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教育落實核心素養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培養和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新一輪教育改革的主題,小學教育是正式教育的第一階段,因此促進核心素養在我國小學教育的落地生根成為頭等大事。學校教育目標的達成主要依靠課程,在此基礎上,從課程這一角度入手,通過課程統整,確立核心素養導向;利用“互聯網+”教育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創新核心素養落實載體;改革現有教學方法,實現深度教學和實踐探索相結合,拓展核心素養落實途徑;通過給出課堂雛形,并輔以相關案例,為一線教師的教學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教育課程統整互聯網+教育
一、通過課程統整,確立核心素養導向
課程統整是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概念、事物、現象等學習內容或者經驗組織結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課程[1]。它不僅是一種新的概念,也是一種基于課程融合、又高于課程融合的組織形式。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這個年齡段的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雖然獲得了永久性的概念,但是缺乏抽象性思維,概括能力比較低,因此可以利用課程統整,精簡課程結構,減輕小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其學習興趣。
1.課程統整的必要性
客觀上,當今世界知識總量正呈指數型增長,知識的無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這一矛盾讓我們不得不對知識進行統整;主觀上,當前以學科基礎和知識結構為分類的抽象宏大的課程體系不符合小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最后,從核心素養本質來說,核心素養并非單學科素養進行簡單相加積累,而是通過跨學科素養相融合來發展學生能力。
2.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統整范例
核心素養提出后,各國都試圖通過統整課程來促進這一目的的達成。其中,STEAM教育是美國基于其核心素養研究(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發起的一種由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等多學科融合的課程模式。新西蘭課程也試圖在各科之間架起橋梁,幫助學生將零碎的知識統整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目前這兩種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統整都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我國在2017年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首次提出STEAM教育和我國教育發展的聯系,近年來,也對課程統整教學進行了初步探索。例如,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第一實驗小學基于“單元整合,五課漸進”的五課漸進法,通過五個循序漸進的課型(預習過關課、字詞讀寫課、課文品讀課、拓展閱讀課、主題習作課)整合一個單元的教材內容來完成整個單元的教學。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后,學生成績非但沒有下降,綜合能力反而得到提升,素養也得以培養,得到了教育界和家長的一致認可。
3.立足我國核心素養對課程統整的建議
第一,相近相鄰原則。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可以通過統整形成一個大的知識系統。在進行課程統整的時候,一方面要抓住學科主要特點,另一方面也要顧及該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比如二年級學生在思想品德課上學習“尊老愛幼”時就可以和語文課上的“孔融讓梨”進行課程統整。首先這兩門學科都屬于人文科學性質的學科,統整起來比較容易;其次,“尊老愛幼”對低年齡段的小學生具有抽象性,通過和“孔融讓梨”統整后,可以借助“梨的大小”這一具體角度去理解“人文情懷”,進而實現培養學生“人文底蘊”的核心素養目標。第二,有限性原則。首先,統整課程數目的有限性。并不是將越多的課程統整成一個系統就越好,超過三科課程統整就會給學校教育秩序和任課教師帶來壓力,并且更多的課程擠壓混合在一起,反而不利于抓住其學習“核心”。核心都已經丟失,何談核心素養的培養?其次,統整課程上課次數的有限性。有限的合理的統整課程上課次數可以鞏固學生的系統知識,提高其信息編碼能力,便于內化知識;但是單一的無限制的統整課程使大量知識涌入學生頭腦,會使其對所學學科重點產生疑問,臃腫多余的知識最終會降低學生的上課熱情,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樂學善學”這一素養也會成為水中倒影。第三,切勿矯枉過正。核心素養強調學生的整體發展,而現存的分科教學造成知識散碎,不利于學生總體發展,但是存在于世界課程史上千百年的分科課程經過了時間的檢驗,依然是各國主要的課程組織形式。統整課程在某種程度上能彌補分科課程的不足,但是也并不是十全十美,我們在真正的教學中應該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切勿買櫝還珠,矯枉過正。
二、利用“互聯網+”教育,創新核心素養落實載體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教育風起云涌,為教育教學帶來諸多便捷。小學生好奇心重,對計算機新奇的人機交互極有興趣,因此可以通過“互聯網+”教育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作為小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載體。
1.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學生“自主發展”
“互聯網+”教育創新原有教育模式,使核心素養中的“自主發展”成為現實。互聯網的便捷性彌補了傳統課堂的不足,從小學生自身出發,通過“一對一教學”“在家上名課”,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彌補自身短板,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另外,學生在使用互聯網學習的過程也是不斷深化了解“信息意識”和學習“技術應用”這兩項素養的過程。
2.個性化設計,促進學生“學會學習”
核心素養不只是重視知識的儲量和內容,更強調知識習得過程,因此提出“學會學習”這一素養。根據斯金納操作條件學習理論,當一個學習任務完成后,及時的檢測和反饋不僅有利于對當前知識的鞏固,還有利于下一步的學習。然而現實教學中很難做到這一點,要么是課堂上來不及檢測,要么是“大一統”的反饋缺少針對性[2]。通過“互聯網+”教育收集的基于大數據情景化的個體數據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反饋,使學習的進程和安排掌握在學生自己手里,促進了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學習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學會學習”素養的提升。
3.基于核心素養對“互聯網+”教育的建議
第一,立足學生身心智力發展規律,在教學過程中貫徹核心素養的培養。和以往教學以單純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目的不同,“互聯網+”教育這種教學模式在貫徹核心素養的落實上更具優勢。比如在上課之前,通過講解多媒體教學工具,鼓勵學生從“技術應用”這一層面去體會“互聯網+”教育這種新的課堂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通過多方面立體的圖文內容使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到“人文積淀”和“人文情懷”,另一方面學生可以站在一個審視者的角度,對這堂課所用的多媒體課件內容進行點評,進而培養其“審美情趣”。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一邊借助互聯網展示中國在全球的地理位置,一邊講解我國悠久深遠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國家認同”感;繼而展示北京、上海、西安、廣州等城市的分布與位置,讓學生形成認知基礎和“人文情懷”,然后讓學生課下借助計算機繪制“家”“學校”及周邊的重要建筑物,這樣既鞏固了課上所學的知識,又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技術應用”能力;最后讓學生點評這節課所使用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其“審美情趣”的發展。第二,支撐系統的完整性。在“互聯網+”教育這種新的課程模式中落實核心素養,必須配有完整的支撐系統。基于小學教育現狀,筆者認為其支撐系統可以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來說明。硬件上,需要有配套的計算機等教學輔助設施來保證“互聯網+”教育的可行性,在硬件設施供給充足的情況下還應考慮將核心素養融入其中所需要的技術支持。軟件上,老師的能力影響授課效果。勝任這種教學模式的老師首先必須具有精深的互聯網知識,學會將互聯網知識和現實課程結合;其次還需要對核心素養有深刻獨到的理解,上課過程中將核心素養“潤物細無聲”地傳遞給學生。
三、改革教學方法,拓展核心素養落實途徑
基于核心素養對人全面發展的要求,開發和實施新的教學方法迫在眉睫。本文認為,基于課堂內部的“深度教學”可以使知識更加立體豐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文化基礎”類、“自主發展”類核心素養;在課下通過與實踐相結合,使抽象知識變得“可感知”“有溫度”,提高學生“社會參與”方面的素養。
1.課上深度教學,立體呈現“文化基礎”
與以往教學主要憑借螺旋式課程的累積來實現教學目標不同,深度教學不是一味追求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也不是將教學重點僅僅停留在符號表面,而是通過深入豐富教學層次設計,實現立體價值。通過“有限教導”“多元教導”“情感教學”“全景立場”讓小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更加自主愉快地學習,獲得積極的、有關核心素養的情感體驗,形成自我認知。
2.課下實踐互補,多面豐富“社會參與”
傳統的課堂不能滿足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題的現代教育,更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方式應該是課堂上聽課與課下動手實踐相結合。從學生角度來說,小學生動手探索能力比較強,領悟抽象理論知識有困難。在實踐中不但能鞏固和深化在課堂上學習的基礎理論,而且也能發現和探索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內涵,從而在實踐創新中領會核心素養;從核心素養角度來說,其第三個大方面“社會參與”中包括社會責任在內的六方面的能力,顯而易見,這六個方面主要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靠單純的課堂教學是實現不了的,因此必須通過實踐促進學生落實該素養。
3.深度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培養核心素養課堂雛形
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傳統的教學流程是:講解生字詞———講述找媽媽的過程——培養觀察能力———告訴學生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要學會保護它們,熱愛大自然。雖然整個過程符合邏輯,但是在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改下,怎么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滲透其中呢?基于深度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本文認為可以按照以下維度去設計該課,以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首先,在課上進行深度教學。(1)有限指導。應該把課堂交給學生,通讀課本,然后借助視頻讓學生自主發現蝌蚪是怎么變化的,由此培養學生“樂學善學”。(2)多元教導。雖然《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是呈現在語文課上,但是處在小學階段的孩子好奇心旺盛,會好奇小蝌蚪為什么會變成長相完全不一樣的青蛙,小蝌蚪腿的個數是怎樣變化的,變成青蛙需要哪些條件。這些問題都涉及多科知識,不要求在一節語文課上把數學和科學知識都講透徹,但是適當的知識補充一方面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增加學生在學習這類課文中的求知欲望,實現“樂學善學”;另一方面能擴充學生的理解范圍,使學生“勤于思考”。其次,既然在課上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學會了相關理論知識,那么在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組織學生觀察青蛙,了解青蛙為什么是益蟲,進而用事實讓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2)組織學生參與“養蝌蚪”活動。教師協同家長,課上課下相互交叉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素養。繼核心素養提出之后,人人都在談落實,特別是在小學階段產生了層出不窮的觀點和落實手段。然而,大部分要么是廣度大卻浮于表面;要么是華而不實,理論充足,落實卻很困難。本文僅從課程這一重要角度入手,采用理論加建議的方法,輔之以相關案例,在重要的環節給出課堂雛形,希望廣大一線教師在了解本文理論的同時能真正收獲實用知識,并將其滲透于教學過程,從而使核心素養能真正在小學教育中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蔡清田.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統整設計[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
[2]斯金納.科學與人類行為[M].譚力海,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作者:孟雪 王平 單位: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