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戲曲傳承與創新問題的理論反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目前雖然國家給予戲曲傳承發展高度重視,但是在傳承與創新過程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盲目推崇古人,不能認清社會現狀,在進行創新時單純進行模仿與復制,導致創新方式單一。我國之前是農業大國,戲曲生于農村,并在此扎根,在廣大農民群體中獲得了發展,而隨著時代前進,工業化加劇,小農意識已經與社會不符。在進行創新時,受保守思想影響,對其態度消極,害怕引進新鮮元素進行改革,導致了創新受阻。在戲曲的發展過程中,受江湖賣藝思想影響,各戲班演員對自身的關注度太高,不能放眼整個戲班、地區、劇種,只顧眼前利益,敝帚自珍導致戲曲失去發展空間。在傳承中遵守老傳統,不能看見外部觀眾需求以及社會的發展規律,將自己困在自己的小圈子內。
二、如何正確面對戲曲的傳承與創新
(一)正確對待傳承與創新
在面對戲曲的傳承與創新時,需要從辯證的角度出發,給予其公正客觀的評價,并理性采取措施進行傳承與創新。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時期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因而在進行傳承時,需要根據社會需求進行適當的選擇與繼承,保留優秀的內容,剔除其糟粕。進行創新時,需要與社會時代相融合,跟進時代潮流,才能夠被人們接受。戲曲是一種精神文化,是為人民進行服務的,如果其創新不能夠滿足需求,就沒能夠達到其存在的目的,只能在歷史的選擇中被拋棄。因此在進行傳承與創新時,需要客觀對待,進行適當篩選,不能一味的全套繼承[1]。
(二)尊重觀眾需求,包容對待其他藝術
戲曲的存在,是為人們提供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觀眾的需求待戲曲的發展有著決定影響,需要認真對待。不同的人們對其需求各異,在封建時代,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需要歌功頌德的藝術來粉飾自己,清王朝對戲曲的愛好,吸引了四大徽班的進京。在表演過程中,京劇鼻祖程長庚積極吸取其他劇種的優點,開創并發展了京劇,一時風靡京城,并延續百年,傳唱至今甚至走出了國門。這是觀眾的需求帶來的藝術發展。在時期,國家政治動蕩,人們牢記革命至上,因此有了樣板戲并流行于世。觀眾的需求給予戲曲發展的空間,而開放自身積極汲取其他的長處能夠促進自身走的更加長遠。
(三)從歷史中找尋藝術發展規律,合理創新
在戲曲漫長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出,每個劇種發展的成功都是從無數的失敗中總結出來的。特別是地方劇種,在滿足當地觀眾需求的前提下,不斷對周圍環境中的方言、民歌等進行吸收消化,以此提升與當地觀眾的契合度,從而使其展現出更加頑強的活力。京劇的形成是徽戲、秦腔、漢調合流,并借鑒昆曲、京腔,從而形成的新式戲曲,一經推出迅速在全國獲得良好的反響。自乾隆年間徽班入京,至道光、咸豐年間形成,最后與清末民國初年成熟,京劇歷經百余年獲得了成功。在這其中,經過自然的融合與吸收,并由戲曲藝人積極進行創新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進,最終形成了今天看到的京劇。以此為鑒,戲曲在進行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需要遵循歷史發展規律,不能盲目進行創新,需要把握方向,逐漸進行,不能期望一蹴而就[2]。
(四)保持包容的態度,積極面對戲曲評論的發展
在戲曲的發展過程中,戲曲的評論對其影響深遠,公正客觀的評論在促進其發展的道路上功績卓著。戲曲在進行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從業人員的思想開放,對待外界的評論要能夠虛心接受批評,深刻反省自我,認識自己的不足,并及時進行改正。在面對新形勢時,不能抱守傳統思想不放手,應當解放思想,接受新事物并主動改變自己融入到新環境中。在藝術的傳承中,總是新人代替舊人,一代代的人員不斷進行藝術繼承、創新發展,才能夠使其長久流傳。在這過程中,老藝術家要適當給予新人提攜,并分享自己的表演經驗,為后輩鋪路;新人在進行藝術學習時,尊重老前輩,并將自己的想法、觀點提出,請其指正。評論人員要保持客觀性,對待問題減少自己的感情影響,以保證評論的公正。在與觀眾進行交流的規程中,虛心接受觀眾的意見,并與其進行深入探討,深刻了解觀眾的內心需求,從而有針對性的為戲曲發表評論,促進其健康發展。
三、結束語
總結上文,可得知我國的戲曲文化博大精深,歷史底蘊濃厚,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了重要位置。然而在鴉片戰爭之后,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當今經濟建設思想的主導,導致了戲曲的傳承出現危機。為了能夠使戲曲更加良好的傳承下去,需要我們對其懷有正確的態度、正視并滿足觀眾需求、對其他藝術包容并蓄、尊重藝術規律積極創新。如此才能使我國的戲曲在當今社會煥發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徐婧.地方戲曲的傳承創新與現代民族聲樂的特色本源關系[J].四川戲劇,2016(7):123-125.
[2]鄭榮健.構建戲曲傳承的動態邏輯——兼談“繼承與創新”之辯[J].民族藝術研究,2015,28(5):59-64.
作者:耿海峰 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演藝有限公司唐山市實驗唐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