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休閑農業發展轉變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河北省休閑農業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經歷了自發萌芽、初步發展、較快發展和規范提升4個階段,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1]。目前,河北省已有252個鄉鎮1400多個村開發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600萬人次,營業收入達65億元,分別占全省旅游接待和收入總量的36%和11.7%,帶動就業26萬人。河北省在推進休閑農業發展中,積累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推廣,如重視發展規劃制定、推行標準化管理、注重特色產業培育、加強政策扶持等。雖然近幾年河北省的休閑農業發展較快,但在政府投資、融資及政策扶持等方面跟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十二五”期間,河北省休閑農業將依據“政府推動、農民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指導思想,圍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以農為本、農旅結合;積極探索、創新機制;齊抓共管、營造環境”等4個方面,加強力度,細化措施,積極推進,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省休閑農業觀光園增加500個以上,農村從事休閑農業人員達到15萬人,年接待游客3000萬人次,實現休閑農業總收入達到100億元。
2河北省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缺乏有效地宏觀政策支持、控制與管理
雖然河北省旅游局與農業廳聯組成立了全省鄉村旅游工作領導小組,但是只對鄉村旅游尤其是農家樂型的鄉村旅游有一定的管理,對于休閑農業旅游發展卻處于零散管理、無序管理,最終形成無人管理的狀態。目前無論是省農業廳還是省旅游局都沒有相應的部門負責。同時,對于如何壯大和可持續發展缺乏政策的支持和管理,也缺乏對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宏觀控制和指導,加上投資者自身缺乏周密的市場論證和發展規劃能力,造成投資決策的隨意性和開發的盲目性,一些地方農業旅游的景點開發一哄而上,景區缺少總體布局規劃,同一景區中各個旅游景點不相協調,多有重復、雷同,給價格戰的惡性競爭埋下隱患。
2.2缺少專業性的行業組織開展業務指導和規范經營目前河北省還沒有成立全省性的專業性行業組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河北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規范經營和發展壯大。休閑農業目前還處于成長階段,發展過程中共需要專業性組織給予其一定的指導,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
2.3規模小、收益低、品牌效應不高
河北省開展鄉村旅游的村莊中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一定的規模,如保定昌黎農業旅游示范園[2]、秦皇島集發生態農業觀光園、內邱長壽百果莊園和順平萬頃桃源農莊民俗文化園等;其他大部分都是分散經營、各自為戰,這些農業旅游規模較小,品牌效應差、經營分散、管理不規范,主要表現在:
(1)建園指導思想存在誤區。有的地區沒有把休閑農業園看作是建立在農業經營基礎上的農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的產物,而是單純依靠旅游或門票的收入來維持園區發展。很多景點的投資者為當地的居民,為了降低成本,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評估審查。由于缺少科學規劃及市場定位,造成后期農業旅游經營和管理的困難,更難以進行深度開發。
(2)經營管理不規范。當前有的休閑農業“農”味不濃,存在“城市化”傾向[3]。由于高峰期游客太多,許多經營戶開車到城里買菜;價格也存在與城市一比高低的趨勢,這樣的經營難以維持太長的生命力。另外,農業季節性很強,存在明顯的淡旺季差別,造成了資產的閑置浪費。
2.4低水平重復建設、旅游產品單一
從目前來看,河北省休閑農業缺乏總體規劃,沒有明確的管理機構和方法。基層領導雖然認識到了休閑農業的巨大發展潛力,但由于沒有對市場進行深入調查,造成一些項目盲目跟風發展,非但沒有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反而打亂了原有的經濟格局。其中一部分農業觀光區的經營管理理念存在想在相當嚴重的雷同化傾向,可提供的休閑娛樂產品比較單一,缺乏個性化色彩,不能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再加上市場定位不明確、功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簡單效仿存在很大的無序性和盲目性。
2.5經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不規范
總體來說,河北省休閑農業項目的整體經營管理理念較落后,管理也很不規范。
(1)現有的休閑農業項目其中一部分是由村、鎮投資或村民自發組織的,還有一部分是由公司投資的,還有的是由民營資本或外資投資經營的,造成各個項目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休閑農業項目的管理人員素質相對來說比較低,,缺乏專門從事旅游業的專業人員;
(2)在餐飲、住宿、娛樂等安全和衛生方面還不規范;
(3)一些園區經營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只注重短期經濟利益忽視長期利益,不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效結合。此外,休閑農業在很多地方存在明顯的淡旺季差別,這更加大了經營管理的難度和規范性。
3調查實證分析
3.1模糊評判預測模型
人們在處理事件、選擇對策、評價效益的過程中,往往由于問題復雜或定義不完善,不能用數值變量表達而用語言變量表達。例如:“一些”、“許多”、“大部分”等就是語言變量,這些語言變量就是模糊變量,其辭義是模糊集合。這種含有語言變量表達的預測(事件、策略、效益),成為模糊預測,模糊作為一種新的預測方法,在社會系統、經濟系統、農業系統、資產評估等預測中,日益發揮著巨大作用[4]。
3.2實證分析
河北省778個農戶調查問卷的游客滿意度統計結果。
4發展對策
4.1政府層面:加強政策扶持及引導
4.1.1政策支持一是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政策推動是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對發展休閑農業要給予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小額信貸等政策;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市場為導向,吸引多元投入開發,引導社會、民間及外來資本投資休閑農業,特別是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已完成原始積累的農民,帶著資金、經驗和信息回鄉發展休閑農業;三是優化服務,相關部門要切實為發展休閑農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項目審批等過程中給予相關的政策支持。
4.1.2發揮專業性的行業組織的作用,引導休閑農業企業健康發展要充分發揮專業行業組織的溝通優勢,開展研究和指導工作,主動承擔政府和上級部門布置的各項任務,在企業和政府之間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強交流、密切合作,拓寬思路、創新方式,科學有效地為休閑農業企業提供所需的項目咨詢、規劃指導、活動策劃、人才培訓等方面的服務,引導企業科學、健康、有效地發展。
4.1.3轉變職能,發揮市場帶動作用政府主導下的休閑農業企業存在較多的約束,企業靈活性差,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足。河北省休閑農業的發展應該由政府主導型向政府引導性方向轉變。政府提供寬松的政策扶持,并為企業提供必要的服務,一方面有利于企業的規范管理;同時也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可持續提高。
4.2企業層面:抓機遇、瞄市場、突特色
4.2.1把握機遇,明確目標企業應在充分了解政府發展休閑農業的規劃目標和定位的基礎上,來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利用政策,抓住機遇,充分發揮企業自身資金優勢,準確把握市場需求,明確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4.2.2瞄準市場,確定發展模式一方面,企業應根據當地的資源環境特點和周邊市場的發展狀況,確定休閑農業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對目標市場的消費偏好做深入的調研,進而有針對性地確定本地的發展模式。比如:發展模式是發展觀光旅游型還是農事活動型,是休閑娛樂為主型還是農業采摘為主型等。
4.2.3突出特色,提升市場競爭力要牢固樹立“民俗文化就是資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結合實際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合理利用當地的農業景觀資源、民俗藝術及風土民情,用“特色”這塊招牌樹立形象、吸引顧客。
4.3農民本身:加強培訓、提升素質
為給休閑農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要著重培養一批懂經營、會管理、有專業特長和較高素質的休閑農業實用人才,對他們加強旅游政策、市場動態、經營和環境教育等知識的學習,組織業主到先進地區開拓視野,不斷增強業主自我發展、自我規范和自主創新的能力,提高休閑農業的服務檔次。同時,要加強對休閑農業從業人員的培訓,以提升其綜合素質。
4.4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發展“兩型農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著力點。從“兩型社會”建設的全局來看發展“兩型農業”的重要性。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跨越區域廣、涉及人口多,是一個對資源和環境依賴性很強的產業,不科學的生產方式,會對資源和環境造成重大危害。同時,農業也是一個占用和消耗自然資源較多的產業。可以說,沒有農業的“兩型”發展,就沒有整個經濟社會的“兩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只有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才能不斷破解農業發展面臨的矛盾和難題,提升農業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強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