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盧梭教育觀對學前教育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盧梭的“自然教育”主張順應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教育。當前我國的幼兒教育存在問題較多,特別是小學化傾向嚴重。這一問題在多年前已經引起研究者關注,但現實中基本未得到多少改變。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恰恰為我們扭轉當前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提供了借鑒,幼兒教育應尊重兒童天性,把兒童當作兒童,師生間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
【關鍵詞】盧梭;自然教育;幼兒教育;小學化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在著作《愛彌兒》中系統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主張教育必須適應兒童的天性,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反對抑制兒童天性,束縛兒童自然成長。我國目前的幼兒教育幾乎完全背離了自然教育的思想,特別是家長在幼兒學習中施加各種壓力,提前使其接受小學知識。盧梭的自然教育觀對解決我國目前的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有很大的啟示。
一、盧梭的“自然教育”觀
1.思想淵源。
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之際,所有的思潮都圍繞解放思想展開,盧梭提出了“天賦人權”、“人性本善”等哲學思想和政治觀點,恰恰他的歸于自然的教育思想正是來源于此。盧梭認為,自由、平等是人在自然狀態下普遍享有的、天賦的權利。他說:“這個宇宙在運動著,而且它秩序井然,快慢均勻,它的運動與任何動物的自由運動不同,它受著必然的法則所約束。”而這個必然法則,盧梭不承認是天體本身所固有的,那么,只有求助于一個更高的智慧。這種自然神學觀反應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就是其倡導的“自然教育”,即將兒童看作兒童,把兒童當作教育的主體。
2.教育目的。
盧梭的“歸于自然”的思想落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協調發展、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盧梭說“我們生來是有感覺的,而且我們一出生就通過各種方式受到我們周圍的事物的影響。可以說,當我們一意識到自己的感覺,我們就希望去追求或者逃避產生這些感覺的事物,我們首先要看這些事物令我們感到愉快還是不愉快,其次要看它們對我們是不是方便適宜,最后則看它們是不是符合理性賦予我們的幸福與美滿的基本觀念。隨著我們的感覺愈來愈敏銳,眼界愈來愈開闊,這些傾向就愈來愈明顯;可是,由于受到了我們的習慣的遏制,因此它們也就因為我們的見解不同而或多或少的有所變化。在產生這種變化之前,它們就是我所說的我們內在的自然。”因此,他認為對幼兒的教育必須是以發展兒童的“內在自然”或“天性”為中心的教育,通過恰當的方式,恰當的教育,使幼兒的身心得以順利的發展,這就是自然教育的宗旨。
3.教育過程與教育內容。
在嬰兒期(0-2歲),主要進行體育訓練,進行身心養護和鍛煉。這一時期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兒童身體的健康發育。健康的體魄是智慧的基礎,是兒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條件。盧梭主張讓嬰兒在自然狀態下生長,注重嬰兒對于事物的自然選擇能力。在兒童期(2-12歲)主要進行感覺教育。盧梭認為感覺是知識的門戶,是理性發展的工具。要學習思考,必須首先訓練感覺和身體器官,以便為理性活動打好基礎。在少年期(12-15歲)主要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這一時期兒童已經受到良好的體育和感覺教育,具備了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的條件。盧梭希望兒童能夠“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考”。在青年期(15-20歲),主要進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處于激動和熱情的階段,需要用道德準繩的力量加以調節,指導他們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他指出,應該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進行。
4.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上,盧梭反對教條主義而重行以求知,主張“直觀教學”和“消極教育”。利用和借助實物、圖片、模型、標本、動作、語言和電化教學設備等進行具體形象的教學的方法叫直觀教學法。它符合兒童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學習特點,使其對事物有了直接接觸和觀察,有利于兒童建立清晰、明確的概念。同時,讓兒童在直接接觸中體會事件帶來的后果,明確是非觀念,享受學習樂趣。盧梭還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對填鴨式、命令式的教學方法極為厭惡。
二、當前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問題
1.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主要表現。
幼兒教育小學化,是指幼兒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將幼兒當作小學生對待,企圖拔苗助長的一種手段。目前,這種現象在幾乎所有的幼兒園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主要體現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面。在一項對幼兒教師進行的關于教育內容的調查中,98.9%的教師認為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對幼兒最為重要,83.8%的教師認為身心健康快樂,85.7%的教師認為學習興趣培養對幼兒很重要,70.3%的教師認為社會交往很重要。現實中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加之幼兒園辦園競爭、小學入學考試的壓力,致使大多數的幼兒園過分關注文化知識的教授,注重智力教育。在幼兒還未完全發育成熟的情況下,就要求他們握筆寫字,掌握復雜的算術,這符號很多家長的期待,可是站在幼兒身心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要求是非常不可行的。
2.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首先,對幼兒身體的發展是有危害的。幼兒在3—5、6歲的年齡階段,身體機能和各個神經系統、器官功能都在生長發育階段,都還相應的比較脆弱。好動好玩是幼兒的天性,但進行小學式教育時就會強制性的要求或逼迫幼兒集中注意力,坐姿端正,認真聽見,不能亂動,長時間的高度緊張會使幼兒大腦疲勞,損傷神經系統,即便看到當時訓練所要得到的效果,但那效果是短暫的,意義不大。幼兒期的心理發展還不完善,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此時強迫幼兒像小學生那樣學習、做功課,是不對的,幼兒的智力水平是遠遠跟不上的。這種與幼兒智力水平有差距的教育學習,不但使幼兒的智力得不到開發,還使幼兒的自信心受到打擊,使幼兒質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的智力,變得膽小、畏首畏尾甚至會自卑,從而產生厭倦、畏懼學習的情緒,喪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對學習沒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與小學教育不銜接,不連貫。由于目前幼師缺乏小學專業知識的素養,在教授小學知識時難免有失偏頗。恰恰關鍵的是這一時期的幼兒記憶都非常準確,一旦接受某種信息,就會使其根深蒂固,難以改變,同時到了小學階段更容易憑借頭腦中的錯誤信息先入為主,影響小學課程的學習。同時,不同的幼教經歷使幼兒的基礎差距太大。學過小學課程的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說話搗亂,甚至影響其他孩子,容易驕傲自滿,嚴重影響新知識的注入。
三、盧梭自然主義教育觀對當前幼兒教育的啟示
1.尊重兒童的天性。
幼兒的天性是“玩”,是游戲,其本質是主體參與的自主的模擬活動,具有自主性和假想性的屬性,其目的是獲得生理和心里的快感。游戲對于3-6歲的幼兒來說,是他們快樂和幸福的存在方式,作為人的本質在他們參與的游戲活動中生成;同時游戲也是他們進行交往與表達的重要形式。在游戲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力、保護和開發好奇心、激發探索的興趣。
2.把兒童當作兒童。
兒童始終都是兒童,無論是從心理、身體還是智能發展的水平來看,都與成人遠遠不一樣,不能將其當作成人對待,依照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傾向規律進行恰當的教育,才能會使兒童健康的發展。盧梭在《愛彌兒》開篇中說:“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些什么,可是卻不思考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么,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作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還沒有成人哩”。所以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來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感知身邊的冷暖,認識活動和活動結果的意義。可是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無計可施時,往往采取嚴厲處罰的方式,是非常錯誤的。
3.師生民主、平等、互動、合作。
自提倡素質教育以來,我們就主張應該徹底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對于所有的教育階段的學生都適用,對幼兒尤其重要。幼兒剛開始接觸學校群體,老師對待幼兒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對學校、對學習的感情。假如你的頭腦永遠指導他的雙手,他自己的頭腦將變為無用的。”盧梭極力倡導師生在共同活動中教學,認為在活動中教師要設法使幼兒理解那些東西,勾起幼兒主動學習的欲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提供他們滿足這種渴望的方法,在主動合作中完成學習。教師是幼兒學習的指導者和引導者,是一個可供幼兒合理利用的靈活的學習資源,一位潛能開發的促進者,一位可以幫助幼兒獨立思考和自主決策的咨詢者,師生之間的學習是一個合作互助的過程,群力群策,共同完成學習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楊海,肖灑.解讀愛彌兒中的自然教育[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
[2]趙雅婷.學前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探討與解析[J].科技信息,2011(13)—421
作者:康桂榮 單位:渭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