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校園文化育人功能與實現方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辭海》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由此可見,從廣義上講“,文化”應是人類一切活動所帶來的結果的總和,據此可以大體分為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根據《辭海》中關于文化的分析,可以對高校校園文化這樣概括:高校校園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園這一特定時空環境中,師生共同活動所創造的物質層次的校園建筑、設施,制度層次的規章條例、管理辦法,精神層次的辦學傳統、精神內涵、校風學風等的總和。其中,物質文化層是高校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制度文化層是高校校園文化的行為規范,精神文化層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核心靈魂。
文化是長期歷史社會的產物,它必然具有相應的社會功能,而高校校園文化作為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服務,因此也必然被賦予了相應的育人功能。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引領作用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凝練形成的,充分體現了自身所秉承的學校精神和辦學特色,上承傳統,下啟未來,它能夠培育和樹立共同的精神理想和目標追求,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師生員工接受學校共同的價值觀念,把全校師生員工的思想和行為統一到學校的發展目標上來,因此具有正確的價值導向作用和對學校整體價值取向的引領作用。
2.2凝聚作用
高校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師生共同創造和認同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習慣,它產生于學校自身,不斷優化沉淀,以共同價值追求凝聚人心,得到全體師生員工的認同和維護,是一種隱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它能夠激發全體師生員工從內心產生為實現學校發展目標而奮力拼搏的進取精神,從而更好地促進學校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
2.3約束作用
高校校園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品格和所形成的校訓、校風等,浸潤在學校的方方面面,內化于學校的肌體之內,無形之中會對全校師生員工產生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內在約束力。同時,高校校園文化所包含的制度文化內容則表現為一定的紀律性和規范性,對全體師生員工的行為起到強制約束作用。
3高校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方式
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視不夠,缺乏統一規劃;校園文化受到網絡的沖擊和影響較大;校園文化缺乏特色等等,我們應該站在保障黨的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予以高度重視。
3.1加強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統一領導、統一規劃,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形成合力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長期任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高校應以系統和長遠的眼光看待校園文化建設,將其納入學校發展的整體規劃和長遠規劃,使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各階段發展的要求相適應,與學校長遠的發展目標相互銜接、相輔相成,真正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不能將校園文化建設僅僅看做是學生工作部門的事情,而應該協調校內各方面的力量,建立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全校都重視、全校都有責的共識,促使高校文化建設形成合力。
3.2以大學精神為魂,打造高校校園文化育人的精神家園
大學精神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在引領正確方向上下功夫。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開展富有層次和針對性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工作。如:可利用政治理論學習時間,開辟專門政治學習園地,認真組織學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使理論學習入心入腦。可針對傾向性問題或熱點文化,舉辦專題講座、主題班會、辯論會等,澄清模糊認識,引導正確輿論。要傳承學校歷史文化傳統,在傳統熏陶上下功夫。每所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都形成了具有鮮明自身特色的辦學指導思想。要結合時展,進一步明確學校定位,不斷豐富和完善這一指導思想,并將其作為學校的發展理念貫穿始終。同時,要以學校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底蘊熏陶學生,將知校訓、唱校歌、講校史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第一課;通過參觀校史館、觀看校慶晚會、組織開展校園知識競賽和演講征文等活動,使學生了解校史和校園文化,知校愛校,增強自豪感、歸屬感、認同感和主人翁意識。要緊扣時展脈搏,在推進主題創新上下功夫。高校要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在進行德育課程改革時,要充分發掘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道德教育資源,充實和豐富德育課內容。要注重結合重大事件、重要紀念日組織主題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滋養和影響。
3.3以制度文化為綱,構建高校校園文化育人的規范保障體系
完善的制度體系建設是文化立校、文化理校的基礎,關系到高校育人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制度的設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高校在貫徹國家大政方針、遵守國家各項法律法規、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制訂涉及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條例時,都應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宗旨,切實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維護學校和學生的整體利益,以人性化的規章制度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應保證規章制度簡潔明確、易于理解接受、具有較強的操作性。還要堅持校務公開,進一步規范公開程序,提高公開質量,凡是涉及學校改革、發展、建設的重大決策,事關學生民主權利、切身利益的政策規定和辦事程序等事項原則上都應公開,切實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其次,制度的設計要一以貫之。當前,各高校紛紛出臺了自己的《章程》,明確了學校的辦學宗旨、辦學定位、管理體制和各項重大原則,對管理主體與管理對象、學校與學生、學生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做出規定,這是一所學校的根本大法,其他規章制度都應圍繞《章程》來健全完善。同時,國家明確規定了“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中國共產黨對國家舉辦的普通高等學校領導的根本制度,是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保證,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因此,高校要始終堅持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不斷完善黨委全委會、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議、院系黨政聯席會議議事制度,堅持和完善黨代會年會制度和黨代表常任制,充分發揮教代會、工代會等在學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要完善學校信訪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校內申訴機制,擴大民主監督范圍,增強民主監督力度。最后,制度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如對大學新生可以開展“導航工程”“引領工程”等,有系統地開展大學適應性教育,內容安排上可以突出國情校史、人生意義、社會責任、專業價值、創新意識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樹立自我成長和發展的主體意識,強化學生追求個人價值實現與適應社會需要相統一的價值觀念,為學生大學階段的學習和長遠發展端正航向,夯實基礎。對高年級學生,可制定創新創業教育實施方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專業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培養,著重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困難學生,應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機制,實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干預防護制度,出臺就業困難學生扶助制度,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困難等等。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建設,為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3.4以物質文化為“體”,營造高校校園文化育人的環境氛圍
物質文化是大學文化外化于形的重要載體。加強物質文化建設,包括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文化陣地建設、品牌文化活動建設,使大學校園不僅成為學生求知的場所,更是釋放壓力、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園地。一是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在校園基礎建設中體現人文精神。高校校園基礎建設要統一規劃、各處建筑應格調一致、和諧有序,力求實用性、藝術性和教育性有機結合,使學生浸潤其中,受到熏陶。要通過命名校園和景觀,加強樓名、路名、標志的設計和創新,安裝名人紀念雕塑、建設文化科技名人景觀墻等文化景觀和設施,將弘揚優秀文化傳統與校園文化的創造結合起來。要建設好學生日常的文藝、體育、科技活動的場所,重點建好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教室、食堂、圖書館、宿舍、運動場等設施,完善配套設施和管理機制,為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加強品牌文化活動建設。要樹立精品意識,設計一批既體現學校歷史文化積淀,又適應發展需要、展示學校特色、具有示范性和可持續性的校園文化活動項目,并通過長期的、有計劃的管理與建設,逐步形成具有較高公認度和品牌效應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要堅持項目引領帶動,結合形勢,每年確定明確主題,形成以學術科技節、暑期社會實踐、學術活動月、文化藝術節為主體和以志愿者、社團活動為補充的常年活動模式,覆蓋學生的課余時空,輻射和帶動校園文化生活的整體繁榮,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增強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陶冶情操,提升綜合素質。三是加強校園文化的陣地建設。要重視抓好宣傳陣地建設,充分發揮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宣傳欄、閱報欄、宣傳櫥窗的作用。同時,還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努力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站,并根據學生的新需要,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渠道、新載體,重視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體的巨大影響力,主動接受、應用新媒體,重視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牢牢把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動權。高校校園文化承擔著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它是一種教育理念,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夠建成的,需要全校上下全員參與、全員共建,需要長期努力、長期堅持。
作者:劉曉靖 單位:安徽大學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