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舞蹈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抓手,其開展水平及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個性化素質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舞蹈作為一門藝術教育學科能夠和諧地將身體、精神、情感以及社會的不同層面合在一起,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本文試從舞蹈及校園文化的功能為基本出發點,分析舞蹈作為校園文化形式,在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促進整個校園文化的建設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對如何更好地開展舞蹈教育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校;舞蹈教育;校園文化建設
我們知道,舞蹈藝術是一門具有獨特文化和功能的學科,能夠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舞蹈的表現形式多樣,能讓校園文化品味有所提高。同時,可以讓更多學生在學習舞蹈過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水平,在感官上獲得更多樂趣,保持協調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本科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開始對舞蹈教育工作予以重視,進一步發揮舞蹈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并致力于在效果上取得最大化,幫助學校育人工作的貫徹落實。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舞蹈教育的獨特功能與效果
(一)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體魄
在舞蹈練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讓身體每個部位的肌肉處于和諧穩定狀態,達到身體勻稱協調的效果,對于身心健康非常有幫助。同時,舞蹈還是大學生儀表儀態和行為舉止的最好訓練途徑。大學生在校園舞蹈學習中學會優雅的姿勢來進行社交,使舞蹈升華為一種文明的禮節和浪漫的舉止。
(二)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
要想真正展現事物的內涵,就必須先從產生的背景和發展歷程中深入了解。在舞蹈上,可以讓學生聽與舞蹈相關的音樂曲目,從內心去感受體會舞蹈音樂結合的奧妙,也可以了解人文歷史以及其他人體生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因此,接受舞蹈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充實自己對相關知識的認知,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審美素養的過程。
(三)有助于構建學生的健全人格
舞蹈作為一種高雅藝術的表現形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今教育背景下的大學生,十二年的基礎教育期間,強烈依賴父母家人的呵護與監管,導致大多數學生在上大學期間,生理、心理在社會意義上還沒有完全成熟。舞蹈的環境氣氛輕松自然,為參加者提供一個平等的互動平臺,學生往往在不經意間,提高了與人相處的能力,彌補了部分大學生對人際關系冷淡的缺憾。因此可以說,舞蹈教育的介入,能夠很好地解決并避免某些負面思想的出現,有助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
(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現如今,創新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能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文化知識的創新對人才培養有重要意義,而人才培養從教育出發,培養創新型人才。其中,舞蹈在藝術形式、動作的設計與編排、舞美等方面,都包括大量的創新思維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舞蹈具有潛力挖掘、思維開拓、創造能力的提升等效果。對于大學生來說,創造力意味著對待事物的想象力,是在舞蹈創作中以前沿的思維模式進行舞蹈主題構思、題材選擇、形式建立的過程。
(五)提升學生民族自信,加強家國情懷
從原始舞蹈發展至今,中國舞蹈在各個時期發揮不同的功能,無論是以歌頌、祭祀為目的的上古樂舞,還是以欣賞和娛樂為目的的俗樂舞,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近代以來,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近現代校園教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陶冶情操,還是表達審美情懷,舞蹈在新時期都成為一門不可缺少的美育內容。從吳曉邦的新舞蹈開始,中國舞蹈工作者在舞蹈這方土地上相繼開墾,培育和創新了諸如現代舞、當代舞等舞種在內的眾多舞蹈形式,為新中國和當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種下了累累碩果。
二、高校學生舞蹈教育的現狀分析
在美育教育中,舞蹈教育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因此,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怎樣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問題上,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思考。據我們所知,藝術教育包含舞蹈教育這一部分,舞蹈的目的是能夠培養出復合型人才,而不只是舞蹈技巧和表演方面的能力。否則,舞蹈教育必將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脫節甚至背道而馳。筆者經過廣泛的梳理,發現在我國各高校中,舞蹈教育在教學上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舞蹈教育實踐性不強,涉及范圍窄
據調查,目前普通高校在舞蹈教育教學中分兩方面,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學習,另一方面是活動節目的排練,與其他藝術類專業課程相對比,重視程度不夠,因此,筆者認為,僅僅從這兩方面去學習舞蹈遠遠不夠,并沒有按指導方案的要求開設《舞蹈鑒賞》《舞蹈發展史》等課程,無法讓學生去欣賞感受該課程,在舞蹈知識方面比較缺乏,導致學生對舞蹈失信,課程冷落。
(二)舞蹈課程設置未結合高校人才培養方案
在大多數高校中,更強調重視學生舞蹈技能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但筆者認為,還應將學生的舞蹈藝術認知和創新人才目標相結合。各高校中,都有各學校相應的培養政策,并以此設置合理的課程。但由于各種原因,部分高校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夠重視,導致高校學生舞蹈藝術修養不夠,課程效果不明顯。所以,筆者認為提高高校學生的舞蹈素質水平,老師應積極配合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三)師資力量不足,課程結構不合理
調查中發現,在普通高校中,舞蹈教學的師生比約為2100:1,教師人數遠低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2006年)規定的在校學生總數的0.15%-0.2%。眾所周知,舞蹈教育最主要的是針對性地教學,師資的重要性進一步突出。因此,要加強師資團隊的建設,合理設置課程,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四)教學設施和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舞蹈教學的標準,是需要足夠的空間來建設專業的舞蹈教室,配置把桿、鏡子等重要設施。而目前普通高校專業的舞蹈教室數量難以滿足舞蹈專業的教學要求,更難以談及針對非專業學生的舞蹈教學。高校舞蹈教學投入上的不足,阻礙了學生提高其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限制了其舞蹈教學的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
三、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一)明確舞蹈教學目標
在高校教學中需區分舞蹈教學和專業舞蹈演員的差別。普通高校學生應更注意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主,從提高學生的能力、藝術修養、創新意識等方面入手,使學生的思維向著多個方向發展,并通過舞蹈的表演充分展示出自己對生活以及情感的認識。
(二)舞蹈教學方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教師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應用最多的就是“口傳身授法”和“示范法”。舞蹈教師以自己多年的舞蹈身體實踐為動力,將學生“因地制宜”以分類教學,最大程度地保障每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融匯。又如在舞蹈欣賞課中,教師運用最多的就是視頻欣賞和解說相結合的方式,這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學生在欣賞舞蹈精品的同時,達到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最終完成對舞蹈作品的最終把握。這種以教學方法為重的教學理念在舞蹈教學中至關重要,如何形成多元立體且具有創新性的舞蹈教學方法是每位舞蹈教育者應該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在傳承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時代在進步,教學方法也應該跟進,舞蹈藝術教育更是一門需要與時俱進的學科,所以,教師在教學內容方面要貼近時代的步伐,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保護傳統藝術的同時,必須增強創新。作為一名優秀的舞蹈教師,不僅需要及時總結教學工作的推進,還需要提升舞蹈藝術理論素養,充分發揮新媒體網絡時代的優勢,方便進行教學。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上更進一步欣賞優秀舞蹈作品,幫助學生不斷拓寬舞蹈知識視野。
(三)舞蹈教育重在塑造學生的綜合素質
熟能生巧是關鍵,舞蹈藝術是一門不斷練習,不斷模仿、欣賞的課程。在舞蹈教育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各種舞蹈藝術技能技巧的同時,也需要學生對舞蹈作品的內涵和舞蹈的真實表達進一步了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所以,專業課教學一定要根據不同的音樂或者命題,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使傳統性的教學,轉變為智能性的開發、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能夠用身體語言靈活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領悟和向往。綜上所述,舞蹈教育由于其孕育著獨有的文化特點,有利于塑造學生的身體美和心靈美,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有助于營造大學校園的和諧氛圍,因此,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要想將自己的辦學特色充分展現出來,培養高質量人才,就必須高度重視舞蹈藝術教育,不斷豐富校園文化,更好的培養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王藝波.高等院校的舞蹈藝術教育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06):401-402.
[2]王嵐.校園舞蹈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06,(03).
[3]萬突麗.在普通高校開展校園舞蹈教學的重要意義[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05):146-147.
[4]劉笑艷.淺談校園舞蹈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J].河向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7):86-87:
作者:王琳 單位:煙臺大學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