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代學校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古代也有“教輔書”——豐富多彩的教材與學科
中國古代學校教育以文科為主,而文科的主要科目,在漢代以后,就是儒家學說。“四書五經”是古代學校最常用的教材。東漢靈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3),學者蔡邕等人將儒學經典《周易》《尚書》《魯詩》《儀禮》《公羊傳》《論語》《春秋》刻石建于太學,相當于對教材進行統一規范,被后人稱為《熹平石經》。有教材,自然就有“教學輔導用書”。歷代學者對儒家經典的注釋解讀,其實就是一種教輔。在明代“八股文”興起后,更有很多應運而生的“作文輔導資料”——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寫了一個人物“馬二先生”,就是以“選文”為業,即編選優秀的八股文作品出版,是今天“高考滿分作文”之類書籍的鼻祖。古代的學校教育內容廣泛,并不限于儒學一門。官辦的學校培養人才并不單一,而是各學科平衡發展。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文帝開設儒、玄、史、文四個學館;到了唐代,學科設置更加豐富,除了儒學、文學之外,還包括律學(法學)、算學(數學)、書學(書法學)、歷法學(天文學)、醫學、樂學、工藝學等,涵蓋文理工多方面。而武學,作為國家培養軍事人才的重要途徑,更是在歷朝歷代都不曾欠缺。一些實用性強的學科如律學、醫學,還不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往往還有實踐操作課程。如著名的針灸銅人,就是北宋醫學家王惟一為提高針灸教學效果而主持設計制造的,既是針灸教學的教具,又是考核針灸醫生的模型。
二、巾幗不讓須眉——古代的女教師
史書記載的最早一位女教師,大概要算秦漢之交儒家學者伏生的女兒。《漢書》記載:由于經歷秦朝焚書及戰亂,很多典籍都因此喪失。伏生將儒家經典《尚書》悄悄藏在自家墻壁中,躲過了戰火,使學術得以傳承。漢文帝于是派大臣晁錯拜師伏生學習,但當時伏生年事已高,說話含糊不清,只有女兒羲娥才能聽懂。于是伏生先把學問給羲娥講解,再由羲娥轉述給晁錯。由此來說,羲娥可以算是最早的女教師了。東漢時期的女文學家班昭,是古代第一位正式收徒授業的女教師。班昭家學淵源,父親班彪和兄長班固都是大學者、歷史學家,她也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皇帝賞識她的學問才華,讓后宮的皇后妃子都拜班昭為老師,學習女子品德、文化知識等。十六國時期,前秦君主苻堅邀請太常官韋逞的母親宋氏講授《周禮》。當時宋氏已經八十高齡,在家中開設講堂,用一層紅色的帷紗隔開,120名學生坐在紗簾后認真聽講。苻堅特地封宋氏“宣文君”的稱號,以褒獎她為文化教育事業作出的杰出貢獻,而宋氏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政府官學的女教師。
三、“義學”是古代的“希望小學”——放假與助學
《禮記》有言:“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學習講究張弛有度,古代的學校也有放假制度。漢武帝創立太學,規定太學生有休假制。隋唐時期,國子監的學生有“常假”“田假”“援衣假”三個假期,“常假”每隔十日放假一天,“田假”和“援衣假”則放假一個月左右。放假的目的,一來是讓家遠的學生回家探親,二來也是讓學生在繁忙的功課之余有所休息調劑。對于家境貧寒的窮苦學生,中國古代同樣有比較完善的救濟援助制度。今天有“希望小學”,古代也有“義學”。義學產生于北宋時期,始于名臣范仲淹。這一公益行為逐漸得到社會認可,越來越多的富人甚至官方也參與到興辦義學的事業中。清康熙五十一年(1713),康熙皇帝下旨:“令各省府州縣多立義學,聚集孤寒,延師教讀。”教育,永遠是隨時代的進步而不斷進步。近代以后,中國的學校教育已走上現代教育體系之路,與古代學校模式有了很大區別。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與塑造健康的身心,在這一點上,無論什么時代都是一致的。古人的智慧,自有可資借鑒之處。學校存在的價值與所能發揮的意義,還需要我們更多的思考與實踐去探尋。今時今日,也正有許多人,積極地做著這項工作。
作者:蕭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