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教育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尚未形成正確判斷和選擇能力的小學生較易受到多元文化的不恰當引導,部分小學生在建立家國意識的關鍵期形成錯誤的觀念。因此,小學教育階段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迫在眉睫。反觀當前小學中愛國主義教育在實施主體、呈現載體、實施方式和保障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學校和教師可以分別從教材課堂滲透、開展主題班會、教師榜樣示范、班校文化建設、組織課外活動等方面探索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小學教育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旨在加強國民的愛國主義教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綱要中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精神動力,是推動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1]這是黨和國家保證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頂層設計,而學校作為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公民教育的主陣地,需要依據頂層設計做好基層規劃。對內容宏觀、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來說,學校應該將其貫穿整個教育系統、教育環節和教育過程中。基于這個理念,筆者提出從整個小學教育的角度切入,從理論分析的層面試論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教育的路徑。
一、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教育的價值
一是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體現包括“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中愛國位于個人層面的首位。這就說明,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對個人首要的要求就是培養對國家的深厚感情,做到熱愛自己的國家。由此可知,愛國既是價值準則又是道德規范。因此,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教育的過程就是全體師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能夠使學生從對個人層面價值準則的理解和踐行逐步上升到對社會層面和國家層面的理解和領會,全方位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隨著大數據網絡時代的到來,部分小學生在還沒有意識到什么是國家、自己來自哪個國家的時候,就已經在面對和甄別不斷涌現的各種信息。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年紀,他們就需要辨別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是可取的哪些該摒棄。更有甚者,被外來信息影響嚴重的個體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不崇拜也不尊重自己國家的英雄人物,反以國外影視作品中的人物為自己的偶像,一味沉迷于影視作品中折射出的國外的思想文化,摒棄了最基本的家國情懷。這是當前小學生國家意識薄弱、家國情懷缺失的原因和表現。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將家國概念和愛國意識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轉變學生的錯誤觀念,重塑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其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這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所在。
二、愛國主義教育在小學教育中實施的現狀
愛國是每一位公民應有的基本品德,愛國主義是每一個公民對國家所持有的積極的態度和立場。小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確立普適與樸素的教育目標,對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起著奠基性的作用。[2]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德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小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小學階段實施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愛國主義教育實施主體窄化目前,小學階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體主要是班主任,而以班主任為唯一教育主體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班級授課制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當前教學組織形式仍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求每個班級都配備一名班主任負責班級的日常管理工作。專門的班主任工作準則規定,班主任既要負責對學生進行學習、生活、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指導,又要負責班級的組織、管理、建設和發展。這樣,班主任就成了整個班級的核心成員和主要負責人。二是學科教師與班主任存在錯誤認知。《關于普通中學和小學班主任津貼試行辦法(草案)》頒布之后,學校各科任教師就錯誤地認為他們與班主任是兩種地位不平等、責任不均衡的教育者,他們只需要鉆研自己教授的學科內容,關心學生是否掌握本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至于學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工作那是班主任的工作。由此可見,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師錯誤認知的共同作用下,對學生進行學科教學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教育成了班主任專屬的工作。而本應貫穿在整個教育活動環節中,由學校所有教師共同承擔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成了班主任一個人的責任和任務。由此可見,愛國主義教育實施主體被人為地窄化了。
(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呈現的載體單一從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可以看出其涉及面較廣,因而需要教師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載體呈現不同類型的內容。然而,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呈現載體較為單一,主要是借助各學科教科書的編寫來呈現和滲透,例如,滲透在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國家統一編寫的教材中,而在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和家校共育中卻少有呈現和滲透。由于呈現的載體過于單一,教師在應試教育的場域中為評價而教,以教授學科知識內容為主,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為輔,而學生則為評價而學,將主要的學習時間和精力用于學科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自身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建立。
(三)愛國主義教育實施方式單一愛國主義教育涉及的內容較多,不是僅通過一個人、一節課或一項活動就能實施和完成的。因而,它要求教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愛國主義教育。除此之外,它還強調教師的具身性教學和學生的體驗性學習,即提倡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社會大自然,將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結合起來,多角度、多途徑、多情境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然而,筆者調研發現,大多數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過于單一,大都只有教材滲透、課堂講授這一種方式。而且,教學中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單一的教學方式使教師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直接經驗的獲得,使學生無法從自身體驗和感受出發將愛國主義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規范和價值準則。
(四)缺乏相應的監督和評價機制監督和評價是保證一項措施有效落實的強有力的手段。從現實及已有的研究可知,德育現在面臨的困境之一就是為智育讓路,成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工作。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德育工作缺乏相應的監督和評價機制,在唯分數論、唯升學論的大環境下,學生只重視學業成績的提高,忽視了道德品質、人格修養的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涵蓋在德育的范疇之內,同樣面臨著缺乏有效監督和評價機制的窘境。除此之外,另一種現象的存在也值得引起我們重視,即監督和評價機制以“形式”存在,沒有發揮實際監督和評價的作用,甚至將教育內容紙質化、教育結果分數化。這折射在內容綜合、主體多元、評價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上,如果以紙筆測驗這一種方式進行評價,就會出現最終考核的分數均為合格而學生實際認知和行為表現與考核結果不相符的現象。如此,愛國主義教育就沒有深入學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培養,也沒有體現出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
三、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教育的路徑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面向全體人民,尤其是要以青少年為主體,以學校教育為主要陣地,采取多途徑,涵蓋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1]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在小學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將正確的愛國意識、愛國行為、愛國情感內化為學生的價值準則和道德規范,從學校輻射到社會,從少年跨越到成人,從當下延續到未來,將愛國主義、家國情懷永遠傳承下去。然而,基于現實教育現狀發現,在小學階段,愛國主義教育落實的空間還有很大,教師應從以下五個方面探索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教育的路徑。
(一)以課堂教學滲透為根本教材是知識最主要的載體,課堂教學是實施教育的主要途徑。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必須牢牢把握課程和教學這兩個根本,從源頭上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滲透和活動的實施。教育部規定2019年9月起全國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這三門學科使用統一部編本教材,做好教材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正確定位。這充分說明了國家在宏觀層面日益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和開展。除了上述三門學科,其他學科的教材和教學也應積極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例如,在編訂數學教材“認識元、角、分”這個單元時,編者可以增加一部分背景知識,介紹我國不同幣值背面所印刷的人物和景物分別是什么,有什么樣的時代背景。而在體育教學中,如教師在教授學生中國武術如傳統的太極時,可以給學生介紹中國武術蘊含的哲學思想。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學校可根據學校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加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元素等,以在教材滲透和教師講授的共同作用下,讓學生獲得內容豐富、途徑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以主題班會為保障主題班會是指在班主任的領導和組織下,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關于學生學習、發展和班級建設的班級活動,內容包括公民道德教育、人格修養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等學生發展方面。[3]愛國主義教育涵蓋在主題班會教育內容當中,是構成主題班會教育內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小學教育階段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定期開展主題班會,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空間保障。教師通過主題班會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進行滲透、融入,讓學生在主題班會上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主題班會為保障,不僅發揮了主題班會對愛國主義教育建設性和指導性的作用,還加深了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理解,使其更好地培養愛國主義情懷、踐行愛國主義行為。
(三)以教師示范為引領教師這一職業最突出的勞動特點就是示范性,這是由教育活動的本質特點決定的。由于教師的示范性,學生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氣質特點和人品道德等。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視教師為權威,將教師的行為舉止以相同或相似的形式復制再現出來。因而,在愛國主義教育這個主題中,教師可以發揮示范性這一特點,用自身的實際行為表現、思想認識、態度觀念等影響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例如,教師自己要做到熟知國家的相關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尊重國旗,會唱國歌,不做有損國家尊嚴和安危的事等。在教師榜樣示范引領下,學生才會從模仿教師的行為到逐漸內化為自身的認知,不斷促進自我道德規范的養成,進而增強家國情懷、提升國家認同感。
(四)以文化建設為載體教育具有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隱性功能一般指超出預期規定,具有較大的隱蔽性,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心理和行為的活動或事物。[4]學校教育中能發揮正向的隱性教育功能的途徑之一就是校園和班級文化建設。學生每天都能接觸和體驗到校園文化與班級文化,因此,在建設校園和班級文化時應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元素,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隱性載體,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的隱性教育。例如,學校可在建設物質文化環境時給學生劃分板塊區域,讓學生根據給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自己選取素材進行環境創設。對此,學校可以定期變換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讓學生作為評委對其他創意進行點評。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校園和班級文化建設中,還能使學生更加直觀、深刻地感受和理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五)以課外活動為補充目前,小學階段實施教育的場所主要是教室,實施教育的途徑和方式主要是課堂教學。除了每周一至兩節的體育課和每天十五分鐘左右的課間操,學生幾乎沒有別的活動和教育形式可以直接體驗和學習。而對于涵蓋內容較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來說,課堂教學這一種教育形式難以使之達到全面深度的教育。因此,學校需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和物質資源,再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開展或者組織一些課外活動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補充途徑,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檔案館,從了解本地的歷史延伸到了解國家發展的歷史。學校可以利用節假日開展主題活動,促進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人格修養。學校還可以邀請當地的“道德模范”“愛國先鋒”“感動人物”等進校園,為學生做主題報告,與學生交流互動,拉近學生與抽象的愛國主義教育之間的距離,也間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意識。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EB/OL].(2019-11-12)[2020-05-08].
[2]楊啟亮.普適與樸素:基礎教育教學創新的品質[J].課程•教材•教法,2012(1):33.
[3]倪彩鳳.主題班會的回顧與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8(28):17-18.
[4]全國十二所重點示范大學.教育學基礎(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34.
作者:張晶晶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