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學生管理泛安全理念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解析”泛安全”的含義及理念,針對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論證“泛安全”理念應用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適用性,提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泛安全”的思路及模式,以期豐富學生管理理論,為學生管理理論與實踐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泛安全;學生管理;挑戰;模式
一、“泛安全”理念
“泛安全”這一提法最早見于外交領域,是基于國家安全威脅日趨復雜和不確定而提出的;隨著安全威脅表現出多樣化、不對稱、多領域、全方位和不確定等特點[1],由于網絡環境日益復雜和多元化、網絡不確定性的增強、衍生的安全威脅增多,單一的和局部的安全防護已經無法保證網絡安全,“泛安全”概念被用來分析和解決當前互聯網的安全問題。相對于傳統安全,“泛安全”所涵蓋的內容更加廣泛,它并不是定義一種新發現的安全威脅,而是基于環境日趨復雜多元,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綜合、全面且動態地考慮安全問題。結合高校學生管理的特性,可以將“泛安全”式學生管理定義為:考慮學生管理效果的多元影響因素體系,以管理對象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特質安全為中心,全面、系統、動態地對管理對象進行安全管理與監控,實現高校學生隱患致因可控的管理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泛安全”理念在大學生安全行為管理和校園安全建設中,表現出了較好的適應性,必然會給高校學生管理帶來較好借鑒。
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
目前,全國各高校都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來維護校園安全穩定。但需要指出的是,對于某所特定高校來說,這種傳統安全觀上所提及的危害,如學生意外事故、打架斗毆事件等并不是持續發生的,而學生所處環境中眾多因素都可能成為影響其成長成才的關鍵因素,學生安全事故的表現形式也趨多樣。與此同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也不容樂觀,這些非傳統安全問題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普通學生安全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導致了學生突發事件發生的致因更加分散和多元,體現了當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多致因和多關聯性。
1.管理對象趨于個性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今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步入高校后往往給人以張揚、隨性的感覺,而且不同個體因成長環境、學習能力的不同,對接受能力和生活理念也不同。孔子最早倡導“因材施教”,到了近代蔡元培也以松樹和牡丹做比,形象地指出要針對學生自身情況,適應調整教育方式,但目前“填鴨式”灌輸教育還比較常見,這種“批量生產”方式已經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拉埃丁和斯泰來的研究顯示,學生是能夠主動認識到自身學習風格和差異的,當二者出現不匹配時,學習效果反而比匹配時更好。這種學習的自適性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提供了直接證據,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減少甚至抹殺學生間的差異。這種個性化趨勢需要引起足夠的正視,這是還原高校學生主體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為社會培養多元人才的必由之路。
2.管理環境日趨復雜
高校的管理環境可以理解為所有影響學校管理的內外條件和因素,包括內部一切資源與設施以及外部自然經濟、文化社會等條件。高校管理環境的和諧程度直接關系到學校的工作效率[2],而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學校的安全管理活動也隨之變得多元而復雜起來。首先,這種復雜性來自于我國社會、經濟等宏觀環境的變化,大學生因為缺少宏觀安全管理的社會實踐經驗,成為許多不法分子的目標。大學作為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不斷與外界環境相互影響,要不斷做出適應性調整。其次,變動的環境引發校園文化及其內部師生價值觀產生變化,學校為了自身發展并適應社會人才需求,要不斷調整發展戰略,而學生為了在校內或工作中取得競爭優勢,也會進行相應改變。只有對復雜的校園環境實現能動管理,滿足師生自我實現的要求,才能實現在復雜動態環境中對高校各條件資源進行有效協調,完成高校學生管理的變革與進步。
3.管理機制缺乏創新性
時代不斷進步,要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創新型大學必須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特點,改善高校學生管理機制相對落后的局面。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的情況是,由于相當一部分高校是由專科或職業院校升級、發展而來,在管理體制和水平上距離先進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反映在人才觀念上就是忽視了人力資源管理作為高校管理核心內容的重要意義,缺乏強有力的人才競爭機制和市場運行機制[3];反映在激勵體制方面,學生的有效激勵措施為數不多,且沿用已久,缺乏根據社會發展做出的必要調整,監督缺失使得管理機制未對學生形成有效且持續的約束力。管理機制的創新是扭轉目前高校缺乏創新性的重要保證,具有先導性與基礎性的特點。沒有管理機制的創新,單純談高校教學或科研方面的創新只是無源之水,并缺乏可續性。
三、“泛安全”理念下的學生管理新模式
根據以上“泛安全”的定義,所謂以“泛安全”理念指導學生管理,并不是認定一種全新的高校學生管理威脅,也不是發現或提出一套安全隱患識別方法,而是要求學校管理者破除之前學生“安全”概念的藩籬,從更廣泛、更復雜的角度認識到管理邊界內外日趨多元和復雜的安全環境,這種新的模式一般包含以下內容:
1.建立學生管理“泛化”網絡
在“泛安全”領導小組組織下,深入挖掘分析“泛安全”多種影響因素,將普通意義上的安全概念“外推”,可將傳統安全的影響因素歸為“未泛化因子”,而將目前引發高校面臨的不良行為或事件的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刺激”稱為“已經泛化因子”。在初始階段,應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的狀況進行分析和把握,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完全泛化”。有必要采取廣泛的學生意見征集,對學生群體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狀態進行評估,逐步建立有效協同機制,形成網狀多元化管理。管理機制缺乏創新一直是影響高校學生管理能力的制約因素之一,而目前高校各部門管理僵化,雖各司其職卻在關鍵政策制定上步調缺乏一致性與協調性。因而要在專家座談基礎上,保證已經泛化因子的評定標準必須一致,使其認定滿足有效性。對相同對象進行處理時盡力避免各部門協調管理的“各抒己見,各執一詞”,即保證協調性[4]。對已經泛化因子建立數據庫,以密切關注其動態信息。最終建立一套橫向寬領域多部門合作、縱向深層次擴展現有管理機制的綜合“泛化”網絡。
2.學生行為信息“大數據”化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人們對于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利用愈發變得快捷有效,高校也有能力獲取學生行為信息的“大數據”,相對于傳統數據處理重點關注學生群體信息的特點,大數據更能挖掘單個學生個體的表現。如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利用大數據發現技術分析高校學生互聯網行為數據,發現用戶的異常行為,從而確定課程以及教材改進目標。除此之外,還可以分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心理精神狀態以及學習狀態等。大數據分析得到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統計結果,而是通過數據挖掘獲得其中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獲得學生生活學習狀況、就業取向等眾多行為信息,這些信息往往不能通過傳統數據分析獲得。雖然各個大學之間規模、機構不同,具體管理情況更是差別巨大,但是高校學生管理的共性很多,可以適時地建立科學管理共享機制,確保校際的“信息共享,區別管理”,更好的服務于大學生安全管理。
3.學生管理的動態化
實現學生管理動態化是建設智慧型校園、促進未來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學生管理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諸多不確定因素,要提高高校管理中的適應性、改進管理機制,避免出現過于僵化的現象,有必要利用現代化工具,實時監控學生動態,建立覆蓋全校的信息管理系統,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實現網絡化管理,這也有利于校方與家長方面及時保持溝通聯系[5]。但動態化管理轉換不善可能會引起現有機制的錯亂,因而必須要在充分調研與掌握管理規律的基礎上,與現有的管理機制完美結合起來,完成動態化管理有效銜接。其次,通過對內外部環境數據的分析和預測,并借助開放型設計的計算機網絡來進行學生動態管理,該系統要能隨管理體制或標準的變化而變化但又不失規范化,并且注重引導學生發現自身不足,實現全面健康發展。如今高校的安全形勢應對可歸結為“內緊外松”的,這應該是利于廣泛尋找顯性問題和隱性問題的,進而對監控問題設立警戒值,建立危機預警機制。
參考文獻:
[1]王銀芹.中國面臨的”泛安全”威脅與超限外交選擇[EB/OL].hi.baidu.com/yzsfvazcizbuvxq/item/36beef642838a70ba1cf0f87.2010-02-08.
[2]唐碧華,姚遠,朱淵.加強大學生安全管理的意義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4(03):45-47.
[3]李晨,楊薇薇,丁義浩.人才培養機制與大型現代化[J].中國高校科技,2014.04(04):64-67.
[4]喬國通,張宏,衡連偉.行為安全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86-88.
[5]付陽.學校安全風險及其應對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徐雙 單位:安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