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機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發展現代體育、傳承傳統體育精神的根本。近些年,隨著信息化時代以及外部經濟浪潮的沖擊,我國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始逐漸褪色或流失。基于此,本文提出從政策、資金上保證機制順利運作,加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宣傳,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進步三方面保障對策,以期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提供一點思路和借鑒。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現當代體育文化的本源。繼承發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健康中國、體育強國戰略的實踐路徑,也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近些年,隨著信息化時代以及外部經濟浪潮的沖擊,我國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始褪色或流失,如何利用時代特色,建立完善相應的保護機制,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1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人類在體育活動和體育運動實踐中,通過身體形態、運動技能、運動器材以及意志、觀念、時代精神反映出來的具備各民族特色的體育文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其他文化一樣,具有時代傳承和地域特點,規范各民族體育行為同時,也形成了各具一格的民族行為和價值觀念。如中國武術中的太極拳,就凸顯了儒家“中庸”“中和”的價值觀。
2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現狀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眾多,按照類別就可分為技巧類、競速類、較力類、彈射類、擊打類、擲接類、攀爬類、武技類、舞藝類及其他類10個大類,超過110個具體項目。其中,太極拳、摔跤、八段錦、蹴鞠等被大眾廣為熟知,且隨著國內全民健身戰略,傳統體育武術賽制、電視劇、武俠小說等的宣傳推廣,以太極拳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形式,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然而我國民族眾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極為豐富,現在以太極拳為代表被大眾廣為熟悉的只占據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極少的一部分。很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存在于少數民族地區,地區貧困,居民收入與公共財政水平較低,當地體育基礎設施欠缺。且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多媒體技術的普及,許多民族聚集區人們開始走進城市,接觸國內外的新鮮事物,思想受到新時代沖擊之余,民族聚集村落也逐漸萎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原生環境受到破壞甚至是不復存在,如維吾爾族的傳統體育項目“麥西萊埔”。此外,也因為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本身對技藝要求較高,如達瓦孜技藝等,近幾年已經極少有年輕人有天賦并愿意花費時間精力去繼承這一難度極大的體育項目,出現了傳統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斷代和消亡。
3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機制實踐路徑
3.1從政策、資金上保證機制順利運作
在政策的制定上,我國政府應通過相應的法律制度來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如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關于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就提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少數民族聚集區具有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在其成長成熟過程中,離不開體育文化的發展。因此,大力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特別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于團結我國的眾多民族,促使民族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如經過挖掘和整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的射弩、賽馬、摔跤等已被民運會納入正式的比賽項目,長拳等以及納入了亞運會武術比賽項目。此外,我國民族眾多,政府在起到宏觀調控作用的同時,應廣泛開拓社會投資渠道,大力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原生環境,建立少數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村寨,補全當地體育基礎設施短板,制定科學、合理、因地制宜的具體保護方案,給予資金扶持,設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扶貧基金,給予文化產業稅收方面的優惠,保證政策實施落地,實現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化發展。
3.2加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宣傳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別是其中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至今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歷史和精神文化,是民族聚集區及少數民族珍貴的社科資源。首先,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支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融合,開展休閑體育旅游、品牌節慶活動、當地體育賽事活動等,即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跟當地民族地理景觀、歷史建筑以及風土人情結合起來,建立大型的旅游基地,樹立體育休閑旅游品牌,借助旅行社、旅行公司等終端等大力宣傳,全面推廣,在商業化大環境下開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周邊產品,延長體育文化產業鏈,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發展之路,提高保護效率和保護收益。其次,利用體育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借助國際文化交流形勢,促進各國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交流、融合、互補,使得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更大范圍的認同與共鳴,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提供內容和契機。如泰山2017年舉辦的第31屆泰山國際登山節,吸引游客數萬人,吸引外資172億元,實現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雙贏。此外,需要轉變傳播思維,改變過去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口口相傳、師徒相傳、家族傳承等轉播繼承方式,利用新時代特點以及新媒體技術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體系,建立報紙、電臺、電視、期刊、網絡、移動端等多渠道、多層級的文化傳播體系,以線上線下聯動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于全民健康體系的宣傳推廣。根據研究數據顯示,在現有全民健身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長拳、太極拳、氣功等占有較大比例。這說明即使在西方競技體育以及信息技術沖擊下,民眾對于我國傳統民族體育文化仍有較大青睞。因此,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既順應了當代民眾的健身需求,也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延展了市場空間。
3.3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進步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與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應把民族傳統文化貫穿于國民教育始終,包括幼兒時期啟蒙教育,以及成年后的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等。因此,應加快傳統民族體育學科在各級教育系統的構建,盡快融入校園。民族傳統體育,特別是其中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因其具有強烈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在綜合類大學中過去沒有得到推廣普及。然而民族傳統體育往往不需要特定的器械設備場地,也沒有復雜的競賽規則,借用現代的體育教學場地和教學方法,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教學推廣和實踐。如射箭,與現代體育項目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且活動占地小、競爭性強,游戲趣味足,既能帶給學生一定的訓練量,又能增加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也將傳統民族體育文化,借由學校這一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傳承給學生,激發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了解和熱情。
4結語
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傳承發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自身需要,也是我國健康中國、體育強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必然要求。因此,應結合政府、社會、高校力量,建立多層次多體系的保護機制,以期在西方競技體育以及信息化技術沖擊下,保護我國傳統民族體育文化,并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走出國門,走向國際。
參考文獻
[1]李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機制探討[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8):148-152.
[2]劉次琴,陸宇榕.文化自信主題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1):42-46.
[3]佟顯峰.文化生態學視野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保護視域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9(5):61-64,69.
作者:梁毅 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