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小學語文傳統文化微課程資源開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小學語文承擔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任,這需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為保障。而在正規教材中,這方面資源不足,需要開發一些校本課程資源作為補充。達川區逸夫小學(以下簡稱“該校”)將已有的傳統文化課程群與學校整體課程構建相融合,以課題研究為引領,從微課程資源開發著手、“微課程六化”架構入手,在開發傳統文化微課程方面獲得了一些經驗。
一、校園環境“兩態化”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校園環境是美的依托,是教育的載體,可作為微課程資源。該校充分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著力靜態、動態“兩態化”文化建設,為學生接受、學習和發揚傳統文化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逐步形成“扎根傳統、富有活力、個性鮮明”的校園文化特色。校園靜態文化即環境文化,主要以校園樓層、道路、墻體、人文景觀等為載體,圍繞“禮•愛”文化核心,凸顯傳統文化魅力,精心打造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潤物無聲。如“儒家五常”文化墻、孔子雕像彰顯禮等;“廉潔、法制文化柱”包含“廉潔、誠信、愛國、友善、勤儉”等內容;樓道剪紙、川劇臉譜的布置洋溢著濃郁的文化藝術氣息;旗臺以“梅、蘭、竹、菊”為裝飾圖案,希望學生養成高潔幽雅、虛心正直的品質;“儉”字景觀石告誡學生勤儉節約、儉以養德;等等。學校每個角落都彰顯著無盡的教育內涵,達到一草一木都藝術、一磚一瓦皆育人的效果。校園動態文化以校園板報、學習園地、校刊校報、校園廣播、校園LED顯示屏等為依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通過各種方式全天候、無縫隙地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教育,達到文而化人。
二、語文微課程“教材化”
該校自編傳統文化語文微課程教材《童韻》,共6冊,按主題組成單元。每冊童詩童謠、古典詩詞、儒家經典至少各有兩個單元,其具體內容包含童謠、童詩、古詩詞、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三字經》《論語》等。每個板塊融入達州地方特色:巴渠童謠、詩詞、孝善文化、紅軍文化等。為便于識讀,一二年級全文均注音,五六年級只有生僻字、通假字才注音,文后有重點字詞的注釋;之后是“文意”,目的在于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大意,而非字斟句酌地理解原文。同時,將微課程資源納入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納入本校課程計劃,做到有課時、有教案、有評價。各班每周抽出一節語文課作為讀書活動課,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品味《童韻》,將優秀傳統文化種子扎根學生心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活”起來。
三、品格微課程“生活化”
2017年,該校將傳統文化與品格教育融合,探索出一條守護傳統文化、傳播傳統倫理、實現傳統價值的有效途徑,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參與“動”起來。將傳統文化與品格教育融于學生當下生活的衣食住行中,鞏固傳統文化語文微課程成果。升旗儀式吟誦儒家經典。每周星期一升國旗時,選定一個主題,全校師生吟誦《弟子規》《三字經》等儒家經典,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潤澤于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中。創新布置品格作業。品格作業根植于傳統文化,有了解大自然的時鐘(二十四節氣);有問寒問暖送問候;有了解傳統美食文化,學會做餃子、粽子、糍粑、元宵等傳統食品;有猜燈謎;有學會衣著、待人禮儀;有學會關心父母、感恩師長等。品格教育讓學生遇見更好的自己。
四、傳統文化“當代化”
將傳統文化以主題類課程創新呈現,拓寬傳統文化語文微課程實施路徑。主題類課程是指以傳統文化語文微課程主題為核心開展的傳統文化類課外、校外主題活動類課程,如目前該校自行研發的以傳統節日、四季之歌為主題的活動課程。深厚文化底蘊的挖掘、良好節日氛圍的創設,拉近了學生與傳統節日的距離。而要填補時代鴻溝,還需足夠的現代氣息。在深挖、提煉后,該校大膽創意,融合現代元素,把傳統節日拓展成“情感交互站”“才藝展示臺”“合作練兵場”。如節日微課程《春節》共有13個單元,涵蓋關于春節的來龍去脈、風土人情、詩詞歌賦、現實困惑、未來發展等主題,以寒假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去探索。從現實生活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學生體會到團圓和睦的濃濃親情,感受到歡樂吉祥的節日氛圍,培養了學生熱愛中華傳統習俗的情感,也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情操。該校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體現傳統文化“當代化”,發揮品讀經典、傳授經典、展演經典和踐行經典的合力作用,讓學生將所學所悟融入誦讀、戲劇、音樂、小品等表演活動中。同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校外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觀摩學習,開展“獻愛心”等社會實踐活動,既提高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又推動了傳統文化的社會傳播。
五、微課程傳承“家校化”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往往在家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到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家風,中華文化的縮影、文明的延續。該校開展“家規•家風•家訓”征集活動,并邀請家長觀摩教師示范課,讓家長和學生認識到“家規•家風•家訓”的重要性,營造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圍。只有千千萬萬家庭培養和傳承好家風,才能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六、網絡微課程“信息化”
打造優質空間課堂,增強傳統文化教育實效。該校開展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教育整合研究,創新傳統文化內容載體,如在校園網中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欄,建設空間資源課程,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詩文建設“中華經典空間教學資源庫”,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品視頻微課程等。校園網專欄采用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書交流會、情景模擬、演講、辯論比賽、經典電影觀摩、傳統手工技藝制作等靈活多樣、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讓傳統文化寓教于學、寓教于樂、寓教于為。總之,只有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生才能掌握優雅、精致的祖國語言,成為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才能走進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親近、認同這個家園,并有能力參與到這個家園的建設過程之中;才能將自己生命的根須,扎根于傳統文化豐厚的土壤中。
作者:郭祥云 單位:陜西省榆林市橫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