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談文化新聞傳播新媒體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網絡時代,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大眾需求,特別是一些“嚴肅”的新聞種類,急需與新媒體傳播相結合,找到全新的生存方式。本文介紹了新媒體傳播特點和重要意義,提出新聞傳播過程多元化,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傳播思維,打破傳統的播報模式等實踐方法,以期為文化新聞帶來更多的受眾。
相比娛樂、體育等話題性較高的領域,文化新聞的傳播雖然顯得十分平淡,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眾通過文化新聞了解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衍生產品,實現對人生、社會、自然等更深層次的認知。積極運用新媒體傳播方式,加大文化新聞傳播力度,是當前文化新聞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1新媒體傳播的特點
新聞傳播的速度和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播載體。過去,通過報紙、收音機、電視機等方式獲知文化新聞是最常見的方式。就在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略感枯燥的時候,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根據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新媒體傳播應運而生,具有如下特點。第一,自由度較高。新媒體基于網絡傳播,門檻較低,任何個人或團體均可以作為消息的始發者,只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即可實現新聞傳播。在廣大網民的監督下,不實信息會在短時間內被網絡凈化,因此信息的準確性能夠得到保障。第二,互動性較強。傳統媒體傳播方式是單向性的,公眾無法自由選擇。而新媒體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能夠與粉絲實時互動,探討社會熱點話題,實現了雙向性。不僅如此,針對具體問題,公眾可以接收來自不同視角、不同認知層面的獨特見解,有利于全面考慮問題。第三,實時性極高。當前生活已經不能離開智能設備,因此,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了解社會上的一切突發事件,掌握第一手信息,從而做出應對措施。
2文化新聞傳播結合新媒體的重要意義
2.1通過新媒體,增加文化傳播范圍
在大眾的傳統認知中,文化新聞的傳播范圍十分有限,只出現在電視臺的文化頻道和收音機中。受限于傳播載體,文化新聞的受眾數量自然持續走低。但隨著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廣泛應用,文化新聞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得益于我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較高水平,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國人渴望追尋傳統文化的精髓,迫切希望讓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生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娛樂新聞、綜藝秀等話題性較高的節目經過了多年的發展,觀眾普遍審美疲勞,特別是一些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在閑暇時間通過新媒體觀看文化類新聞,仿佛將思緒短暫拉回到家鄉。新聞內容中涉及的地方民俗、特色美食、代表性建筑,能夠引發每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悸動,想起遠在家中的父母、妻兒,自己的拼搏擁有了更大的價值,從而充滿了動力。數據顯示,近年來各大門戶網站與中央電視總臺聯合制作的文化類新聞節目數量顯著增加,如《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寶檔案》等,無論是電視頻道的收視率還是網絡點擊排名都居高不下,極大豐富了國人的精神文化世界。
2.2提升文化新聞的使命感,吸引更多觀眾
新媒體的出現顛覆了新聞播報模式,以互聯網為核心,以雙向互動為主體的模式讓熒屏隔膜更加虛化,其中的彈幕文化、網絡世界的專項用語已經逐漸融入文化新聞,使其趣味性和使命性不斷提高。通過觀看文化新聞和其他相關的文化節目,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甚至不同國家的人們均能找到滿足自己精神需求的關注點,切實吸引了更多觀眾。如央視重磅推出的《經典詠流傳》節目,充分融合了歷史文化,在新時期,引導廣大觀眾回顧歷史、平說現在、展望未來,讓國人為之驕傲。在第三季第一期,請到了清華大學上海校友團的老前輩們,合唱王之渙的傳世名篇《登鸛雀樓》,當“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隨著充滿古典文化的旋律,在這些為新中國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前輩口中緩緩唱出時,傳統文化的震撼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節目末尾出現的驚喜——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當代國產自主研發的C9飛機設計顧問程不時老先生在遠端與節目現場互動,結合不久前中國自主研發大飛機成功試飛的文化新聞,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現代高新科技完美結合在了一起。在網絡平臺上,眾多網友紛紛表示為祖國自豪,并表達了對這些老前輩的祝福之心,希望他們健康長壽。彈幕背后的網民,年齡覆蓋范圍廣闊,小到00后甚至10后,大到年逾古稀,通過新媒體,共同欣賞文化新聞和節目,這是時代的進步[1]。
2.3利用新媒體促進文化新聞制作方式的改變
與傳統文化新聞制作方式不同,基于新媒體的節目制作要求簡潔、迅速,時效性更強。網絡短視頻的興起迅速引發了大量關注,這一切源于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過去,絕大多數人過著家庭、單位、學校三點一線的生活,每天有大量時間觀看長篇連續劇;而現代工作模式,人們愿意將更多的時間用于事業上的拼搏,在短暫的休息時間內,通過短視頻快速得到思想上的放松,然后充滿動力,繼續奮斗。基于此,文化新聞工作者應該充分考慮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通過新媒體做好調研工作,制作更加新穎的文化新聞。如在長篇地方傳統文化節目中,將總時長為幾個小時的節目適當剪裁成10分鐘一段的小視頻,并配以接地氣的小標題,放在視頻網站上,方便觀眾自主掌握播放進度,如美食節目中,完整版節目必不可少的銜階段內容在剪裁時可以省略,直接針對特色美食重點標注,站在“吃貨”觀眾的角度,充分節省搜索時間。每期新聞或節目推向市場后,認真收集反饋,及時調整,做出針對性改革,用更加良好的節目效果回饋觀眾。
3文化新聞通過新媒體傳播的實踐分析
3.1采用多元化方式傳播文化
新聞傳統的文化新聞傳播方式略顯沉悶和枯燥,流程較為固定,導致觀看人數少。通過新媒體采用多元化方式進行傳播,能夠調動觀眾的積極性。近年來十分火熱的文化節目《舌尖上的中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中國多地傳統美食與人文、地理等要素結合起來,緊緊圍繞中國人民“吃貨”的特性,讓人們在對著美食流口水的同時感悟其中蘊含的智慧。該節目首先通過電視頻道播出,引起了轟動,之后上傳到網絡,再次創下了收視紀錄。特別是網絡視頻的彈幕文化,形成了新媒體獨有的吐槽式交流風格,無需認識、無需溝通、無需了解,通過一句簡單的話,即可讓屏幕跟前的人們產生心靈交匯,隨之而來的“點贊”數量,更能彰顯我國社會的主流認知。作為文化新聞工作者,通過收集隱藏在網絡行為背后的真實數據,努力改善文化新聞作品的不足之處,為觀眾提供更高質量的作品,從而形成良性循環[2]。
3.2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新聞傳播思維
相較于彈幕文化,通過網絡平臺實時直播,與粉絲充分交流進行文化新聞傳播的方式更加符合當前的新聞傳播思維。在新時代,從多個角度對事物進行剖析,只要言之成理且不違背法律法規,有助于人們開拓視野。此種方式要求新聞以用戶為中心,圍繞用戶的需求對新聞產品不斷升級,從而達到新聞傳播的目的。比如:當下流行的“吃播”,一些高品位的主播并非通過反向評論吸引人氣,而是通過大量實際走訪,為粉絲推薦具備地方特色、涵蓋文化精髓的老店。雖然主要活動是吃飯,但前期的準備工作必不可少,對出行路線的選擇,成本的控制都需要進行詳細計算,將精確的數據提供給粉絲。在一定程度上,主播的工作其實是一種新型的美食推廣顧問,根據粉絲網絡投票的結果決定后續目標,形成資源互換。由此可見,文化新聞工作者可以對工作方式進行適當調整,與網民實時交流之后,確定文化傳播的內容,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3]。
3.3打破傳統的新聞播報模式
新媒體的本質在于“新”,基于當前智能設備廣泛使用的情況,文化新聞傳播應該追隨社會主流方式,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網絡直播等方式。這些方式的特點在于傳播迅速、即時轉發,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相當數量的受眾。比如: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很多人獲得特定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介紹籃球文化的狂言Doggy、蘇群、楊毅等知名媒體人,均開通了自主運營的微信平臺,根據觀眾的需求,定期針對比賽內容、運動規則、籃球發展歷史、名人事跡等進行詳細介紹。而在微博上參與討論,用短小精悍的“神評論”迅速獲得大量支持更是增加日常生活趣味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因此,文化新聞工作者應該打破傳統的新聞播報模式,用更加風趣、幽默的方式為文化新聞傳播注入全新活力。
4結語
新媒體基于公眾的生活習慣而出現,運用多元化因素全方位吸引受眾視線,在更加寬廣的范圍內達到新聞傳播的目的。當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時刻,人們渴望通過新聞了解更多知識,因此,文化新聞傳播與新媒體積極融合,能夠提高我國社會整體文化水平。
參考文獻:
[1]劉蔚.新媒體時代彈幕文化對新聞傳播的意義分析[J].新聞傳播,2019(7):55-56.
[2]李楠.新媒體新聞傳播的文化考量與商業價值[J].智能城市,2017,3(3):348.
[3]李紅艷.文化新聞傳播的新媒體實踐——以北京日報“藝綻”公號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2):162-163.
作者:薛濱 單位:西藏自治區黨委網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