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具備的思維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教育”視域下,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聯網開展工作是擺在每位學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難題。文章從“互聯網+教育”六大特征出發,研究學生管理工作者在新形勢下應具備的“跨界思維”、“創新思維”、“社會化思維”、“平臺思維”、“大數據思維”和“用戶思維”六種思維模式,旨在為學生管理者更好的開展工作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學生管理工作;思維模式
一、“互聯網+教育”的特征
據文獻報道,[2]“互聯網+”具有“跨界”、“創新”、“重塑”、“開放”、“互聯”、“以人為本”六大特征,因此,“互聯網+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態,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一)跨界融合。“互聯網+”下的教育將改變傳統的模式,它強調了信息技術與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等的跨界融合。在教育領域,互聯網可以說無所不能“+”,而每一種“+”,都是原有教育層次的一次飛躍。(二)創新驅動。“互聯網+教育”利用互聯網思維對教育的整體及部分創新,使教育發生了質的變革。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重要結合點的高校,應抓住“互聯網+”這一難得的機遇,與時俱進,堅持創新驅動,不斷探索新方法、嘗試新手段,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實現經濟轉型作出應有的貢獻。(三)重塑結構。在“互聯網+”的社會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使得傳統教育觀念與模式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互聯網+教育”打破了原有的各種關系結構,使教師、學生、教學組織、教學媒介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重塑結構成為了教育創新的源泉,只有科學的教育結構,才可以讓教育走得更持久。(四)開放生態。教育的生態性表現為多元化、多樣化、質變等。“互聯網+教育”使得教育的上述特性更為突出、更具有操作性。通過信息技術與人的融合,實施適應個性化發展的教育,促進了教育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體現了互聯網的開放生態特征。(五)連接一切。互聯網的目標就是連接一切,智能手機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把整個世界推向了全民互聯網時代,我們終于可以借助個人智能設備來實現教學組織、教學媒介的多樣化,互聯網把學校、教師、學生連接在了一起。并且,“互聯網+教育”使得教育走出了學校,跨越了地區、國家,將全球連成了一片,從而真正實現了全連接時代。(六)以學生為本。在“互聯網+”的社會大背景下,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和作用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性得到了充分表現,“互聯網+教育”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個性化、細微化,而教師則更側重為學生的指導者以及學生人生的啟迪者。
二、“互聯網+教育”視域下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具備的思維模式
“互聯網+教育”視域下,結合其所具備的六大特征,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具備“跨界思維”、“創新思維”、“社會化思維”、“平臺思維”、“大數據思維”和“用戶思維”六種思維模式,以提升其自身綜合素質,適應時代化需求。(一)跨界思維模式。跨界思維的本質是一種融合思維,互聯網的發展在方便信息傳播的同時,也給學生管理工作的落實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學生管理工作者不僅要熟悉學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還需加強自身的理論認識,主動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心理學、教育學、法律、職業指導等領域的內容,培養跨界思維,增強對學生工作的把控能力,用知識的魅力贏得學生的認同和尊重。在實際工作中,學生管理工作者要常與班主任、代課教師和學生干部交流,并將工作擴展到學生學習、實習、生活、就業等各個領域,用跨界思維的方式,以綜合的手段進行學生管理工作。(二)創新思維模式。互聯網的創新思維強調關注產品的創新。面對當代大學生思想與行為的自主性、選擇性、多樣性和差異性,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具備追求極致的創新思維模式,找準大學生成長的“強需求”,在教育情景的營造、教育內容的構思和教育載體的選擇方面,不斷突破慣性思維,大膽創新。在實際的工作中,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及時更新知識結構,將教育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以形象化、具體化、生活化的方式創新教育模式,將學生管理工作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全過程中。(三)社會化思維模式。互聯網的社會化思維模式的核心是網,人與人關聯交互,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形成的一種“印記式”的互聯網形態。這樣的社會變革要求學生管理工作者具備社會化的思維模式。學生管理工作單靠一方的力量無法完成,需要學校的多方參與配合。就校內而言,學生管理工作者要處理好與教務處、后勤集團、保衛處等各部門的關系,通過加強與他們之間的聯系,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教育;就校外而言,輔導員更要與家長、校友做好溝通,與社會機構、用人單位廣泛合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搭建平臺,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四)平臺思維。現如今,平臺思維膾炙人口,通過平臺的建立及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合作互贏。智能互聯網時代給高校管理工作帶來了機遇,高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離不開信息的獲取、選擇和傳播,而互聯網在這方面則表現出其獨有的優勢。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其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便捷性能增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高校管理工作者可以通過網絡工具和收集信息,學生通過自行下載瀏覽并完成相應的任務,使得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只需通過一個網絡平臺即可完成,正如校園網的出現已經逐漸取代校園內的信息公告牌。此外,各種網絡工具的更新和出現,豐富了高校管理工作者的方法和手段。目前青年大學生都習慣于使用電子郵箱、微博及各種聊天工具,高校通過利用這些網絡工具,可實現與學生隨時隨地的交流和溝通。這些新媒體與學生管理模式的結合,為學生管理工作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帶來全新的變革和拓展,提高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其向信息化、智能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因此,在高校的學生工作中,學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運用微博、微信、QQ等網絡平臺,通過與學生的線上交流與資源共享,介入學生的網絡領域,了解學生在網絡社群中娛樂、學習方式,把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動態。(五)大數據思維。大數據的出現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的組織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在網上學生們通過海量的數據,記錄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因此,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具備大數據思維,緊跟時代步伐,迅速改變觀念。在實際工作中,學生管理工作者必須全面了解當下大學生的群體性特征及所帶專業學生的特點,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大數據了解學生的訴求和意見、分析相關數據,有針對性地調整教育的思路,實現個性化輔導。(六)用戶思維。互聯網用戶思維對學生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啟示在于要求其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深入了解學生、努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3]在“互聯網+”的社會大背景下,學生管理工作者不應是高高在上的指揮長,而是學生學習生活的指導者、合作者,因此,師生應建立平等的對話機制,把成長的舞臺留給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學生管理工作者應改變以往單向刻板的教育方式為雙向互動的教育方式,不能被動地等著學生有問題來找自己,而應更積極主動地去聯系關愛學生;加強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對四難(學習、經濟、心理、思想)學生給予重點關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的社會大背景下,結合“互聯網+教育”的“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開放生態”、“連接一切”、“以學生為本”六大特征,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具備“跨界思維”、“創新思維”、“社會化思維”、“平臺思維”、“大數據思維”和“用戶思維”六種思維模式,以適應時代特征,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好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李韋璇,王金枝,吳蒙.高校職院“互聯網+學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J].農業經濟與科技,2016(27):225-226.
[2]張懿.基于“互聯網+”時代的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方法探析[J].黨史文苑,2017(4):76-77.
[3]李健楠,王金鳳.全媒體時代輔導員應具備的思維模式[J].經營管理者,2016(35):306.
作者:余帆 單位:武昌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