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體育競賽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的義務教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與此同時,隨著新課改的推動,學生的身體素質收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都希望學生能夠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保證學生良好的身體狀況。所以,在小學校園內,將小學體育競賽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聯合互動成為許多體育教師的研究方向。本文從三個方面講述如何將小學體育競賽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結合。
關鍵詞:校園文化;小學體育;體育競賽
隨著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全面推廣深化,校園文化建設成為許多學校的重點工作。校園文化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文化風貌,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在許多學校重視學生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對于學生的身體健康素質也十分看重。因此許多學校都試圖將校園文化建設和體育競賽活動聯系起來,尤其是小學學校。因為小學生正處在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和熏陶,是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的重要階段。通過將小學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建設舞動,可以從精神上和身體上促進小學生的成長發展。
一、校園文化建設要與體育精神相聯系
要將小學體育競賽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首先要把校園文化與體育精神相聯系。體育精神是體育的整體面貌的展示,是體育運動不可或缺的精神內核,是體育的理想、信念、節操及體育知識、體育道德、體育審美水平的標志,是體育運動的支柱和靈魂。而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文化是指一所學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誕生的一種群體的一是文化,即學校內成員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包括群體意識、行為規范等,也是一所學校精神面貌和文化風氣的集中表現。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互相協調、共同發展,幫助學校樹立一個完整而又豐富的文化形象。在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對小學生的體育精神的培養應當屬于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常見的體育精神一般指運動、公平、公開、公正等,與校園文化建設倡導的公平、誠實、誠信等校園文化異曲同工,所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可以首先將校園文化與體育精神相結合,促進體育精神在學生心中的建立與傳播。通過體育精神的傳播,讓學生認識到多運動、多鍛煉的重要性,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通過運動保證身體健康的意識觀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從而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保證學生身體健康。良好的校園文化離不開對體育精神的建立和推廣,體育精神是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體育精神的推廣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去,可以在無形中促進校園體育競賽活動的舉行。通過平日里的校園文化建設在學生心目當中種下體育精神的種子,讓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的時候能夠自覺遵守和踐行體育精神,做到“比賽第二、友誼第一”。小學生由于自身發展的限制,對于參加體育競賽缺少的正確的認識,導致一些小學生在參加體育競賽時試圖采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例如在賽跑時搶跑或者在裁判看不見的地方偷偷的越過跑道線,縮短比賽路程,或者在一些球類比賽當中攻擊對手,給對方下絆子。這些行為無疑會損害體育競賽的公平公正,也體現了小學生體育精神的缺乏。所以在校園文化的建設當中,離不開對體育精神的推廣與傳播,只有這樣才能讓融入了體育精神的校園文化建設推動小學體育競賽的正常舉行。
二、在小學體育競賽實現校園文化建設
小學體育競賽的舉行是學生展示自己運動鍛煉成果的一個好機會,小學生可以通過小學體育競賽中自己參加項目取得的名次成績了解自己的鍛煉效果,展示自己的鍛煉水平和身體素質。通過小學體育競賽,也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促進學生對于進一步加強身體鍛煉的要求。在舉行小學體育競賽的同時也可以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體育競賽是專門的人員的主持下,按一定的規則制度,組織進行單一運動員或者是有多個運動員組成的運動隊伍之間進行比賽較量,是體育項目與社會連接的媒介。體育競賽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運動會、籃球比賽、足球比賽或者大課間和專門的體育活動節等。在現代體育競賽中,體育競賽有了比以往古代體育競賽更加豐富和深刻的涵義,古代體育競賽主要是展示國家公民身體素質,解決爭端,而現代體育競賽要求運動員在充分利用現有設施鍛煉提高自己,讓自己有充足的準備的基礎上互相較量、比拼。而且體育競賽的各種要求更加符合人體科學理念和社會公認的體育規則;參加體育競賽的運動人員在更加合乎道德規范準則的基礎上,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上進行較量。以運動會為例,在小學舉行運動會時,開幕式當中往往會有一些播音員念一些關于班級文化或者校園文化的短片稿子,稿子上一般寫著我們的校園文化是什么,在今天的比賽當中我們將秉持著怎樣校園文化的精神來參加比賽等。這就是在小學體育競賽當中進行校園文化建設。讓小學生們在參加校園體育競賽的同時,能夠無時無刻的感受到校園文化的感染,潛移默化的在小學生心目中樹立培養校園文化。想要舉行小學體育競賽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包括籃球場、足球場、運動館或者操場,以及單杠、雙杠、鉛球、標槍等運動器材。而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不僅僅單指校園精神文明的建設,還包括對物質文化的建設。舉行小學體育競賽,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基礎設置來幫助體育競賽開展,而這些體育設施是屬于學校的物質文化的一部分,這也就從側面進一步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這些體育器材和基礎設施是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質證明。校園物質文化屬于校園文化的最外層,主要是指具體的基礎設施、物質建設,容易被學生發現。而反映到小學體育競賽上,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則是指對體育運動相關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體育競賽所需的比賽場地和體育器材,這是小學體育競賽能夠開展的客觀物質基礎。這些體育競賽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樣能夠對人們起到影響。
三、小學體育競賽和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體育競賽方面,同一地區的小學學校往往有很多座,這些小學學校之間有時會聯合在一起舉辦一些縣級或者是市級甚至是省級的小學體育競賽,優勝的甚至可以參加全國的小學生體育競賽。但是在這些小學學校內部,除了要參加體育競賽的參賽隊員,學校內的其他學生對于這些體育競賽并不感興趣,甚至有的學生都不知道有人參加了這種大型的小學體育競賽。比如說一個小學參加了市級的小學生體育競賽,是關于足球比賽的競賽,為了取得好名次,這所小學對校隊的成員進行了集中訓練,甚至在上文化課的時候也去訓練。而學校內的其他學生卻并不知道這些小學生去參加了比賽。而在參加完比賽以后,學生無論取得了好名次或者壞名次,學校基本上都不會在校內大肆宣傳,往往是在校園內無人問津的宣傳欄上貼上照片發個通知。這樣做無疑不利于通過小學體育競賽來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其次是校園體育基礎設施的缺少。一些小學缺少專業的體育設施,有不少體育設施常年沒有更新,設施老化,不僅不能夠用于體育競賽,甚至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此外一些小學雖然體育設施完善,但是除了在舉行正式的體育競賽時,往往沒有機會給學生使用,甚至在體育課上都沒有機會。在舉行小學體育競賽時,基礎設施差的小學學校可以去基礎設施完善的學校進行。總而言之,小學學校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資源進行舉行體育競賽,加強體育競賽宣傳,在進行體育競賽的過程中實現校園文化建設。此外,一些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也沒有改變,以前是提倡好好學習、講誠信,現在也是在提倡這些。校園文化建設沒有做出改變是許多小學都存在的問題。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要多多吸取其他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優秀經驗,取長補短,兼容并蓄,交流融合,才能讓校園文化建設長久發展。之前講過要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融入體育精神,但在實際上,許多小學都是只注重精神文明,倡導學生們要講文明、講品德,忽視了體育精神的建設。而忽視了體育精神的宣揚與推廣,那么必然會對于小學體育競賽的舉行產生不利影響。校園文化建設包含多個方面,要盡量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只注重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經常會被忽視的一項就是制度文明建設。在制度文明建設方面也可以實現小學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小學體育競賽需要各種各樣的比賽制度與規定,這些制度規定體現的就是制度文明。通過制定符合實際要求的制度規定,不僅可以促進小學體育競賽的正常舉行,還能促進校園制度文明建設,補充校園文明建設的缺漏。校園文化建設至關重要,因為校園文化對于小學生的思想觀念會產生長久的影響,好的校園文化會影響學生成長發展的一生。綜上所述,在小學體育競賽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當中,要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展示出對小學體育競賽精神核心體育精神的融合,在小學讓體育競賽當中實施校園文化建設,推動校園文化的傳播。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小學生的思想觀念與身體素質發展形成的重要時期。為了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小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出滿足社會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小學學校必須要加強對于小學體育競賽的重視程度,多舉行有益于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體育活動,通過小學體育競賽培養小學生的體育精神和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對小學生灌輸校園文化。小學體育競賽一方面能夠幫助小學生增強身體素質,與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另一方面小學體育競賽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相互影響、相得益彰。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能夠營造出良好的氛圍環境,能夠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積極健康的影響。在小學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各小學應該重視小學校園文化與體育精神的聯系,打造包含優秀體育精神的校園文化,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讓小學生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薛敏.學校體育競賽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J].體育風尚,2020(05):152.
[2]王學文.論學校體育競賽組建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J].運動,2017(02):75–76.
[3]秦立霞.中學體育競賽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田秀業 單位:浙江省縉云縣東方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