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聲樂教學引入戲曲潤腔唱法的必要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戲曲潤腔演唱方法是我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傳承、積淀下來的精湛技法,也是對治當前“千人一腔”唱法的有效策略。因而,在高師聲樂教學開展中引入戲曲潤腔唱法,則有望彰顯高校聲樂教學特色,進而促進戲曲在中小學校的普及和傳承。有鑒于此,本文將根據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來具體分析將戲曲潤腔唱法引入高師聲樂教學的必要性,并從建設“聲—戲結合的雙師化教學隊伍”“督導學生修習戲曲演唱”“引入微課強化戲曲潤腔和聲樂演唱的聯系”這幾個方面,提出高師聲樂教學引入戲曲潤腔唱法的可行方案。
【關鍵詞】高師;聲樂教學;戲曲潤腔唱法;必要性;對策
一、在高師聲樂教學中引入戲曲潤腔唱法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彰顯民族聲樂演唱的情韻。現今,高校聲樂教學產生了“千人一腔”的同質化情緒,這是因為在教學實踐中未能夠重視到“咬字行腔”的“字腔”內部造成聲音高低起伏、節奏快慢交替、音色明暗變幻、力度張弛收放的有效技法,自然也就難以傳達出民族聲樂演唱多元化的聲情韻味了。而戲曲的潤腔方法,則恰好能夠有效地潤飾“字腔”,從而強化彰顯演唱過程中的音樂表情。比如,像戲曲中常用的音高式潤腔唱法,能夠在字的行腔過程中造成音高突然升高或降低,從而表現人物激烈的情感變化;而“撤催”式潤腔法,則能造成行腔過程中演唱速度的突快或突慢,在快慢的交替對比中傳達出人物特有的神情、勁頭兒;至于真假聲交替的音色性潤腔唱法,則能造成演唱字腔時鮮明的音色明、暗交替變化,從側面傳遞出能夠引發觀眾無盡遐想的風情、韻味兒;而諸如“剛音”等力度性的阻音潤腔法,則能強化彰顯字腔演唱基于力度變化的頓挫感,彰顯出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氣質和神韻。由此可見,傳統戲曲多樣化的潤腔方法正可以有效地豐富民族聲樂演唱“咬字行腔”過程中字腔內部的演唱技法,從而對治民族新唱法千人一腔的問題。
(二)有助于在中小學生當中培養戲曲傳承人才。高師院校是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搖籃。學生在畢業后走上執教崗位,將作為音樂的啟蒙者,對中小學生畢生的音樂觀念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高師學生一旦學習了戲曲潤腔唱法,在走上執教工作崗位之后,就能在日常教學中自然地展示帶有戲曲風格的民族聲樂演唱那種獨特的韻味和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中小學生認識戲曲藝術,關注傳統戲曲甚至是愛上戲曲、演唱并傳承戲曲。所以,將戲曲潤腔唱法引入到高師聲樂教學中,將有望間接地向中小學生展示、宣介戲曲的藝術魅力,從而在其中培養并儲備潛在的傳承人才,從而對當前的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發揮正向的助力作用。
(三)有利于彰顯高師院校聲樂教學特色。經過幾十年的演唱實踐和教學探索,目前融合了美聲唱法呼吸和共鳴方式以及傳統民族唱法發聲和共鳴方法的學院派民族新唱法,已基本成熟定型,并在民族歌曲的表演實踐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然而,由于民族新唱法在呼吸、發聲、共鳴等主要演唱技法的層面都具有高度的趨同性,導致采用這一唱法的演員表現出了音響效果“同質化”的傾向,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感受疲勞。這也為民族新唱法招致了“千人一腔”“罐裝歌手”的不同爭議。對于高師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師院校來說,如何彰顯自身特色進而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一直是有待解決的一個難題。而引入戲曲潤腔唱法的教學之后,就有望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文化底蘊的復合型聲樂演唱人才和教學人才,使其上得講堂又登得舞臺,從而彰顯院系本身的辦學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進而有效地增強此類院校的綜合競爭實力。
二、在高師聲樂教學中引入戲曲潤腔方法的對策與建議
由此可見,將戲曲潤腔唱法引入高師聲樂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建設性舉措。有鑒于此,下文就從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心得出發,來提出將戲曲潤腔唱法引入高師聲樂教學的若干對策與建議:
(一)要求聲樂專業學生學習戲曲演唱方法。在學生入學之后,即應開設一門戲曲聲樂欣賞課,由任課教師和學生在授課過程中進行雙向交流。本著因材施教的理念為指導,根據學生的具體條件,來選定適宜其演唱的一個行當角色。然后,在后續的聲樂教學中,專攻此行當角色的潤腔演唱技法來輔助聲樂學習和訓練。力爭經過三年時間的學習,能夠憑借自身的演唱彰顯出帶有一定戲曲風格的民族化聲情韻味兒,并在字腔演唱過程中表現出鮮明而又細膩的多樣化音樂表情,初步達到演唱的字正腔圓、聲情并茂.這樣,就有望彰顯高師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師院校)的教學特色,從而培養出一專多能、富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聲樂人才。
(二)建立“聲戲結合”的雙師化教學隊伍。要引導學生通過演唱戲曲來學習潤腔手法,就必須培養一支既包括聲樂教師,又包含戲曲演員的“雙師化”師資隊伍。一方面,可以聘請專業的劇團演員充任高師聲樂專業的客座教授,對學生學習戲曲潤腔方法予以專業的點撥指導;另一方面,高師院校的教師也應主動赴專業劇團展開掛職鍛煉等多種形式的學習、觀摩活動,努力提升自身的戲曲演唱技能,以便為指導學生的戲曲潤腔學習和訓練奠定更為扎實的專業功底基礎。此外,還可以廣開渠道,邀請地方群藝部門的業務骨干,引入地方戲曲的傳承人來校內開展講學活動,從而拓展學生研習戲曲藝術的渠道,進一步彰顯聲樂專業師資隊伍的多源性和多樣化特征。
(三)引入微課強化戲曲潤腔和聲樂演唱的聯系。戲曲演唱和民族聲樂演唱,這兩者既有相似之處,又存在本質的區別,因此雖是姊妹藝術,卻分屬于不同的領域。所以,要在聲樂教學中有效地整合戲曲演唱的潤腔技法,則并非易事。有鑒于此,高師聲樂專業教師可采用錄制微課的辦法,來打通這兩類藝術之間的聯系。微課是一種短小精悍的教學短視頻,能夠從多個角度具體、細致地展示戲曲演唱及聲樂演唱技巧的各項要領。所以,教師可以把戲曲的潤腔演唱錄制成微課視頻來展示其技巧和要領,而后應用到民族聲樂演唱的教學和訓練當中。這樣,教師就可以依托展示戲曲潤腔演唱方法的微課視頻,通過自身的示范、講解,來生動、翔實地向學生展示把戲曲潤腔唱法融入民族聲樂演唱的技巧和要領,打通兩者之間的隔閡,明確二者之間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將戲曲潤腔要領順利地內化成為自身的聲樂演唱技巧,同時也能有效地提高聲樂課堂教學與訓練的質量和效率。
三、結語
綜上可見,戲曲潤腔唱法是解決當前學院派民族新唱法“千人一腔”問題的一劑良藥。將戲曲潤腔唱法引入高師聲樂教學中,既有助于推動傳統戲曲在中小學校內的接受與傳承,又能夠展現高師院校聲樂教學的特色。所以,將戲曲潤腔唱法引入高師聲樂教學來促成本專業的教學改革,是非常重要的舉措。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從建立“聲戲結合”的雙師化教學隊伍,從學生入學伊始就對其開展戲曲藝術的鑒賞教育,并引入微課視頻來強化戲曲潤腔和聲樂演唱的聯系,將戲曲潤腔唱法的學習和訓練貫穿于高師聲樂專業的整個教學周期之中。這樣,就有望培養學生較為扎實的戲曲潤腔演唱功底,并促其達到在表演實踐中對于戲曲潤腔唱法的靈活應用,最終展現出具有濃郁民族情韻的演唱效果,成長為富有創新意識和民族文化底蘊的復合型聲樂表演與教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董維松.論“潤腔”[J].中國音樂,2004(04).
[2]潘國旗.戲曲唱腔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探討[J].北方音樂,2018(17).
作者:王明江 單位:衡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