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信息系統安全防護策略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信息化的發展,高校信息系統安全越來越受重視。本文分析高校信息系統特點與安全現狀,指出面臨的問題,提出安全防護策略,以期為高校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高校信息系統;信息系統安全;信息安全
高校信息化建設如火如荼,各種各樣的信息系統大量涌現。信息系統安全在信息安全中占據重要地位,對于高校而言更是如此;出現諸如招生數據泄露、“官網”被掛、“反動標語”等信息安全問題,不僅會造成損失,而且會影響到學校聲譽,帶來社會負面影響。所以,高校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不容怠慢,其研究工作意義深遠。
1高校信息系統特點
高校信息系統不僅包括各職能部門建立的人事、財務、教務、資產管理等業務系統,也包括校園官網、招生、就業、各二級學院宣傳主頁等網站。以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目前臺賬中有統計在冊的信息系統203個,按照系統用途,可以將它們大致分為三類:部門(學校)宣傳網站、業務系統和項目(課題)申報網站,按照建設類型可以分為兩類:網站群和自主建設,它們的數量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高校信息系統具有以下“雙高”特點:(1)項目申報網站占比高由表1可以看出,項目申報網站在三類信息系統(按系統用途分)中數量最多,占比為63%。這些網站主要用于課程、教學資源庫、教學團隊建設等教研項目和科研項目的申報、評審、驗收等,它們伴隨項目周期而建設,待項目驗收通過后往往不會再使用,使用周期短;但是,很多網站在驗收通過后往往被科研團隊遺忘,依舊存活。(2)自主建設系統占比高由表1可以看出,依托網站群模板建設的系統與自主建設的系統比例為112:91,高校自主建設的信息系統占比高、幾乎追平網站群系統。將各用途的信息系統在網站群和自主建設兩種建設類型上作出統計,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項目申報網站中自主建設的占比將近40%,因為有項目經費,很多網站為教師個人或者項目團隊自行搭建,這就會導致各系統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部門的宣傳網站一旦建立,長時間運行,也多為靜態頁面,然而其中自主建設的占比約為30%;業務系統無法依托網站群建設,所以均為自主建設。
2高校信息系統安全現狀
2.1缺乏系統全生命周期監管
大量系統建設完成后直接上線運行,缺乏風險評估和滲透測試。帶病上線,必然帶來安全風險隱患,這也是大量系統自主建設的后果。根據上一部分的討論,項目申報網站具有“使用周期短、存活周期不一定短”的特點,如果一個網站被長時間遺忘,淪為僵尸網站,必然容易被黑客攻擊、利用。有的“雙非”系統,業務與學校相關,但是卻不知道責任人是誰,一旦出現安全問題,相當被動。一個信息系統,從上線到運行,再到退出,必須建立完善的系列監管機制。
2.2管理人員安全意識薄弱
針對信息安全,目前還是廣泛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很多系統上線后鮮有人維護,即便被發現有安全漏洞隱患,依舊置之不理。以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信息系統安全監管部門會針對有漏洞的系統向責任部門發出“信息安全整改通知書”,根據反饋來看,整改率僅為41%;待到這些風險系統被上級監管部門通報批評后,系統所有者往往追悔莫及。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員乃至上級領導嚴重缺乏信息安全意識。
2.3管理制度缺失
無規矩不成方圓,系統亂象的背后是缺乏規范管理。統計表明,70%以上的信息安全問題是由管理不善造成的,而這些安全問題中的95%是可以通過科學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來避免的。信息安全制度、流程不健全,就會導致責任不明確、不落實。
3高校信息系統安全防護策略
數量多、技術參差不齊、生命周期不同、意識缺乏、制度缺失、權責不清……面對高校信息系統如此嚴峻的安全威脅形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信息系統安全防護策略:
3.1增強信息安全意識
信息安全工作,人是第一位的。美國國家安全局的IATF(InformationAssuranceTechnicalFramework,信息安全保障技術框架)提出深度防御戰略的3個核心要素,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人。人員意識上來了,工作總能想辦法做到位。構建高校信息系統安全防護體系,首要的是,加強宣傳教育,組織專業培訓,開展信息安全員、系統管理員層級培訓,自頂向下培養起基本的信息安全意識,同時提高管理人員技術水平,使其掌握常規安全防范措施。
3.2統一管理、規范建設
參照等級保護安全框架,明確信息系統建設流程及其相關安全工作如圖2所示。當校內二級部門申請建設一個新的信息系統時,信息安全監管部門主要作出以下判斷:一、是否能夠放到網站群建設和統一管理。所有宣傳網站必須放到網站群建設,項目申報網站盡可能放到網站群。二、所有項目相關系統、網站和職能部門業務系統,必須留出經費,用作定級論證、風險檢測等相關安全工作。系統開發階段,要特別注意規范代碼書寫,遵守編程安全原則,避免產生漏洞。比如針對XSS攻擊,系統要對用戶提交的內容進行可靠的輸入驗證,包括對URL、查詢關鍵字、HTTP頭、REFER、POST數據等,僅接受指定長度范圍內、采用適當格式與所預期的字符的內容提交,對其他一律過濾;盡量采用POST而非GET方式提交表單等等。系統開發完成后、上線前,還需要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包括滲透測試、服務器掃描等。對于存在安全隱患的,堅持整改完畢、復測安全后再上線運行。針對系統下線,建立完善的退出機制。下線可以分為永久下線與臨時下線兩種情況。對于網站使用周期結束,或者常年無人管理的僵尸網站,二級部門和信息安全監管部門建立信息互通,對系統作永久下線處理。對于例行安全檢測之后,發現存在安全隱患或者已經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系統,立刻進行整改,并且切斷外網訪問權限,這種情況稱之為臨時下線。臨時下線的系統,經復測安全后方可再行上線運行。
3.3加強日常防護
強化基礎性工作是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主要原則之一,信息系統日常安全防護常規工作可以按時間跨度上“6步工作法”展開:(1)每天巡檢;(2)每周更新、升級;(3)每月漏掃;(4)每季度審計;(5)每半年滲透測試;(6)每年風險評估、“等保測評”。第二,要形成7×24小時值守制度,采取系統+人工的方式,對重要系統作監測,及時發現網頁篡改、暗鏈、無法訪問等風險隱患,并觸發預警和斷網等聯動處置。第三,如果發生信息系統安全事件,要立即響應,分析和鑒定事件產生的原因,收集證據,記錄處理過程,總結經驗教訓。而在這之前,要做好應急預案和數據備份。
3.4完善信息系統安全管理制度
針對3.2小節的討論,從上線到下線,建立起基于“閉環”的信息系統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嚴格把控系統申請外網訪問權限,做到“開通前有申請、結束后有交代”,及時做好備案和關閉工作,同時建立、健全臨時下線機制。為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制定《信息系統安全應急預案》,建立、健全信息系統安全應急處理保障體系,并且定期演練和完善。當所有規章制度,都具有了“閉環”特征,執行起來才行之有效、不留后遺癥。
3.5探索多維信息系統安全監管機制
“有法可依”后還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制度一旦確立,落到實處才能產生效益,對于拒不履行安全義務的部門和個人,加大懲罰力度;探索將信息系統安全納入部門、個人績效考核等新形勢下多維度的信息系統安全監管機制,將有利于提升整體信息安全水平。
4結束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施行。“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為“等保2.0”新標準,于2019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高校信息系統安全防護工作迫在眉睫,其策略研究意義深遠。只有全面提升信息安全意識,加強日常防護,統一和規范管理,所有制度、流程都“閉環”起來,多方聯動,才能切實保障信息系統安全運行。
參考文獻:
[1]傅川,陳云.高校信息系統安全體系研究與實踐[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8(3):25-28.
[2]耿娟平.高校網站安全分析及對策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8,28(1):11-13.
[3]胡進娟.高校網站安全防護體系化構建策略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9(24):30-31.
[4]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附錄C等級保護安全框架和關鍵技術使用要求:GB/T22239-2019[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9:4.
[5]劉振昌,陳詩明,焦寶臣,等.高校網站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S1):224-231.
[6]朱勝濤,溫哲,位華,等.注冊信息安全專業人員培訓教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16.
作者:王文泉 單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