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深度融合有效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這些年通過從上至下的信息化教育總體部署和信息化工程實施,大部分學校都已經具備了信息化教學的物質條件,給師生的教和學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然而,由于信息技術在我國教育領域的應用正處于發展階段,信息化教育還存在認識不足、信息技術能力不高、使用不合理、服務支撐體系不完善等情況,從而導致了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不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緩慢等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為提高教學水平,學校和教師應轉變觀念,改進教育現狀,選擇合理的改善措施深化研究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融合仍有必要。
一、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融合的表現
(一)整體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我國的教育長期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教育資源不平衡,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的差距在經濟發達與落后地區、城市與鄉村之間仍然存在。而且,落后地區的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較為單一。信息技術走進教育領域,教育部及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通過組織匯聚優秀教師資源,錄制教學內容向教育落后地區進行電視接收教育、多媒體課件光盤發放、衛星信號接收下載教學等單向形式實施教學的初級階段到互聯網技術出現后,搭建網絡教學平臺,讓優秀教師的教學內容上傳到教學平臺以供教師和學生自行下載學習,同時,優秀教師可以在平臺上使用其他交互聊天工具與其他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指導。隨之,教育部門從初期的推動硬件設備使用轉向開發利用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階段思考向有機融合邁進,這些逐步融合的方式和信息化教育的推動,都不同程度地緩解了教育不均衡的矛盾問題。直至今日,新媒體技術的崛起,我們已進入了全媒體時代,教育信息化進入了全面融合的新發展階段,全民學習、隨時學習和終身學習氛圍也已形成,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教育生態,全國各地的教育教學正在技術助推下優勢互補,趨向公平公正。除了全日制教育技術手段的全面運用,各種網絡學校、在線教育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滋生,優質教育資源得到空前的交匯和利用,日益擴大覆蓋至全國師生。從歷經的各個融合階段來看,我國教育不均衡的現象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二)激發新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通常只能在教室面對面給學生傳授相應的知識,教學的時間和地點較為固定,導致學生在教室聽課的過程中必須全神貫注,如果出現跟不上講課節奏的情況時,教師只能重新進行講解,這樣不僅影響了課堂教學進度,還會增加學生的聽課壓力。現代信息技術引入教育教學中,可以將課堂講述的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微課,采用翻轉課堂、慕課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促使他們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學習時間,在課前或者課后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靈活性增強,教育資源更加豐富,更能實現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政策,提高教學效率。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教學結構,以及線性的教學流程,同時,還激發了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同的教學模式將促進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各有側重地有序展開個性化地探索和認知。
(三)及時進行教育教學的反饋指導過去,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基本上是通過布置作業或者考試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分析,這樣的方式雖然對學生學習起到一定的幫助和督促作用,但是容易產生教學反饋滯后性的問題。對于我國的教育來說,一個教師需要帶領多個班級,教師只能在課余時間批改學生的作業和試卷,當教師在下次教學中給學生講解存在的問題時,很多學生就會出現做題過程印象弱化的現象,從而對自身的學習帶來不利影響。當教師將信息技術融合到當代教育中,可以借助技術工具的交互功能、應答設備等,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隨機進行提問和測驗,使得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及時發現自身的問題,從而通過技術工具設備進行反饋,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
(一)采取多種形式的培訓,引導融合教育理念雖然信息技術的逐步發展,以及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日益應用已逐漸為大家接受,但對信息技術本身作為教育中的有效因素,教師和家長對其認識還不夠充分,以及技術雙刃劍給學生帶來的負面效應,導致他們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產生較低信任感。因此,為了促使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學校從管理層面組織提供多種培訓,提升教師對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融合的認知程度。比如,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到信息化教育優秀區域學校進行觀摩學習;信息化教育先進單位和薄弱學校結對幫扶,聯合開展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融合的研討教研;邀請教育信息化的專家和行家,舉辦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講座等多種形式讓老師了解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意義和優勢,逐步增強教師的信息化教育理念意識;其次,從應用層面培養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技能,讓老師在做和教的過程中認識信息技術的特點和效果。可通過定期舉行信息化教育教學賽事的評比活動、教研課題和項目研究等多形式多層次多主題的教育信息化培訓,提高教師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
(二)借鑒他國教學經驗,培養媒介素養參照國際上媒介素養教育的成功經驗,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課程體系之中,是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步驟。我國現階段沒有專門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和師資,大多數媒介素養教育都是在主干學科內交叉滲透的。這樣亦能提升師生的媒介技能,因為媒介素養的關鍵是以任務式的教學議題為切入口,即運用媒介及其信息來幫助學生學習基本技能。除日常課程注意媒介素養的交融滲透外,學校可以通過音樂、美術、攝影、微視頻、3D設計打印等等興趣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信息技術競技競賽,潛移默化地傳授媒介技術,培養信息素養,同時,利用教師引導和興趣引領促進教學相長,共同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考評機制,助推融合教學在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下和教育技術支撐服務不健全的情況下,一是教師覺得技術工具使用費時費力,是一種負擔,積極性不高;二是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課堂教學節奏掌握不好的情況,或者沒有將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針對這樣的情況,除了加強培訓外,需要制定完善的獎懲機制,將教師的績效與信息技術使用的課堂效率和頻率進行掛鉤,一是建立教師的考評制度,促使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積極利用信息技術。例如,為了增強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的融合力度,學校可以制定相應的薪資補貼政策,讓教師在備課和講課的過程中,積極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二是建立評估督導制度,為了確保薪資補貼的公正性,可以不定期組織學校教研組、內部管理人員,旁聽教師的講課方式和講課內容,將他們的教學現狀以文字的形式進行反饋。與此同時,可以讓學生在每個學期,通過學校的教育系統,對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效果滿意度進行打分,這樣不僅可以使得薪資補貼更加科學合理,還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打分情況,分析自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融合的教學能力。
(四)創建協同創新的研究平臺,深化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的融合程度教育領域涉及到的課程類型較多,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涉及到的研究內容較多、影響因素較多等,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所以,我們可以在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融合的過程中,舉全力建立相應的協同創新研究平臺,可以采取多課題共同推進的方式,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多層次、多渠道的實地考證,使得協同創新具備綜合性的特征。其次,在教師研究課題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查找國際對信息技術和當代教育的前沿性課題研究成果,為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言獻策。把平臺打造成為資源匯聚、信息互通、力量整合、協作共進、創新教育教學的實踐平臺。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應對我國的教育教學現狀進行全面分析,并結合現實情況進行改進和完善,通過多樣的培訓方式,加強思想觀念的引導,借鑒他國的教學經驗,建立完善的推進機制,創建協同創新的研究平臺,才能使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常態化,才能在常態中實現創新,從而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從整體上提升我國的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謝娟 單位:貴州省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