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微媒體平臺對藝術類學生管理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普及藝術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大學生藝術修養
藝術類大學生教育的特點,首先要培養大學生藝術方面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通過培養大學生對基本藝術技巧的掌握并能進行熟練操作與演示應用,同時培養出大學生的基本藝術修養。
(二)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在掌握基本藝術知識的基礎上,藝術類大學生教育必須考慮到在教育內容上不斷拓展以適應培養合格藝術人才的需要。通過大量的鑒賞與臨摹,去學習藝術作品背后深藏的渲染與感悟,以此來健全審美心理結構。同時教會學生在藝術實踐中能夠用學到的理論和積累的審美修養指導自己的行為和創作,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三)陶冶大學生的情感,培養大學生完善的人格
藝術類大學生教育的深層次體現在培養學生將藝術作品的功能性和審美性高度統一,在遵循社會品德秩序的大局下陶冶情感,弘揚生活的真善美,促進大學生人格的自我完善。最終將自我情感、完善人格,通過創作出的優秀作品使得他人能夠產生更好的體悟和感受藝術品的精神內核。
二、藝術類微媒體平臺的自身特點
(一)傳播途徑多樣性、平臺內容豐富性
隨著互聯網產業的興起,微媒體平臺本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藝術的傳播,如微博、微信、博客、專業App等,傳播的媒介可以是利用固定網絡、移動手機、掌上電腦等。而傳播的內容基本涵蓋了藝術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美術設計、動漫設計、影視設計、音樂鑒賞、播音主持等等。針對不同的藝術教育范疇,其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比如圖片、設計圖紙、音頻、影像資料等。傳播途徑的多樣性可以使得受眾很方便地獲取大量的藝術素材,豐富的平臺內容也使得受眾從多角度、多領域來接受藝術教育。
(二)數據更新實時性、作品傳播快速性
微媒體興于互聯網絡,藝術信息通過互聯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成指數級增量擴散的方式傳播,這使得藝術作品或藝術活動得以迅速傳播,其數據更具實時性。比如巴黎的時裝秀,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實時在手機上進行觀看;比如德國的汽車展,各種新車的工業設計藝術,都可以第一時間推送到大學生的手機或者電腦上。
(三)藝術鑒賞交互性、藝術教育實踐性
微媒體平臺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交互性。藝術作品的設計者與受眾之間互動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受眾去感悟設計者的藝術靈感與創作思想,另一方面有助于設計者及時得到受眾的反饋,指導設計者在下一次設計中調整作品的親密度。同時,微媒體平臺還可以通過受眾者之間的互相交流來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與藝術修養。微媒體平臺可以實現藝術教育的實踐性。通過對自身藝術作品的分享來采集同行、專家、藝術愛好者所提出的贊賞、點評,并通過參與企業或協會組織的賽會與評審,提升藝術教育的實踐性。
三、微媒體平臺與藝術教育的結合統一
由于藝術類大學生的教育具有鮮明的專業特點與特有素養,面對新形勢下的行業發展趨勢,教育工作者必須將微媒體平臺的手段應用于藝術教育中,并達到有機統一。
(一)增加教學手段
在大學生藝術教育過程中,大部分的理論知識與藝術素養均來自課堂教學。微媒體平臺的出現,一方面可以迎合年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課外知識獲取的手段。藝術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視頻直播、圖片推送、文章訂閱等方式,給大學生提供課堂之外的知識,并通過互動參與的方式,對知識進行灌輸與鞏固。
(二)豐富知識內容
微媒體平臺與藝術教育的結合,可以豐富藝術教育的知識內容。從古至今,歷史作品、最新資訊、經典與潮流均可以通過微媒體平臺進行學習。從中國當代藝術到歐洲文藝復興,從瑪雅文化到日本全新電器設計,全部可以通過微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大學生可以通過微媒體平臺進行總結與探索,汲取與創新,從而提升藝術鑒賞與創作想象力。
(三)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微媒體平臺與藝術教育的有機結合,可以提升大學生理論水平與實踐教育的統一。通過上傳發表自身的創作作品,利用反饋與點評來提升作品的創造力。同時,邀請知名企業與高校構建校企聯盟微媒體平臺,舉辦微媒體平臺作品比賽,增加學生實踐教育的途徑。通過與專家的交流,大學生可提升藝術作品的創造力、感悟力和感染力。開展微媒體平臺下的實踐教學形式與手段,有利于調動和挖掘教與學的潛能,強化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增加教學手段,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四)自我印證與自我完善
微媒體平臺是大學生在藝術教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機遇,其通過藝術與手段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大學生推進藝術作品的自我印證與自我完善。
四、結束語
微媒體平臺是一座藝術與教育之間的有效橋梁,通過大量的藝術知識熏陶與有效的交流互動,推動大學生藝術教育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開復.人工智能將淘汰50%工作,讓孩子多學藝術.搜狐網,2017,4.
[2]萬忠杰,張穎.微電影的本質與藝術創作[J].戲劇之家,2015(1):78.
[3]王豐.新中國六十年藝術教育的實踐進展與理論創新[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
[4]高桐.基于新媒體背景的“微媒體”交互設計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7):26-28.
作者:王璐 單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與藝術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