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教育專業舞蹈課價值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新課改及小學藝術教育對小學教師素質的新訴求
1.新課改要求小學教師具有積極健康的職業人格
傳統的小學教育在應試教育的陰霾下,一直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和考試的成績,學生的成績不僅是考察學生優劣的標準,而且也成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好壞的參照。為了使天性調皮的小學生乖乖學習,提高成績,打罵懲戒式的嚴加管教一度成為應試教育下的一種“時尚”,“嚴師”也因此成為小學教師的標桿。但隨著科學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素質教育的持續推進,以及應試教育下基礎教育出現的種種問題,比如厭學嚴重、師生關系緊張、學習負擔過重、精神壓抑、心理問題頻發等,使社會和基礎教育本身開始關注并越來越強調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創新精神培養等學習成績之外的教育指向。基礎教育導向的轉變對小學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小學教師要具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寬廣的知識面、大膽創新的精神,同時還要具備幽默、誠實正直、開朗大方、情感穩定、善良寬容、待人熱情等積極的人格特質和職業性格。因為小學教育段的兒童正處于人生基礎發展關鍵期,教師的這些特質對于小學生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具有直接的積極影響。
2.小學藝術教育急需能勝任舞蹈藝術課程的專兼職藝術教師
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小學教師中,從正規師范院校畢業的,受過專業化、系統化藝術教育和培訓的藝術課教師少之又少,大部分小學教師隊伍中的藝術教師對舞蹈、音樂、美術等藝術專業知識知之甚少。“兼職”藝術教師的語文、數學等“主課”教師在教學水平、業務能力等方面與藝術教學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由于缺乏藝術教師,很多小學進入課程表的藝術課程形同虛設,敷衍了事、雀占鳩巢的現象屢見不鮮。藝術教師的缺乏成為制約基礎藝術教育的瓶頸,使得小學舞蹈藝術教師或具有一定舞蹈藝術基礎的學科教師的培養迫在眉睫。
二、培養具有積極健康人格的小學教師
本文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討了舞蹈學習對學生人格體系的核心——自我概念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研究對象為高等師范院校大學生,分三類:第一類為舞蹈專業組,此組大學生均為舞蹈系學生,開有專業舞蹈課,且每天都有1小時以上舞蹈練功時間;第二類為舞蹈興趣組。此組學生為非舞蹈專業的舞蹈興趣班或舞蹈隊的大學生,每周有2次左右的舞蹈培訓課,每次90分鐘,偶爾有舞蹈表演和舞蹈比賽;第三類為普通學生組,即非舞蹈專業的其他專業大學生。采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Self-ConceptScale,TSCS)作為本研究的測量工具。測驗結果顯示:
1.舞蹈學習對大學生生理自我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差異的顯著性檢驗表明,舞蹈專業的學生與普通組大學生在生理自我維度上的差異達到了極顯著的水平。這是因為舞蹈學習過程中涉及了軟度訓練、形體訓練、技術技巧訓練和舞姿訓練,學生通過這些練習不僅鍛煉了身體,提高了身體素質,還塑造了優美的形體,培養了優雅的氣質,加之他人的積極評價,自然會使得形體和氣質得到良好修飾和改善的大學生對生理自我的認知趨于積極。
2.舞蹈學習對大學生道德倫理自我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差異的顯著性檢驗表明,舞蹈專業的學生與普通組大學生在道德倫理自我維度上的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舞蹈專業組大學生在道德倫理自我維度的得分明顯高于普通組的大學生。舞蹈作為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其美育價值早已為人所認同,即舞蹈通過優美的舞姿、美妙的形體、動聽的音樂、炫麗的服飾,營造一個“美的世界”,在獲得美的享受中增強對美的感受力和對心靈的滌蕩,從而得到精神的凈化、情操的陶冶、心靈的愉悅和情感的升華,這些對于大學生道德的發展無疑具有隱形的教化作用。正如同我國西周的樂舞,人們通過樂舞能得到內在心靈的愉快和滿足,達到教化世人的目的。
3.舞蹈學習對大學生自我認同、自我滿意二級維度和整體自我概念具有積極影響
差異的顯著性檢驗表明,舞蹈專業組和舞蹈興趣組在自我認同、自我滿意二級維度上得分極顯著地高于普通組大學生,舞蹈專業組在全量表上的得分要顯著地高于舞蹈興趣組。這一結果表明舞蹈學習對大學生積極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舞蹈學習對自我形體、氣質的塑造,以及專有的舞蹈特長,能促使個體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這種來自舞蹈學習所獲得的自信會泛化和影響到大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對整體自我的認同與悅納,對自我產生更積極的認識評價,進行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
4.舞蹈學習時間長短對大學生自我概念具有積極的貢獻
分層回歸發現,舞蹈學習的時間對大學生自我概念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可以依此進行推論,大學生學習舞蹈的時間越長,對其積極自我概念的發展越有促進作用。因為一般而言,舞蹈學習者的形體和氣質會隨著舞蹈學習時間的延長而改善和提高,時間越長,良好形體的塑造越明顯,精神氣質也越佳,由此帶來的對自我的積極體驗也越明顯,這都會有利于大學生積極自我概念的形成。從實證研究結論不難看出,在高師小學教育專業開設舞蹈課程不僅對培養合格專兼職小學舞蹈藝術教師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培養具有積極健康人格的小學學科教師具有重要意義。
三、培養能夠勝任小學舞蹈教學的小學藝術教師
1.培養具有良好藝術素養的小學舞蹈教師
藝術素養是人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發展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成熟的,通過對人的情感與心理的訓練和培養而建立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包括藝術感知力、藝術想象力、藝術創造力和藝術表現力等。高師舞蹈課程的目的不是培養具有高超舞技的舞者,而是要通過課程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審美觀念和健康向上的藝術情趣,進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鑒別能力和表現能力,最終使學習者能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情感。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了良好藝術素養,在將來的小學舞蹈藝術教育中,則更能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看待身邊的一切,包括學生。他們會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美”,他們會將自己發現的美好的東西傳授給學生,與學生共同分享。學生在教育者營造的“美”的教育環境中,接受“美”的熏陶,積極健康地成長。
2.培養具有良好舞蹈表演能力的小學舞蹈教師
舞蹈表演能力是指通過身體動作的節奏化、韻律化、情緒化、戲劇化等表演手段來表達思想,表現現實生活內容和情感的能力。小學教師的舞蹈表演能力決定了其展示給小學生舞蹈作品美感的程度,是對其最直接的美感刺激。加之孩子天性的模仿和對美的追求,教師通過舞蹈表演展示的形體美和舞蹈美也是吸引小學生注意力,激發其學習熱情的重要手段。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的舞蹈課程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回答“要表演什么”“如何表演”“如何使表演生動形象”三個基本問題,滿足將來小學舞蹈藝術教育的實際需求。
3.培養具有較好舞蹈創編能力小學舞蹈教師
小學生思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鑒于兒童思維發展的特點,小學舞蹈藝術教育定位更多的是以具體的舞蹈形象為載體的舞蹈審美教育,而不是以舞蹈理論知識為載體的知識學習。加之兒童舞蹈主題的生活化、趣味性、自娛性的特點,使得就地取材、隨機取材進行兒童舞蹈創編表演成為了小學舞蹈課程教學的重點。于是作為一個小學舞蹈教師,只有掌握相當程度的舞蹈,尤其是兒童舞蹈創編知識和技能,才能勝任小學舞蹈的教學工作。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的舞蹈課程教學正是將舞蹈創編能力的培養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為培養未來合格的專兼職小學舞蹈教師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4.培養具有舞蹈教學能力的小學舞蹈教師
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師范性特點決定了該專業課程的師范性。具體到舞蹈課程,其教學目標不僅是培養會跳舞的學生,而且要培養會進行舞蹈教學的能力,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1)口頭表達能力
口頭表達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學能力。對于未來從事小學舞蹈教學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其未來要面對的是思維水平和理解能力遠不夠成熟的小學生,因此,對口頭表達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通過強調學生表達的準確性、生動性和親切性來培養其良好的表達能力。無論是講解動作,還是傳遞知識,首先要求表達準確,切不可似是而非,造成歧義誤解;其次是生動,生動的表達能喚起小學生的興趣,減少舞蹈訓練中的枯燥無趣;最后是親切,教師的語言如果過于生硬,神情過于嚴肅,學生非常容易發生情緒的抵觸和心理的逆反。因此親切的語言,尤其是符合小學生語言習慣的親切表達,在生硬的舞蹈技能訓練中對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尤為重要。
(2)評價反饋能力
評價反饋能力是指教師對小學生舞蹈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狀況進行形成性評價,并將評價內容準確及時地反饋給學生的能力。高師小學教育專業舞蹈教學,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指導他們對動作技能做出正確的評估和判斷,使學生建立形成性評價的意識,掌握形成性評價的方法。同時,強調與學生建立良好的評價反饋渠道,以及評價反饋藝術在小學舞蹈教學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