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教育信息化人機關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人工智能+教育”是教育領域熱議的話題。人工智能是信息技術發展到新階段的表現,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必然會促進教育的變革。但如何運用這項技術,真正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廣大教師還比較迷茫,特別是廣大農村教師。當前,“人工智能+教育”在城市優質學校的使用已經取得一些較好的實踐成果。但“人工智能+教育”不能只盯著城市的優質學校,更需要關心農村學校。
要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目標,難點和重點是在農村。面對時代挑戰,解決農村教育現代化的問題,需要我們把目光投向農村,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手段,幫助農村教師提升信息素養,幫助農村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讓農村的孩子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相同之處,也有各自不同的優勢。在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道路上,農村不能完全套用城市的發展思路和模式,不能盲目追求硬件設備的高大上,而要探索出與自身優勢結合的發展路徑,解決好人機關系的問題。
第一,始終把提高教育質量放在首位,但要避免重蹈應試教育的覆轍。在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是要明確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技術應用到教育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人。相較于城市,農村教育的基礎較為薄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把城市優質資源輸送到農村,并且使用技術提高教學效率。但要避免走入技術助長應試教育的誤區,要以育人為前提,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恰當融入信息技術。
第二,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信息素養。免費師范生政策、特崗教師計劃及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等政策的出臺,解決了一些偏遠農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的問題。
教育部的《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要實現“教得好”的目標,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一方面通過網絡等手段,為他們提供更多進修、培訓、同行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另一方面幫助農村教師提升信息素養,借助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農村教師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三,要把信息技術的優勢與農村教育的特性密切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有很大的優勢,但也有一定的風險。我們用大數據收集信息,可能會侵犯學生的隱私;我們把技術應用于教學,可能在某些方面會違反教育倫理……更重要的是信息不等于知識,知識不等于智慧。要形成智慧需要認真思考,內化為自己的觀念、態度,并且能夠付諸行動,這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農村的鄉土文化是一種歷史沉淀,是一種文化烙印,因此農村教育具有獨特優勢,比如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特有的風土人情等。這些都是教育的寶藏,不能也不應該被淹沒在信息技術中,要讓學生去體驗、去實踐、去感悟。在農村,要依托鄉土資源,實現鄉土課程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指引學生找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與未來的連接通道,讓農村的孩子開闊眼界,幫助他們記住濃濃的“鄉愁”。
作者: 顧明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