;課例研究
高等醫學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應遵循醫學教育規律和醫學人才成長規律,具體實施措施要從醫學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臨床醫學教學是使醫學生向臨床醫生轉變的必需過程,其核心內容是對醫學生臨床思維和臨床決策能力的訓練、教育與評價。臨床思維是臨床醫生進行臨床決策的基礎,只有掌握了科學的臨床思維方法,臨床醫生才能適應復雜的臨床工作,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在醫學生臨床思維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利用最佳證據和信息進行分析、綜合類比和推理等批判性思維的訓練過程[1]。
一、循證醫學與信息素質教育融合的基礎和必要性
循證醫學是進入21世紀以來的一種新型臨床醫學思維模式。雖然循證醫學實踐的重要性早已被確認,但是臨床人員往往缺乏實際檢索技能或缺乏對文獻的研判能力,常常由于未找到最佳例證做出錯誤的診療決策。很多醫學專業本科生在進入高年級臨床訓練階段之前缺乏檢索文獻并解決臨床問題的機會,缺少將相關的研究成果應用到病人診療實踐中去的能力;他們使用Google時缺少通過選擇適當檢索詞、使用布爾邏輯運算符組配檢索詞、適當使用限制條件、適當進行擴展檢索和縮減檢索等檢索策略改進檢索結果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影響對最優診療例證的查找。循證醫學實踐包括提出臨床診斷問題、查找研究例證、鑒定和評估例證、將例證應用到診斷和治療決策中去、思考和總結以促進未來實踐等五個步驟,據此形成國際上通用的、應用于構建臨床問題的PICO(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模型[2]。循證醫學要求遵循科學的原則和借鑒已有的最佳科學研究證據進行決策,臨床決策的關鍵是獲得最佳證據。循證醫學的重要任務就是產生和應用高質量的醫療證據。而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基于“能夠認知何時需要信息,如何準確查找、評價和有效使用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培養的教學活動[3]。臨床醫生的信息素質是通過檢索和評價最佳研究證據的能力體現出來。因此,醫學信息素質教育是循證醫學實踐的重要環節,是開展循證醫學實踐的堅實基礎,二者具有融合的基礎和必要性。
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基于循證醫學實踐的LSP教學模式
2003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引入課例研究(LessonStudy)作為提高大學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方法[4],并采用課例研究方法在該校護理學專業課程中開展將循證醫學實踐與信息素質能力相融合的LSP(LessonStudyProject)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準確檢索、分析、判斷和實施應用該專業領域案例信息的能力[5]。首先,他們組建了LSP教學項目團隊。團隊成員由三名護理學院教師和兩名圖書館員組成。然后,項目團隊召開了項目啟動分享會,介紹和分享本校其他課程教學中開展課例研究的經驗。通過后續召開的幾次會議制定出LSP項目的目標。又召開了幾次會議最終討論確定在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大二、大三和大四三個階段,以多學年和連續開展這樣一種類似搭腳手架的課程形式來實施課例研究教學模式。在每次課程中,團隊成員分散地坐在教室中,觀察和記錄學生對課程的參與情況及在課程中的表現。每次課程結束后從上課的學生中通過贈送披薩餅的形式招募志愿受訪者,詢問他們有關課程學習效果的問題并記錄和收集研究數據。之后LSP團隊成員開會討論課堂觀察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對志愿受訪者的問答情況,從中分析存在的問題,確定如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等問題。課程的內容設置按照時間階段分層次逐級遞進。首先設置了為期幾周的預備課程,使學生了解護理學專業文獻的特點和性質,形成對各種類型和層次的護理學專業文獻包括網絡文獻的識別和分析能力。在大二學年階段,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有效實施檢索策略。在課程開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結成小組,討論形成不同的PICO診療問題。在課程開始之初,發放給學生一份診療問題工作表,以便在互動討論中參考使用。圖書館員從工作表中選擇一個診療問題,描述其內容概況,提煉出檢索詞,在CINAHL(CumulativeIndextoNursingandAlliedHealthLiterature,護理醫療文獻數據庫)中進行檢索,介紹如何運用限制條件等方法進行學術文獻的選擇和優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模擬以上過程和方法進行練習。然后圖書館員和護理學院教師共同為學生解答出現的問題,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最后進行概括和總結。在大三學年階段,設定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高級檢索策略,能夠檢索和篩選出解決PICO診療問題的高水平的例證文獻,要求學生們討論這些數據庫具有的優缺點并總結各自的檢索體驗。在大四學年階段,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掌握高級檢索策略的基礎上,能夠篩選到能應用到診療問題中去的“最佳實踐例證”,培養學生如何查找最佳循證醫學實踐案例的實踐能力。
三、LSP教學模式產生的啟示和借鑒
對該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從中得到以下對我國醫學院校信息素質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啟示和借鑒:(1)循證醫學實踐與信息素質教育必須以融合的方式開展,即在循證醫學實踐環節嵌入開展信息素質教育,使其成為在信息技術與循證醫學實踐所需的案例檢索能力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才能在醫學生臨床思維的訓練中產生顯著的教學效果。(2)基于循證醫學實踐的信息素質教育應作為正式課程并且以多學年和連續開展的形式貫穿于醫學生本科學習階段,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重視程度,培養學生掌握分層次醫學研究案例的檢索技能,并為他們在日后大量的臨床實踐中對這些知識和技能的運用打下良好的基礎,逐步建立和增強有效查找和運用科研例證的信心和能力。(3)可以參照LSP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團隊在課堂上實地觀察和記錄學生對課程的參與情況及在課程中的表現,察看教學目標的完成,評價學習效果,分析存在的問題,據此進行醫學信息素質教育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改進,使之成為實現提高護理學專業學生循證醫學實踐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
四、小結
對未來的臨床醫生而言,在接受正規醫學專業教育期間,加強基于循證醫學實踐的信息素質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應用課例研究方法構建出循證醫學與信息素質教育有機融合、類似搭建腳手架形式的多學年連貫循環開展實施的LSP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對提升我國醫學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教學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殷曉麗,王德炳.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探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4,34(1):10-13.
[3]鐘志賢.面向終身學習:信息素養的內涵、演進與標準[J].中國遠程教育,2013(8):21-29,95.
[4]蔣盛楠.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課例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12,39(10):106-112.
作者:孫會清 劉蕾 廉立軍 單位: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