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協同創新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創新發展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最佳的途徑,美麗鄉村建設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娛樂、教育、環境等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必須以農業為依托,大量發展二、三產業,但目前,農業發展成果顯著,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較少,更缺乏二者協同創新發展的機制,缺乏系統性、聯系性動態的、靜態的分析,尤其是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鄉村旅游耦合協調發展機制尚處于空白,針對這一狀況,提出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協同機制研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論思考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協同創新研究的背景
21世紀以來,中央相繼出臺了若干文件對休閑農業進行了規范,從而使休閑農業走上了科學化、規范化的發展道路.從2004年開始,中央級別的文件相繼出臺,開始關注“三農”問題,為農業的發展獻計獻策,農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高.2007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及要發展休閑農業,農業部對休閑農業健康地發展也提出了指導意見.2010年之前中央一號文件對發展娛樂休閑的種植農業、鄉村旅游經濟進行了規劃.2012年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強調積極推進生態文明.2013年提出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休閑農莊.2014年農業部頒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農村中的一二三產業,發展農業和美麗鄉村融合,休閑農業和美麗鄉村協同發展將是未來農村發展的趨勢.截止2018年底,已經有上十萬個以上村開展農家樂、民俗村、古村落、休閑村莊等多種形式的鄉村旅游[1].大大促進了鄉村經濟的增長.中央財政部計劃從2016到2020全國建成6000左右美麗鄉村,美麗鄉村建設是重點.休閑農業和旅游業的融合成為人民追求的新型旅游感官體驗:農家樂、農業園、農業采摘、古村落、民宿等新型旅游形式,旅游業的新業態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休閑農業也拉動了城市旅游的新局面.上個世紀90年代的農家樂,標志著我國鄉村旅游業的興起.1989年中國鄉村旅游協會的成立,為鄉村旅游業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2000年豐富的多彩的現代鄉村旅游逐漸被廣大旅游消費者接受.2006年國家旅游局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村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2016年農業部3號文件《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2017年5月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推動落實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政策的通知》.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希望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發展成為鄉村振興,推動農村進步,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的新型支柱性產業[2].這些政策性的文件標志著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理論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對促進休閑農業和旅游業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從一定程度上服務地方經濟.
1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研究的概述
1.1相關概念的梳理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鄉土風情、農村的生活起居等鄉土特色,發展觀光、游覽、休閑、采摘等鄉土風格的旅游活動,休閑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形態.鄉村旅游:以鄉村的自然資源、建筑景觀、自然環境、文化內涵為吸引物,在休閑農業游、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鄉村休閑娛樂、會議度假、探親訪友等形式的新型旅游方式.
1.2研究的價值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發展是對旅游產業理論的提升是一個補充,相關的專家、學者單純地對休閑農業的研究或單純地鄉村旅游的研究比較多,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創新發展研究的相對較少,本文的研究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協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健康有序的發展,對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3].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創新發展,是農村經濟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對鄉村農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能提升鄉村農業的檔次和經濟發展水平.鄉村旅游為休閑農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休閑農業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和保障,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協同創新發展,形成了新業態.
2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的特點
2.1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立足基礎相同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農村的生態為依托、以農民的生產勞動為背景,形成的農業和旅游相融合的新業態.
2.2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目標一致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都是為了促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這一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斗,休閑農業的發展可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的興旺可以提升農村的經濟收入,帶動鄉村更好、更快的進步.
2.3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參與主體相似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都是以鄉村特有的基礎和條件為主體,讓城鎮居民參與到農村的生產和生活中來,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2.4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擁有基礎資源、設備設施和人力資源相輔相成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都是以鄉村設備設施條件,大部分人力資源都是原有的農民,或經過招聘上崗的員工,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3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發展管理不規范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發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各級相關部門的配合.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管理和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當地的農民,或其他行業的管理者轉行到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管理中來,缺乏專業化的管理經驗,系統化的管理理念,前瞻化的管理格局,不具備長遠的發展眼光,這樣會大大阻礙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腳步.3.2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發展產品比較單一目前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產品以農業采摘、農家樂為主導,沒有很好地融入農村的民俗風情、鄉土娛樂的文化內涵.完全親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鄉村體驗項目少之又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協同發展,深度開發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
3.3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發展的從業人員素質偏低
目前,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經營者大部分以農民為主,或以農村的某個家庭經營的模式為主,缺乏專業的培訓.服務水平和技能上比較欠缺,加上配套設施的局限性,使得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服務水平偏低,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4].農村的發展跟不上游客的需要,不能為游客提供心理上需要.
3.4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發展過程中缺乏統一的規劃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原有不同的產業背景,在產業規劃和協同方面,要進行通盤考慮和統一規劃.從產業融合的角度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對其產業結構做出通盤考慮,產生更大的規模集群效益,注意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結合轉型升級新的發展模式研究,體現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配套服務體系,加強新業態的轉型升級休閑農業的采摘、產品的加工、旅游療養、優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協調度,提升產業的集群發展.
3.5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發展的營銷力度不夠,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薄弱
休閑農村、鄉村旅游的發展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開始引人注意的,但在宣傳力度上還是表面化,沒有深入到鄉村內容去細致化的了解和挖掘其資源底蘊、文化內涵,產生的輻射帶動效果比較弱,品牌宣傳的力度不大,創新性的不多,不能做到獨樹一幟,缺乏新意[5].
4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發展的路徑
4.1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
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是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的,政府通過制定行業標準,經濟上提供幫扶,全面健康地保護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借助各種行業協會、民間團體、合作社等,規范鄉村旅游發展的農村市場環境,全面規范農村個體商戶的經營理念.
4.2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合理配置,優化鄉村資源
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以市場為導向,鄉鎮和城市人群的需求是最基礎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市場拓展,從而激發內在的活力和潛力[6].針對不同地區的人群提供個性化的優質服務,區分不同區域的游客的真正需求.
4.3減少中間環節,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休閑農業中的生態采摘、鄉村旅游中的旅游紀念品的銷售,減少中間環節,減少中間商從中謀取的利益,讓旅游者真正體驗到鄉村旅游產品、紀念品的經濟實惠,為旅游消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鄉村旅游產品,提升旅游消費者的滿意度.
4.4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培訓
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低、服務技能技巧不夠現代,定期開展相關的專業培訓,聘請各大機構、院系的旅游領域的專家來講課,手把手傳授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升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檔次,提供高質量的、有品味的鄉村服務[7].
4.5大力宣傳,提升知名度,提高競爭力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借助各種載體,進行廣泛的宣傳,借助互聯網絡進行推廣,建立自己的公眾號[8].通過公共營銷、電子媒介宣傳等,提升知名度,從而提升競爭力.
5結論和展望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協同發展,有助于美麗鄉村建設.休閑農業為鄉村旅游提供產業支撐,鄉村旅游為休閑農業提供生機和活力,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同發展為區域的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陳文盛.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協同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6.
[2]鄭石,林國華.福建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耦合協調性研究[J].福建農業學報,2017,(3):324-331.
[3]何成軍.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耦合協調度評價研究———以都江堰現代農業區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7.
[4]趙銳.成都市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6.
[5]高露文.丹東市休閑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發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8.
[6]方榮輝,薛華.旅游文化產業結構與生態化建設研究[J].棗莊學院學報,2019,36(5):122-124.
[7]劉騰,石巖.鄉村振興旅游精準扶貧路徑探析———以棗莊為例[J].棗莊學院學報,2018,35(5):95-100.
[8]方榮輝.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及升級淺析[J].棗莊學院學報,2019,36(2):141-144.
作者:方榮輝 單位: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