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一直存在于漫長的教育史中,隨著《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頒布及實施,深入地闡述了素質教育的內涵,進一步明確了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通過該文件的頒布,為以美育為依托的美術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礎,也再次證明和肯定音樂是提高國民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審美能力與對美的感知力是需要培養與引導的,小學作為成長的初始階段也是美育的關鍵時期,音樂作為小學教育中的課程也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即對如何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樂教學;審美教育
音樂作為小學重要的學科,通過音樂學科的設置,能夠為學生提供審美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對于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旋律還是音調,都會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使學生體驗到美的愉悅。所以可以說,欣賞音樂正是一種審美活動。音樂教育并不是近現代才有的,對于藝術和美的追求是人類天性的渴望,音樂與教育交織在一起,產生于古代的勞動生活之中,慢慢被發展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一直延續至今。
一、音樂審美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
2011年頒布了《音樂教育課程標準》,通過當前文件的頒布及實施,進一步明確了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標準,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培養小學生自身的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以及歷史文化傳承為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當前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亦應當將該目標作為自身開展音樂教學的核心理念,在音樂學科教學中,在進行基礎音樂知識教學的同時,通過創新教學手段,完善現階段教學體系等方式,培養學生自身對音樂的認知能力以及審美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創設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將音樂的審美能力作為音樂教學的核心,通過培養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獨特美感,陶冶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日常成長環境中使自身的身心得到正向的發展。如今將近十年的時間過去,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素質教育意識的提高,音樂等藝術教育也在小學教育階段得到了發展,但是若要以上述《標準》來檢驗,從審美教育的角度出發,還是存在一些現實問題。首先,學校以及教師對于音樂的審美教育理念依然較為薄弱,一方面在教學方法中發現,部分教師還是只注重傳授音樂知識與技能,說明教師還是受傳統音樂教學理念的影響,對于基礎知識的把握的確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視了藝術體驗和審美教育則背離了素質教育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教師以及學校管理者都以學校的升學率作為代表其自身教學水平與辦學水平的金標準,進而造成了小學音樂學科在部分小學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校管理者都沒有給予一定的重視。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目標以及教學任務相對比較輕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亦會出現一定的輕視現象,最終造成小學生在音樂課程的教學中缺乏對音樂的學習驅動力。其次,由于學校對文化課程的過度關注,忽視了學生對藝術類課程的學習成果。因此,在進行專業教學人才引進的過程中,學校將所有的招聘重心都放在了對專業課程的教學引進工作上,進而使一些小學比較缺乏具備專業素質的音樂教學人員。在此背景下,由于音樂教師自身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進行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對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最后,由于小學教育管理人員對音樂學科的不重視,加上學校的經費相對有限,在音樂課程教學中,學校的基礎音樂教學設備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亦制約了小學音樂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目前,中小學完全按照國家的規定將教師用、學生用以及音樂專有教師所需要的器材與設備全部配齊是比較少的。很多學校都沒有建設專業的音樂教室,課堂上也只是出現一些單一的樂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音樂審美教育的發展。
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策略
(一)營造美的環境,提升審美教育藝術氛圍
音樂是一門具有很強的藝術性的課程,而藝術的“美”和“難”都在于他的抽象性,藝術的抽象可以帶給人們更多的聯想和體悟,一個音節、一段旋律,不同的人都能從一絲絲情感的表達之中得到不同的感動,當然也是“難”的,想要體會就要首先學會理解,就如體會一段音樂,當你同音樂處于同樣的頻率、同樣的氛圍也就更能理解其中的感情,跨越時間與空間和作者產生共鳴。這一點對于小學的音樂教育尤為重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本身就處于對世界的探索階段,他們對于情感和審美的更深層次理解是需要鋪墊和引導的,所以教師在小學音樂教育的課堂上也應該注意氛圍的烘托和帶動,可以利用音樂以外的形式,比如講到海洋的時候可以播放視頻,請學生來描述海邊的感覺等,講到春天,可以讓學生回答關于春天的特點、詞匯或者詩歌。例如,在進行《童心是小鳥》這首曲目的教學時,教師的主要目的不是首先教會學生唱這首歌或是講解里面的樂理知識,而是讓學生可以聽懂這首歌好在哪里,能夠體會這首歌曲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因此,學習的第一步,應該是由教師引導學生接受這一首歌曲的主體,可以配合多媒體播放圖片,讓學生回答他們心目中春天的樣子,他們對于世界的想象,以及生活中或者幼年時期的一些趣事,通過一些討論的方式,將課堂的框架構建起來。當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展開思考的時候,課堂氣氛也會被烘托起來,教師可以在板書上記下關鍵詞,在之后進行梳理總結,在這一步之后讓學生帶著對春天、對童年、對愉快時光的感受去聽《童心是小鳥》的音樂,讓學生置身音樂之中,再一次感受童年的景象,而這時每一個學生都會獲得屬于自己那一份的體會,雖然內容不盡相同,但是都是隨著音樂的思想情感而來的。其次,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全新的教學模式讓整堂課與“童心”有這更深的聯系。當然,在這之后教師也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拓展教育,比如帶領學生回憶與童年有關的詩歌,通過該模式的實施,使審美教育與詩歌文化完美結合,為學生深刻領悟詩歌主旨提供了保障,通過對詩歌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音樂意境。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豐富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偠灾?,通過當前教學模式的實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結合樂理知識挖掘內涵,提高審美素養
前文說過,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更偏向于傳授音樂的基礎知識,而忽略了審美感受,這樣不利于學生審美水平的提高。就像要讀文章就要先學字詞一樣,氛圍與情緒只是去聽懂一段音樂的第一步,而對樂理知識的掌握則是我們可以更深層次地理解音樂、解讀音樂的重要基礎。教師可以通過解讀音樂的創作背景,分析曲目中的旋律、節奏、聲音和角色挖掘音樂本身的情感內涵,教師在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欣賞時,鼓勵和引導學生挖掘美、享受美,讓學生在情感的融入和理智分析的基礎上去體悟音樂、思考音樂。比如,在讓學生欣賞阿炳的《二泉映月》時,教師可以先講故事,向學生介紹這首曲目的創作背景,介紹阿炳的生平事跡和遭遇,讓學生帶著一定的感情基調去聆聽曲子的旋律以及旋律的變化,初次聽完之后讓學生對這首曲目的感情氛圍有一定體會,那么在這之后,教師可以更加細致地去分析曲目中的每一個篇章和段落。樂理基礎知識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可能有一些難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和鼓勵。
(三)創新課堂模式,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
藝術是沒有定式的,那么對于基于藝術的審美教育也不應該是固定模式的。針對音樂課堂來講,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創作背景,那么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實際情況的不同也應該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帶領學生自己去挖掘,還是教師進行講解再引導學生體會。對于與情感和生活聯系緊密的音樂教育來說,教師應該在課堂內加入更多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來深入感受音樂,提升審美水平。例如,在學習《鐵匠波爾卡》這一曲目時,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結合當前教學的實際,對該曲目的節奏進行足夠的重視,做好節奏的設計與分析,以此來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教師在正式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教學的需要,教師要選擇好作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慷慨激昂的作品,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控節奏的力度,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刻體驗到蘊藏其中的喜悅。在作品欣賞過程中,教師要設計相應的教學游戲,讓學生帶著游戲話題更專注認真地去欣賞音樂,隨著游戲的要求和引導,感受這段曲目的獨特之處。通過實施當前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作品情感上做到整體上的把握,當然,如果學校具有這種樂器資源,也可以在上課的時候將用來演奏曲目的鑼鼓搬到課堂上,讓學生能夠有更加直觀的既視感,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若是可以讓學生親自嘗試跟著音樂節奏進行打擊,則可以給學生留下更多的印象,讓學生更近距離地感受音樂中跳動的節拍,豐富學生課堂體驗的同時,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這樣才能夠便于教師開展審美教育,使學生的審美能力有所提升,進而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
三、結語
小學教育中的音樂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有基礎性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只有教師改變傳統觀念,理解審美教育的內涵,將審美教育的理念融入課堂,帶領學生去感知音樂、感知藝術,才能真正達到素質教育、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馮宇.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淺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
[2]劉榮娜.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實施策略分析[J].北方音樂,2017(24):183
作者:王少俊 單位:山東青島藍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