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休閑農業發展優勢及對策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具有資源優勢、極強的融合性、產品的綜合性及參與體驗性等特點。主要闡述了休閑農業的生產、生態、旅游及文化功能,國內外休閑農業的發展狀況和經驗,東莞休閑農業的優劣分析,并提出推進東莞市農業科技創新、拓展東莞休閑農業發展空間、科學規劃布局與保障行業安全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開發;農業發展;休閑農業;廣東省東莞市
我國休閑農業起步較晚,其定義亦是多樣化的[1]。趙航把休閑農業定義為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環境作為載體,將農業所特有的資源優勢作為基礎,依托農業傳統文化環境,增進人們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體驗為目的一種具有多種功能的農業發展模式[2]。國內學者主要從產業開發與產業融合的角度定義,強調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業的融合,因此早期的休閑農業常被稱為“觀光農業”,是把農業的生產過程和農民的勞動生活及農村的風情風貌,根據科學的設計和開發,形成的一個集休閑觀光、企業娛樂、度假教育、示范推廣為一體的新興產業態和消費業態。
1休閑農業的功能
休閑農業作為一種農業與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業的融合體,不僅拓展了農業原有的功能,也帶動了城鄉和郊區的一體化。綜合來講,它的功能可歸納如下。
1.1生產功能
盡管休閑農業的經營范圍已經超出了農業生產本身,但它仍是以農業為基礎和依托的。休閑農業的功能離不開農業本身,而它又以全新的模式帶動和促進了新時代下農業的生產。發展休閑農業能夠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極大地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業經濟效益,有效分流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3]。
1.2生態功能
農作物種植不僅提供了食物、經濟作物等原始材料,還能夠涵養水源、緩解干旱和洪澇災害、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緩沖干擾和控制有害生物等。宏觀來說,休閑農業還能夠維持地球生命生存環境的養分循環,更新和維持土壤肥力,維持物種多樣性。比如,在城市小區和郊區建造小型的農林漁生產基地發展休閑農業,既可以為游客提供一部分時鮮產品,又創造了清靜優雅的生活環境。
1.3旅游功能
休閑農業的興起與發展離不開旅游業,可以說是一種特色旅游:依托農村的特色資源,因地制宜地為游客提供旅游產品和休閑項目。在為農村居民創收的前提下,休閑農業更是給予了人們一種愜意休閑、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給人們帶來了各方面的壓力,鋼筋水泥的壓抑、快節奏的生活和超高的人口密度促使城市居民渴望親近自然;出于對城市食品安全問題的考慮,很多城市工作的人也更愿意來農村體驗有機食品的美味,一些游客甚至在優雅清凈的農村療養數日,休閑農業恰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在這里人們不僅能夠一覽大自然的盛景,還能親手采摘免費嘗鮮果、品嘗有機食品的美味,燒烤聊天、美食美景,親近自然,遠離城市的喧嘩,這是一種鬧市中無法提供的精神享受。
1.4文化功能
鄉村文化是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是非標準、道德情感、行為方式、社會心理、風俗習慣及理想追求等內容,是農村居民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村居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義所在。相對于城市的復雜與多變,鄉村則有著更多詩意與溫情,它承載著鄉音、鄉土、鄉情及古樸的生活、恒久的價值和傳統。在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著鄉村文化的消亡。相反,鄉村更加稀缺而珍貴,鄉村依然是人們心靈的寓所。在人們的記憶中,鄉村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鄉是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回歸故里、落葉歸根是人們的選擇和期望。休閑農業的文化功能在于其發展過程中對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與傳統藝術的保護,通過休閑農業的發展使得各地優秀的農村文化得以繼承、延續和創新。
2國外休閑農業的經驗借鑒
20世紀70年代后期,德國經過3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休閑農業模式:“市民農園”和“度假農莊”。“市民農園”為市民提供了體驗農家生活的機會,農園規模各異,承租者可以自由耕種,享樂其中。據統計,市民承租者產品總價值占到德國農業總價值的1/3左右[4]。此外,還專門設立了《市民農園法》以保護市民農園產業發展。德國的度假農莊也十分盛行,游客可以住在農民家里參與農業生產活動,體會鄉土風情,放松心情,回歸自然。為了防止其過度商業化,政府對其實行的補助也有所限制,例如規定農舍旅館規模在4~15個床位時才可享受稅收優惠。同時,德國還通過認證制度確保休閑農業質量,主要有2個認證機構:聯邦農場及鄉村度假協會和德國旅游協會[5]。日本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以休閑和體驗為主。其經營形態很多,有市民農園、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民宿農莊和體驗農業園等形態。其中,日本較為關注的是兒童對農業體驗性需求的體驗農業。總結日本休閑農業發展的經驗,其成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法規的健全,離不開突出的特色、豐富的內容、較強的體驗性,離不開政府、地方公共團體、協會、企業和農民的多方參與及高度的專業化和規模化,離不開科學的開發和對生態的保護。這些成功的經驗也給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啟示:1)加強政策與法律的支持;2)突出特色,進行深層次開發;3)調動休閑農業相關主體的積極性;4)不可忽視對休閑農業資源環境的保護[6]。
3東莞市休閑農業的優劣勢分析
3.1氣候因素
廣東省東莞市位于珠江口東岸,東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東莞市以丘陵臺地、沖積平原為主。東莞市氣候屬于典型的南亞熱帶氣候,干濕分明、常年無冬、雨水光熱充沛,但易受強臺風、洪澇、干旱和暴雨等災害侵襲。東莞市常年氣溫在22℃左右,年均降水量約為1800mm,常年日光充沛。
3.2地理位置
東莞市北近廣州市,南接深圳市,這在發展現代都市生態休閑農業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東莞市已建或規劃建設中的高速公路數目達11條,1h內可達周邊多個主要城市與口岸。軌道交通方面,4條主要鐵路在東莞境內匯聚,與全國鐵路網緊密相連。東莞的地鐵線路也在積極建設中,地鐵普及后又將與廣州市、深圳市等地接通。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優越的區位優勢將為東莞市現代都市生態農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
3.3政策支持
東莞市的社會經濟高度發達并穩定持續增長,都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斷提升,生活質量持續改善,消費結構不斷優化,開始追求綠色多樣化的農產品,對提供改善生活環境、提供休閑旅游體驗的農業產品需求持續增加。東莞市是廣東省內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對糧食、蔬果、水產品和畜禽等農產品需求巨大,對高質量綠色產品的需求也不斷增加。2014年,東莞對市級農業產業園共計投入4321萬元,對開發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的專業農民合作社補貼191萬元,對市內農業龍頭企業發放扶持資金1619萬元。東莞市政府對市級農業產業園大力支持,2006年以來分3批規劃建設13個市級農業產業園,總面積約3200hm2。由于人口的大規模增長,工業迅速發展,大量的工業污水和生活廢水的排放導致大部分地區的水、土重金屬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危害食品安全,農業環境受損嚴重。另外,原本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存在檢疫流程與安全標準,而農家樂形式則模糊了這種標準,衛生監管難以到位,一些農家樂場所甚至存在售賣野生保護動物現象,因而有不少安全隱患。隨著交通的發達,珠三角地區1h經濟圈逐漸擴大,一些周邊城市土地租金和人力成本更優惠,這給東莞市都市生態休閑農業帶來了較大威脅和挑戰。近年來,東莞市休閑農業發展迅速,其主要模式有擁有大型現代農業設施的市級綜合性農業園區模式、農業主題公園、都市生態休閑農業示范基地模式及都市生態休閑農業園區等。這些發展的實現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如2013年出臺的《東莞市關于加快都市農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從土地政策、財政補貼獎勵等方面對東莞都市生態休閑農業進行了扶持。結合現有的優勢,綜合國內外各地的經驗分析,東莞市生態休閑農業的發展仍具有廣闊的前景。
4東莞市休閑農業的發展建議
4.1科學規劃產業布局
從都市農業發展角度來看,東莞市可大致劃分為中心區(東城區、南城區等)、水鄉片區(麻涌鎮、道滘鎮等)、臨深片區(黃江鎮、樟木頭鎮等)、東北片區(橋頭鎮、謝崗鎮等)。其中,中心區土地資源少、用地成本高,但人口密度高,市場潛力大,可發展精品、觀光為特色的都市生態休閑農業,為城市綠化作補充。水鄉片區具有悠久的農耕歷史文化,農業基礎較好,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歷史深厚,可開展“高效、高產、優質”的特色、具規模的種植業,同時可利用好嶺南文化資源,如龍舟文化和花燈文化,開發農耕民俗風情的節慶活動。臨深片區與東北片區以丘陵山地為主,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域涵養地,要注重生態保護,可開發農業生態游,如加強傳統荔枝產業,發展森林公園體驗模式。
4.2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政府應日益完善各方面的制度法規,為東莞市生態休閑農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如《關于加快都市農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7]。同時,不能完全忽視我國市場經濟中主體的獨立作用。執行現有的農業用地管理辦法,確保農業用地有充足穩定的經營期限,保障可用農業用地。成立專職農業產業化調查部門,發現并鼓勵出現厭耕、棄耕的農戶出讓土地承包權。將面積小而分散的農業轉至農業企業、合作社及實力較強的種植大戶,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4.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東莞市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城市,較早提出建立科技創新平臺的政策主張。東莞市最早的一家創新平臺創立于1990年,隨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種類型的創新平臺相繼建立。多數創新平臺的組建模式是由政府和科研機構聯合共建,東莞市近半數創新平臺運作資金來自政府財政支持,但仍有部分創新平臺認為其資金不足[8]。綜上,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可保障農業科技創新激勵資金,創建農業科技開發中心,吸引農業科技項目、人才落戶,制定農業科技人才培養計劃,完善農業科技發展體系,加強農業科技發展投入。此外,要加強技術推廣,可以建立完整的市-鎮-企業三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4.4推進休閑農業發展
1)規劃建設市級農業展覽中心,以推廣東莞市特色農產品,提升東莞市農業在廣東省的影響力。2)借鑒長三角地區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給現有的農業生產基地配套各類設施,打造一批具有花、果、魚、菜等多種要素的觀光農場,或創建若干國家級、省級休閑生態旅游示范點。3)以東莞市農業產業園區為平臺,利用現有的設施,加上合理的新規劃,開辦以東莞市傳統文化節日為主題的活動,如橋頭鎮的荷花節慶活動、寮步鎮千年香市節慶、洪梅鎮花燈節等。在開發本地農業特色旅游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實行科學規劃指導。
4.5保障休閑農業安全1)建立全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體系;2)通過財政補貼獎勵辦法,提升東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3)保證東莞市休閑農業環境安全。
作者:何樂花 單位:東莞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