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市縣一級基層廣播電視大學是電大系統的基礎支撐和人才培養的具體承擔者,因而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但由于電大學生以在職學習為主,各基層電大的辦學資源等條件也有限,對校園文化建設造成理念、制度、環境等方面的困難。各級基層電大需深化認識、加強領導、完善保障,吸引廣大師生、社會各界人士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建設能夠凸顯辦學方向、凝聚辦學精神、提升辦學能力、培育辦學特色的基層電大校園文化,更好地滿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需要。
[關鍵詞]基層電大;校園文化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廣播電視大學(以下簡稱電大)系統自1979年建立以來,已經形成了遍布全國各地城鄉的遠程教育網絡,目前共有注冊在籍生300多萬人,為滿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需求作出了特殊貢獻。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為廣大師生營造一個積極向學的校園環境,是電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向開放大學轉型發展的重要保障。由于電大學生以在職學習為主,各基層電大的辦學資源等條件也有限,為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與普通高等學校不同的要求和困難。電大有沒有自己的文化?基層電大有沒有必要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基層電大應該如何開展校園文化建設?這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厘清基層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要求、困難和路徑,努力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積極向上的基層電大校園文化,更好地為社會主義人才培養服務。
一、基層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
電大校園文化涵蓋了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方面,由于電大教學過程的開放性、遠程化和技術性特點,使得電大校園文化與普通高等學校的校園文化在內涵與外延上還是有所差別[1]。2016年1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提出“推進網上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開放大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要求,將開放大學的校園文化局限于“網上”,突出了開放大學遠程教育的技術特性。對于中央、省級電大(開放大學)來說,由于他們沒有直接承擔學生培養任務,校園文化建設只能是網上為主。而數量龐大的基層電大是開放教育招生、教學組織、學生學習支持服務等業務的具體承擔者,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盧曉娜指出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實質是現實與虛擬的統一體。其中“現實校園文化”是實體校園形成的對師生具有一定影響的校貌、校規、校魂組成的綜合體;“虛擬校園文化”是以計算機、現代通訊、多媒體等和網絡交互形成的遠程教育校園文化[2]。這表明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和要求要廣泛得多。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投入不斷增長,為各地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部分基層電大也開始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如廣東省中山開放大學注重發揮中山市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故鄉的優勢,從孫中山思想中提煉出“立志、向學、知行、為公”八字校訓;創作了《待得全民有教時》校歌作為課間音樂;挖掘周邊歷史文化資源建立“月山書院”,作為師生修身及向社會講學的場所,使師生充分感受到校園文化內涵和精神熏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對于各地基層廣播電視大學來說,由于理念、制度、環境等方面原因,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時面臨以下突出問題:
(一)對校園文化建設認識不清
廣播電視大學是一個龐大的辦學體系,自成立起逐步形成了以“五統一”(統一教學計劃、統一學籍管理、統一考核形式、統一組織畢業證書發放)為特征的閉環教育系統。但由于國家開放大學(原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省級廣播電視大學不直接承擔學生培養任務,長期以來對“電大是否有校園文化”并不清晰,對具體承擔學生培養任務的基層電大是否要建設校園文化、如何建設也沒有要求與指引。原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在2009年出臺了《關于加強電大文化建設的意見》,但沒有實質性的措施和督促落實,多數基層電大響應不積極,更沒有形成校園文化建設的氛圍[3]。各級電大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認識也不一致,不少學校認識偏于簡單化,認為校園文化就是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文體活動、宣傳教育等,電大主題和特色不夠突出。此外,與普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相比,各級電大特別是具體承擔人才培養任務的基層電大,在激烈的成人教育市場競爭中,往往過多重視招生、教學、繼續教育等環節,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尚未認識到開放教育校園文化的重要性[4]。這些因素容易使基層電大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缺乏上一級電大的指導和政策依據,另一方面也缺乏本校教職工、學生的共識、支持及參與。
(二)校園文化建設保障體系不健全
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盡管已有30多年的辦學歷史,但各個歷史階段所受到的重視程度和支持不一樣。80年代至90年代初建階段各方面支持力度都比較大。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大力推動高等教育發展,但發展重點在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作為成人教育主力軍的電大逐漸受到冷落。同時國家鼓勵普通高校發展成人教育,自考、成人高考、網絡教育等成人教育方式也對電大造成較大沖擊,基層電大辦學面臨競爭和邊緣化困境,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往往難以獲得校園文化建設所需要的資源。同時,電大的管理制度大多參照普通高校模式,缺乏對自身實際情況的思考[5],如按照跟普通高校類似的方式來組織學生社團、主題活動、文體活動等,容易忽略多數電大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在職學習、學教時空分離、工作時間無法參加活動等特點。此外,基層電大在學歷教育業務上由中央、省級電大統一管理,但行政關系上卻由所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人財物等辦學資源依賴于學費收入和地方財政撥款。處于弱勢地位的基層電大往往缺乏充裕的政策支持、物質投入、人力資源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基層電大的各項業務發展,也限制了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的開展。
(三)辦學條件限制
電大成立正處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物質條件都非常有限,因此電大辦學條件也受到極大限制。隨著各地經濟發展,地方電大辦學設施等也得到較大改善。但由于遠程教育不需要太多教學設施,基層電大校園普遍不大,物質條件有限,有的只有一棟樓,有的甚至沒有獨立的校園,無法給人實體校園的歸屬感。此外,成人大學生學生身份角色非常多元,上課以非工作時間為主,到校參加面授時間較短,部分學生還由于加班、家庭等原因缺課;平時不住校,很難組織活動,同學之間的交流不足;基層電大由于編制有限,教師往往肩負著教學、招生、學生管理、輔導員、社區教育等繁重任務,投入校園文化建設、師生互動的精力不足。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對學生的關懷和互動有限,在學習過程中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比較疏遠。這些因素容易使學生對學校、對電大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較弱,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相對欠缺,也給學校組織帶來了挑戰。總體而言,電大自身教育教學模式的特點,決定了校園文化建設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模式。但由于校園條件、師資、資金、認識等方面條件限制,以及缺乏對成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特點和規律的科學認識,當前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隨意性比較大:首先無法從上一級電大獲取校園文化建設的資源和指導,其次在本校層面,由于理念、資金、場地、資源、業務等方面制約,校園文化建設會排在招生、教學等工作之后,就算有心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也會覺得有心無力、無從下手。各個學校工作不一,有些是照搬普通高校的經驗做法,有些是依循傳統習慣搞些學生活動,針對性、實效性都不足,校園文化活動在成人學生教育引導、提高素質、增進交流等方面還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加強基層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建議
2012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改名為國家開放大學,廣東、上海等5個省(市)電大也改為開放大學,并相應推動市縣一級電大改名轉型發展。對于基層電大而言,向開放大學轉型意味著在鞏固原來的學歷教育的基礎上,大力開拓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繼續教育等非學歷教育服務,承擔起各地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生力軍作用。加強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能夠提高辦學質量和管理服務水平,使電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升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能不斷增強電大創新力、凝聚力、影響力,樹立起電大教育品牌。因此,開展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是提高電大核心競爭力,促進向開放大學轉型發展的內在需求。
(一)強化校園文化的理念引領
基層電大辦學自主權有限,是否要開展及如何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依賴于學校理念及文化自覺、校領導管理能力、文化治校能力等。對于基層電大而言,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到學校轉型發展、項目建設、制度建設等戰略規劃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引領、示范、教育和熏陶作用,增強學校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和競爭力。其次要注重對校園文化的思想引領,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以學習者為中心,確定學校的辦學目標和辦學思路,充實學校文化內涵,精心培育開放共享、終身學習的價值觀,增強師生的認同感、使命感。再次要注重挖掘當地人文歷史、時代特征、辦學傳統等提煉本校特色文化要素,形成富有特色的校訓、校風,避免校園文化的“千篇一面”。如香港公開大學以“有教無類,卓越進取”為使命和校訓,始終貫徹落實到教學實施、學生管理等宏觀的理念和微觀的具體目標中[6],值得學習和借鑒。最后要加強校園文化的載體建設,校園文化的建設、培育、發展、完善需要較長的時間,要以環境營造、校訓解讀、名言警句、文化活動等方式,把學校的辦學理念、校風學風、文化傳統等滲透到教學和各種活動中,增強校園文化對師生潛移默化的熏陶。
(二)健全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保障體系
加強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不能簡單照搬普通高等學校的經驗,而是要尊重開放教育規律,按照各基層廣播電視大學的條件,針對成人學生特點,在理念、機制和內容上進行創新,體現出基層電大自身的特色。上級電大要加強指導,如浙江省廣播電視大學于2010年6月出臺了《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遠程開放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明確了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內容和組織領導等;2011年初又下發通知,開展開放教育校園文化示范點申報工作,以點帶面,促進浙江省電大系統校園文化建設[7]。基層電大要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領導,創新方式方法,從人、財、物等方面全力支持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制定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政策措施和行為準則,保障校園文化建設各方面資源的投入,形成全校師生重視文化建設、參與文化建設的氛圍。
(三)打造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隊伍
基層電大由于編制、財政資金等限制,教職工人員數量有限,每個人都要成為“多面手”,既要承擔日常管理、學生服務等工作,又要承擔教學任務,因此工作強度都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學校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落實《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等文件規定,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人財物等資源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鼓勵教職工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教職工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整體推進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等隊伍建設,培育一支專、兼職隊伍相結合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隊伍,群策群力、扎實工作,形成工作合力。還要搞好學生社團組織建設,引導、鼓勵學生成立多種類型的新型組織,培訓校園文化骨干,特別是發揮好學生干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先鋒、示范作用。
(四)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渠道
首先要善于利用新媒體、互聯網等文化建設新陣地。電大遠程教育方式,學生經常要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完成學習,網絡使用頻率較高。加上現在電腦及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QQ群、微博等平臺都成為學生交流的重要平臺。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要抓好網絡教育平臺、網絡文化活動平臺等建設,加強QQ群、微信等、微博等新平臺的建設和管理,打造傳播信息和知識、引導輿論、培育合格人才的新渠道。其次要加強社會實踐教學的作用。社會實踐是電大教育的重要模塊,因此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益補充。要充分發揮學生成人化、社會化程度較高的特點,把學校—家庭—企業—社會聯成一個整體,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習知識,以社會實踐活動提高校園文化育人實效,以社會聯系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積累。再次要積極加強與所在地方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熱心校園文化建設的各界人士的聯系,重視發揮好電大30多年辦學畢業的廣大校友的力量,通過成立校友會等形式,爭取各方資源投入校園文化環境建設。
三、小結
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基層廣播電視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但又必須抓實抓好、意義重大的任務,需要各級電大深化認識、加強領導、完善保障,吸引廣大師生、社會各界人士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建設能夠凸顯辦學方向、凝聚辦學精神、提升辦學能力、培育辦學特色的基層電大校園文化,更好地滿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需要,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周丹.新形勢下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策略[J].天津電大學報,2015(2):37—41.
[2]盧曉娜.電大向開放大學轉型的校園文化研究——借鑒香港公開大學的成功經驗[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4):31—34.
[3]張曉,高琳,周漪清.基于學習型組織理論的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6):17—21.
[4]周丹.新形勢下基層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策略[J].天津電大學報,2015(2):37—41.
[5]熊財英.推進電大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5):163—164.
[6]盧曉娜.電大向開放大學轉型過程中的校訓探究——借鑒香港公開大學的成功經驗[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4):35—40.
[7]賈陸和.比較視域下的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以浙江開放大學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6):17—20.
作者:官華 李靜 單位:廣東省中山開放大學 國家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