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縣域經濟發展狀況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發展縣域經濟對遼寧省產業升級、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拖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多年來遼寧省縣域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和豐碩成果。本文通過對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過程進行分析,找出成功經驗和尚存的不足,并為遼寧省縣域經濟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縣域經濟;科學規劃;產業升級;遼寧
縣域經濟發展是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有效實施的重要基礎,對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形成協調發展的區域格局、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等都有重大意義。當前,遼寧省正在轉型發展處于關鍵時期,聚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夯實遼寧經濟底部基礎,統領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促進遼寧省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遼寧省縣域經濟取得長足發展
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之后遼寧省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支持政策,有效促進了全省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政策推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2008年6月,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遼寧省縣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出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省政府于2009年印發《關于全省銀行業進一步加大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的指導意見》(遼政發〔2009〕22號),當年共協調各金融機構向縣域貸款170億元,并且從財政撥款和資源協調上大力支持縣域經濟。其中一項有力措施就是實現省對縣共享稅種定比增量全額返還,同時,針對縣域重點工業園區每年給予達到2000萬元的定額補助[1]。財政每年安排2億元貼息資金用于支持縣域產業項目發展。同時,出臺了對于能夠進入“全國百強縣”和“全國前十強”的縣,特別給予3000萬元和1億元獎勵等一系列獎勵措施。在這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遼寧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果,縣域經濟已經在全省經濟中占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化水平逐漸提高,綜合實力不斷壯大,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外向型經濟逐步發展。截至2010年,已經全面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三年倍增目標,縣域經濟主要指標以高于全省1倍速度快速增長,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了22.3%,高于全省8.8個百分點。2010年,縣域地區生產總值達8483億元,占全省46.4%,其中超百億元縣(市)達到32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492.5億元,占全省25%,是2007年的2.8 倍,年均增長41%,高于全國18.2個百分點,除長海縣外的43個縣(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均超過3億元。遼寧省縣域經濟的異軍突起,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遼寧振興事業提供了重要支撐。近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按照國家發展戰略的思路,根據遼寧省的省情,制定了壯大民營經濟,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鄉鎮城鎮化的發展戰略,成為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指導思想。并且,為了實現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戰略目標,遼寧省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上相繼采取了一些重要舉措,逐步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
(二)農業“一縣一業”取得顯著成果
遼寧省自農業“一縣一業”決策制定以來,全省涌現出一批區域特色明顯的農業“一縣一業”。2011—2014年,省政府先后評定了25個“一縣一業”示范縣(市),占全省44 個縣(市)的57%。其中,2011 年評定岫巖滿族自治縣(食用菌)、東港市(草莓)、盤山縣(河蟹)、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花生)、鐵嶺縣(榛子)、西豐縣(鹿業)、桓仁滿族自治縣(冰葡萄)為省“一縣一業”示范縣(市);2012 年評定新民市(西瓜)、莊河市(藍莓)、長海縣(海參)、寬甸滿族自治縣(人參)、北鎮市(葡萄)、黑山縣(蛋雞)、開原市(彩色苗木)、昌圖縣(生豬)、凌源市(花卉)為省“ 一縣一業”示范縣(市);2013年評定法庫縣(牛業)、臺安縣(鴨鵝)、本溪縣(刺五加)、鳳城市(板栗)、朝陽縣(大棗)、綏中縣 (綏中白梨)為省“一縣一業”示范縣(市);2014年評定北票市(日光溫室番茄)、蓋州市(蘋果)、普蘭店市(棚桃)為省“一縣一業”示范縣(市)。以東港草莓為例,東港市委、市政府立足地域經濟特色,通過政策支持、資金幫助和科學引導,現已把草莓產業發展成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模板。2019年,東港市草莓種植面積已達到14.8萬畝,總產量達23萬噸,實現產值46億元,每年出口創匯達到3500萬美元左右。約60萬人口的東港市,現在有近10萬戶農民、2000多名經紀人和上百家企業從事草莓生產、加工和商貿。在2019年召開的第二屆國際草莓品牌大會上,經專家評選,“東港草莓”品牌價值達到77.5 億元,在中國各草莓產區中位列第一,東港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草莓第一縣”。
(三)新型城鎮化效果凸顯
遼寧省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抓手,通過新型城鎮化輻射帶動農業現代化,努力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縣域產業,促進農業現代化結構調整和生產力提高,轉變農村生活方式,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同時,農業現代化又對新型城鎮化產生助推作用,對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加快城鎮化進程,為新型城鎮化提供農副產品和原料后勤保障,助推新型城鎮化的產業布局提供契機。以盤錦市城鄉一體化為例,盤錦市堅持改革創新,走規劃先行、試點經驗、產業帶動的模式,闖出了一條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在城鄉統籌發展的推動下,盤錦市民生得到了改善,產業得到了升級,城市環境得到了優化,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城市競爭力不斷提升,成為了率先進入全國首批36個小康城市行列的遼寧城市。到2019年,盤錦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3.2%。其主要經驗,一是通過產業做大做強縣區經濟。以園區為載體,緊緊圍繞全市主導產業,加快產業集群建設。發揮盤錦市的優勢資源,科學規劃雙臺子(華錦)精細化工和塑料產業園區、遼河口以及石油、遼濱經濟區、石油化工產業園區、高升經濟區、天然氣裝備制造產業園區、遼寧北方新材料產業園區等,成為盤錦市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同時,工業發展反哺了農村,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2016年盤錦市的縣級龍頭企業已經發展到162家,市級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達88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2家,年實現產值32億元。二是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秉承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向農村側重、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的措施,使城鄉差距逐步縮小。盤錦市的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全省最低。各項社會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15年提標,人均達到1870元/月,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實現整合,城鄉一體化居民低保標準達到每人每月696元,國標線以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保持動態為零。三是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進程。盤錦市通過建立5個生態新城、打造4個中心鎮、突出3個特色旅游小鎮的特色建設,使城鎮建設和地域特色有機統一,使盤錦成為東北最具有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濱海城市[2]。
(四)產業園區建設取得重大成果
從產業園區的發揮作用來看,已經成為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重要引擎。一是有效引導區域產業集聚。法庫陶瓷產業園區始建于2002年,經過10余年發展,園區企業從2002年的1 家陶瓷企業增長到2014年的242家,產品以建筑陶瓷為主,藝術陶瓷為輔,包含12大類、200多個品種。集生產、研發、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已經形成規模效應,產量僅次于佛山、淄博和高安,全國排名第四位,被譽為“中國瓷谷”。二是助力縣域綜合實力提升。海城市擁有析木新城等四個產業園區,各項經濟指標在全市占比呈現遞增趨勢,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僅以2014年數據為例,4個產業園區生產總值562.6億元,同比增長10.38%,占全市比重達67.8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53億元,占全市比重為 34.68%;工業增加值331.3億元,占全市比重達88.92%。產業園區與配套生活服務業區的發展促進了建筑、運輸、餐飲、金融等行業的協調發展。2014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790.3億元,增幅達1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58.9億元,增幅達12.2%。三是有效促進縣域經濟結構調整。法庫縣陶瓷產業園區自發展壯大以來,帶動縣域工業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結構明顯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由2002 年的41∶33.5∶25.5,調整到2014 年的15∶62∶23。四是有利于提高縣域城鎮化水平。以海城市經濟開發區為例,2014年園區就業人數達1.7萬人,其中本地務工人數占比呈逐年增長趨勢,從2011年的72% 增長到2015年的82%。園區的發展壯大,有效帶動開發區交通運輸、餐飲娛樂、旅游購物、房產開發、中介服務、金融通訊及服裝加工產業迅猛發展,直接和間接吸納本地及周邊就業近50萬人,促進了產業園區與城鎮化的深度融合,開發區城鎮化率從2011年的55.2%提升到2015年10月底的68.6%。
(五)“飛地經濟”取得長足發展
“飛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在協調區域內各種資源要素的有序合理流動,實現區域內資源優化配置和整合,以及打造利益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實現共建共享共贏方面,可以發揮獨特優勢。長期以來,縣域經濟一直是制約遼寧發展的短板。特別是“鄉財縣管”制度的實行,鄉鎮普遍缺乏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積極性。2018年,省政府出臺《遼寧省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資金、土地、人才、項目等方面作出13項具體政策措施,確定了合作與分享機制、考評獎勵辦法。并且在北票、喀左等縣區規劃建設“飛地經濟”產業園。各市依托飛地園區,爭相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合作戰略,在抓招商、延伸產業鏈引項目方面與相應地區開展合作。形成了“百舸爭流”的良好局面[3]。隨著“飛地經濟”不斷推進,各地主動創新發展,“飛地經濟”的特色逐漸顯現。沈陽市在與北京市對口合作中充分利用機遇,關注北京產業的動向,積極溝通“北京—沈陽”合作招商引資項目。大連市出臺“飛地經濟”考核方法,推動各縣區實現飛地項目落實。本溪市制定泰州—本溪合作和沈陽經濟區建設,在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行業加速推動實施重大項目合作。撫順市制定了所屬8個園區的產業發展規劃、土地空間利用規劃及園區項目準入標準。丹東市按照東北東部經濟帶發展規劃,設立了邊境地區扶貧飛地園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錦州市采取產業園區直接對接方式引進項目。盤錦市借助與無錫市對口合作共建契機,引入新能源電池及石墨薄膜生產等項目。營口市圍繞樓宇經濟發展,借用公共平臺引進人力資源與商貿服務企業95 家。鐵嶺市深化與江蘇省淮安市對口合作,共同合作建設“淮安—鐵嶺”工業園。在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的通報中,國務院第六次大督查對發現的32項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其中就有遼寧省積極發展“飛地經濟”打造發展新引擎。至今,遼寧省已設立省級飛地園區72個,市級飛地園區107個,簽約落地飛地項目共計1200多個,總投資共計1900多億元,“飛地經濟”在各地形成蓬勃發展之勢。
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雖然取得很大的成果,但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各地域之間發展水平不平衡、基礎仍然薄弱、增長方式相對粗放,這些問題是相應發展階段矛盾積累,也是目前需要面對的重點所在。
(一)縣域經濟發展地域之間不平衡,與發展較快的其他省份還有差距
限于地域之間的資源稟賦差異,沿海縣(市)經濟發展相對較快,而遼寧東部山區和遼西北地區發展較慢,從省內來看,2018年,41個縣土地面積約占83%,人口約占50%,而GDP僅占全省的2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全省的17.24%;而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占全省的25.73%;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全省0.2 個百分點,有17個縣出現負增長。沿海縣(市)經濟發展相對較快,而遼寧東部山區和遼西北地區發展較慢,沿海的瓦房店市和莊河市地區生產總值之和與遼東山區和遼西北地區19 個縣地區生產總值體量相當。百強縣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近幾年百強縣中“遼寧板塊淡化”,與沿海發達省份差距拉大。賽迪智庫公布的2020年全國百強縣白皮書顯示,遼寧省僅有瓦房店市、莊河市、海城市3個縣(市)進入百強縣,且排名相對靠后,分別列第43、77位和99位,與江蘇、浙江、山東等發達地區差距進一步拉大。同期百強縣中,江蘇占25個、浙江入圍18個、山東15個。2018年遼寧省41個縣(市)地區生產總值708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1.1億元。全國百強縣榜首昆山市分別達到3875億元和387.88億元。昆山市的經濟總量為遼寧省41個縣(市)的一半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41個縣(市)總和的86%。
(二)相對薄弱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尚未形成
遼寧省是資源大省,但一些地域縣域經濟的基礎相對薄弱,不能在資金、技術、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較,如果在產業發展模式上單純依靠數量擴張和價格戰顯然不能取得成功[4]。當前,遼寧省縣域經濟的資源優勢并未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縣域產業結構調整緩慢,還有較大的優化空間。
(三)有些地區產業集聚效應沒有充分發揮
遼寧省平均每個縣有1.75個產業園區,財政投入大量資金搞基礎設施建設,但部分園區沒有充分利用好,園區內產業層次較低,支柱產業發展不足,有的園區甚至同時發展5—6個產業,在引進企業的時候,對產業協同發展考慮不足。規上企業比重較小,大部分企業都是各自為戰,產品科技成本太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就算是有一些產業集聚雛形顯現的縣市,其產業鏈條的延伸大多圍繞個別龍頭企業展開,結果就是終端產品少、專業化分工協作機制不健全、產業鏈條不完整。
三、對策建議
當前,隨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發生的顯著變化,遼寧省縣域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面臨著新挑戰。實現縣域經濟的轉型與跨越式發展,各地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依托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頂層謀劃,挖掘內生動力,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地域謀劃,打造遼寧省縣域經濟升級版。
(一)堅持科學合理規劃先行
立足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發展戰略,做好規劃定位,科學編制規劃內容,明確建設的重點和時序,形成優勢。同時要做好縣域規劃與省、市各項建設規劃的有效銜接。特別要抓住目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契機,深入剖析本地資源基礎、產業特征、要素情況,讓規劃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并嚴格按照規劃執行落實,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
(二)培育特色產業,強化工業轉型
一是繼續發展農業特色產業。遼寧省25個縣被評定為省級“一縣一業”示范縣,葡萄、小雜糧、河蟹等特色產業多在產量、銷量等關鍵指標上位居全國前列,或獲得國家部委、全國行業協會等授予相關榮譽稱號,已經有良好的市場和口碑。省級應將“一縣一業”評選工作繼續推動下去,并加大特色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各縣域應立足于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加快優勢特色資源的深度開發和有效利用,要著力培育壯大設施蔬菜、特色水果、中藥材、食用菌等產業;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環境友好型養殖業,控制生豬、肉雞飼養量,加快發展牛、羊、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海洋牧場和精品漁業。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開展不同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并對農產品生產進行標準化管理、全程化管控,全面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同時抓住縣域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之機,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帶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壯大,特別要推進特色農產品產地加工業發展,提升農產品本地加工率,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二是推動縣域工業轉型升級。深刻把握現代工業發展方向,在裝備制造、特色消費品、資源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產業上精準發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不斷增強產業基礎能力、提高產業鏈水平。學習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經驗,積極培育和扶持特色支柱產業,提升產業集聚程度。通過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圍繞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條做好補鏈和強鏈。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多種模式,加速規模擴張,培育一批特色鮮明、輻射范圍廣、發展潛力大的工業龍頭企業,提高關聯產業的空間聚集程度。三是完善發展縣城服務業。吸引相關要素向縣城擴散和集聚,合理安排行政資源,推動與一產、二產發展相配套的現代物流、互聯網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建成縣、鄉、村三級電商公共服務體系,推進跨境電商發展。推動農村地區商貿流通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整合郵政、供銷、商貿物流資源,打造物流配送聯通體系。通過建設宜居鄉村、特色小鎮,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共同提高當地旅游資源的豐厚度,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同時,挖掘縣域生活性服務業潛力,發揮現代服務經濟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作用。
(三)加快產業園區提檔升級
強化園區功能,立足縣域資源區位條件,進一步明確產業定位,加快培育“首位產業”,制定完善企業退出機制。設立縣域產業園區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園區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中小企業孵化器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建立面向園區企業和項目服務的信息、技術研發等公共服務平臺,提高園區的產業承接能力。建設智能化標準廠房,提升園區倉儲物流、金融、法律等生產服務配套能力,強化項目建設要素保障。消除“縣外即外”觀念,主動融入“京津冀”“粵港澳”“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抓住與江蘇、北京、上海對口合作的大好機遇,進一步完善產業布局,鼓勵引導重點企業主動對接國內外大型企業,加快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批”的聚集效應,新上工業項目原則上一律入園進區。各縣應圍繞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予以重點支持,通過建設支撐產業鏈、吸引配套產業鏈,形成縱向成鏈、橫向成群、區域大循環、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突出“畝均”指標,嚴格項目準入。實施“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整合調整、有效騰退低效工業企業。優化體制機制。深化園區管理體制改革,以“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實現扁平化管理,廣泛吸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園區建設管理。積極探索行政審批、公共服務等事項集中入駐園區,形成一種精干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產業興,則縣域興,發展產業,貴在特色。
(四)突出品牌優勢,提升企業品牌意識
一是政府推動打造區域品牌優勢。遼寧省縣域具有盛產水稻、水果等高品質的初級及初加工農產品,同時還擁有鎂礦、軸承、陶瓷等工業產業集群,還有資源豐富的的山、海、林、泉等自然生態資源以及歷史人文資源,都是能夠建設區域品牌產品的重要條件。各地政府可學習“盤錦大米”“法庫瓷都”“丹東草莓”等的成功經驗,強化品牌宣傳推介,積極培育區域品牌,創建品牌優勢,提升產業和地域競爭力。同時,對于區域品牌影響力有較大提升的縣域應給予一定獎勵,并在農業相關項目申報中和資金支持中給予傾斜,推動形成區域發展競爭力。二是強化企業的品牌意識。對獲得國家和省級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的企業,給予一定獎勵。鼓勵龍頭企業加快研發市場競爭強、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品。同時,加強品牌宣傳。加強與媒體的合作,利用節會營銷、事件營銷、名人代言、主題營銷等形式進行宣傳。
參考文獻:
[1]高煒,郭錫禹,羅金.強優勢補短板促轉型全力推進縣域經濟提質增效[J].遼寧經濟.2018(9):10-15.
[2]黃世盛.城鄉共進起宏圖[N].盤錦日報.2011-12.
[3]董翰博.“飛地經濟”點燃遼寧縣域發展新引擎[N].遼寧日報.2019-12-11.
[4]黃琳.全省縣域經濟年均增速超兩成[N].遼寧日報.2012-09-06.
作者:李翔 單位:遼寧省統計局調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