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內涵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現代文學現代性的大局環境下,眾多文學家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參與到現代文學現代性內涵的逐步完善當中。他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現代文學的現代性內涵,希望通過文明的重塑來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進而逐步豐富現代文學的現代性內涵。
關鍵詞:現代文學;現代性內涵;民族精神;人性解放
中國近現代文學有著一定的優越性,它對我國文學事業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充分體現了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層面的矛盾與沖突。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精神核心是啟蒙,是對封建制度和傳統思想的重新審視,它呼吁人性解放、主張張揚個性,同時也主導了中國現代文學的主要發展潮流。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周樹人先生一生從事于國民思想和國民性的探索,他的《祝?!芬晃某浞址从超F代文學的啟蒙潮流。該文以年關之夜匆匆由外地趕回家中的“我”為引線敘述了整個故事,作為一個“現代化”、擁有全新精神世界及語言體系的“外來者”,面對一個封建守舊的魯鎮,“我”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完全不能融入其中,甚至會對魯鎮腐朽的思想觀念感到無比沉痛和悲哀,而“我”也被長期遵循封建禮教和思想的魯四老爺所排斥,見面就寒暄“大罵其新黨”。從魯四老爺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沉浸于傳統文化不能自拔的老者形象,他們對新生事物充滿敵對心理。
從勤快迂腐的祥林嫂身上“我”看到一個備受傳統禮教和封建宗法所迫害的女性形象,祥林嫂認為“我”是一個“見多識廣”的人,因此,神神秘秘的來問“我”人死后是否有魂靈,“我”詫異、吃驚、疑惑,為什么一個溫飽都不能解決的人關心的不是自身問題,反而是自己死后的情況,可見封建禮教制度對其迫害的程度之深?!拔摇彼吹降挠斜?、失望,對于一個善良樸實的人死后亦然被罵“謬種”時,所發出的各種感嘆。從現代文明的視角來看,無論是魯四老爺還是衛老婆子雖然初衷是好的,但其長期受封建禮教浸淫的本性表露無遺。
精神文化才是治療疾病的良方,沈從文認為西方文化腐蝕著人們的德行,造成民眾精神和人格上的病弱,讓民族缺乏生機和活力,傳統的民族德行和品質僅存在于不受現代文明浸染的人性之中,只有那里供奉著“人性”和“希望”,《丈夫》就是這樣一首人性之歌。青年丈夫讓自己的妻子賣身養家在湘西是一項極為尋常的風俗,而它卻是現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通過講述青年進城看望妻子的見聞,展現其麻木、愚昧,進而覺醒的過程。丈夫進城不僅受到老鴇的款待,就是見到妻子的嫖客水保后,也沒有現代人眼中的對立和尷尬,兩人相處較為平靜,最后丈夫帶妻子回到鄉下。如果硬性將其歸于階級沖突,還不如將其作為風俗舊習上人性感召的轉化。在妻子與別人交易時偷偷壓抑喘息,他感到羞愧、懊悔,因水保囑咐而心中不再平靜,在經過一系列心理斗爭和掙扎,最終下定決心帶妻子返回鄉下,這是人性的最終醒悟。在那艘船上他們沒有自由、沒有尊嚴,他甚至無法擁有與妻子的片刻溫存,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夢的破碎讓他幡然醒悟,在船上受到的不僅僅是人身體上的侮辱和侵犯,同時出賣的還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踐踏的是基本的權利,這也是年輕夫妻最終鼓起勇氣反抗命運和習俗的主要原因。
無論是水保、老七,還是丈夫中的任何一個人,他們活得都是那么自然、不做作,盡管這個社會存在著種種違背人道主義的陳規舊俗,但是人性會引導其從命運的捉弄和陋習中擺脫出來,會讓人們最終步上正軌。正因如此,沈從文認定這樣遠離現代文明、符合人性的文化方式才是治愈中國民族的良藥,這樣人們才不會被現代文明中的各種不幸惡果所侵害。無論魯迅或是沈從文他們自身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極大影響著其文化取向,正因為魯迅幼年時期在日本的求學經歷,使魯迅對西方國家價值體系產生了認同感,他認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且理性的,是值得中國模仿的。而古老的中國封建文化給人們帶來的是頹廢腐朽,需要摒棄。我們不能否認封建思想、制度當中確實存在著不良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認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發揚、去傳承。
“中國的現代性起源于民族國家的救亡圖存運動,中國人對社會現代化渴望,大于現代化境遇中人對存在本身的探尋,更缺乏對現代性本身的質疑和批判?!币虼?,周樹人以在鐵屋中進行吶喊的方式,意圖喚醒正在沉睡中的中國人,冀圖實現人的現代化發展,從而使我國免于流落到淪喪的地步。然而,沈從文卻是背道而馳,他放棄了當時絕大多數讀者希冀的視野,反而以超越性的眼光去觸摸歷史的暗流,并且運用敏銳的洞悉力,去理性的分解文明。所以,沈從文以構筑供奉“人性”的“希臘小廟”形式來反思和質疑現代文明,他孜孜以求的診斷“國民毛病”、修正“現實”的文學理想。也正因如此,我們也能從沈從文對現代性的自反特質之中了解到其對人性本體的態度。通過以上解析,現代性這個觀念在世界史范疇內的品質、特性、作用等就比較容易把握了。
現代性觀念在西方文化里生長出來,它起初是屬于西方的,后來變成屬于世界的。在各種文化中,西方文化發展出了此時此地的觀念,并把這種觀念在漫長的文化行程里發展成一種普遍的信仰?;浇涛幕c繼起的人道主義文化之間存在著正題———反題這樣的形式邏輯關系。在基督教世界,構成普遍理解活動之詮釋基礎的是“彼地彼時”這樣一種觀念。從文藝復興開始的人道主義世界正好是此前歷史的反題,它把基督教生存詮釋成人的自我異化,它主張人要活在當下,一種全新的觀念便激發出來。從此,擺脫了自然主義態度下經驗主義思想的束縛,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超越性觀念。筆者從現代文明的角度對傳統文化進行審視,需要以正確的、科學的發展觀進行中國現代文明建設,從人性的角度進行民族精神塑造,并不是西方的就都是好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文明,才是我國文化發展的根本之道,才能夠使我國文化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張麗,李季.試論《西廂記》幾個主要人物形象的現代性特征[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02):41.
[2]賈晶晶.茅盾“為人生”文藝觀溯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4):16-18.
[3]劉勇剛.云間派文學研究[C]//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2010.
作者:劉競帆 單位:哈爾濱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