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文學和電影改編的互動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眾所周知,電影和文學具有強烈的不解之緣,而且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媒介重心逐漸地由文字轉移到影像,越來越多的現代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作品呈現在大熒幕,形成了現代文學與電影改編的強勢互動,基于此,本文以《白鹿原》為例,探討現代文學和電影改編的互動現狀,期望能夠產生一定的積極效用。
【關鍵詞】《白鹿原》;現代文學;電影改編;互動
一、現代文學電影改編存在的發展性問題
長期以來,電影與文學作品保持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據相關數據調查,世界范圍內每年新生產的影片40%以上原來于文學作品改編,我國也不例外。像《白鹿原》這樣的長篇小說,往往具有恢宏的史詩性以及深邃的思想性,并且具有復雜的情節結構以及豐富的人物形象,往往對電影改變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擾,主要表現在:受電影時長的限制,難以全方位的將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表達出來,原著的風貌難以全方位地展現出來,而且由于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具有多重主題,且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電影改編中,導演往往見仁見智,最終對文學作品電影改編造成諸多壓力。除此之外,導演善于利用鏡頭語言傳達自己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包括故事情節、人物關系或者形象、對生命的思考等),與文學藝術之間具有較大的差距,在電影改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偏差,因此,造成文學電影改編事業健康發展出現瓶頸。而且電影與文學作品的藝術相通性,能夠有效地指導電影改編較好的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情節結構,將所蘊含的主題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而這三方面往往是改編電影的三大元素,也是衡量改編是否成功的三大指標,但是目前,文學電影改編在這三方面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諸多發展性問題,如:(1)主題意蘊偏差。(2)人物形象比較扁平。(3)情節結構比較單一等。總的來說,目前,我國文學電影改編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仍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二、實現現代文學和電影改編的良性互動的途徑
現代文學和電影改編實現良性互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本文以文學電影改編《白鹿原》為例,淺談實現現代文學和電影改編的良性互動的相關途徑以及所產生的社會效益。2012年9月13日,文學改編電影《白鹿原》——由陳忠實導演,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白鹿原》的公映,引起了諸多文學愛好者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出現了“重大文化事件”評論活動。而且由于小說原著《白鹿原》具有重大的社會影響力,再加上改編版的電影《白鹿原》強大的宣傳力度,使得文學改編電影《白鹿原》成為“中國最難拍的一部電影”,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原著小說《白鹿原》,是一部長篇小說,具有史詩性,字數將近50萬字,創作所花費的時間六年,并且該小說的創作以黃土高原上的白鹿村為創作源,詳細地描述了白鹿村白、鹿這兩大姓氏家族祖輩三代相互糾纏的故事,他們互相算計、爭斗,所跨越的時間為五十年。陳忠實采用細膩深沉的筆調,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性格鮮明的人物命運圖,并且將深厚的民族歷史以史詩般的形式展現出來。小說原著《白鹿原》自1993年6月出版以來,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因此,電影改編需要充分地尊重原著的精髓,在觀眾基礎上,將商業價值有機地與原著內涵相結合,實現兩者的平衡發展。另外,在電影改編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綜合地考量電影市場,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地尊重和弘揚原著的精神內在,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效益的獲取。另外,為了實現現代文學和電影改編的良性互動,需要進行相應的變革,我們以文學電影改編《白鹿原》為例,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需要進行人物形象的變動,原著《白鹿原》所創造的人物形象個性比較鮮明,極富代表性,均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整體精神風貌,而且能夠有效地折射出關中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如《白鹿原》中的朱先生,給人的感覺是“大儒”形象,他集中代表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形象,另外,他更是“白鹿”的象征,即代表一種美好事物,是一種寄托或者是一種精神或者理想,但是,在電影版本《白鹿原》中沒有朱先生的身影,將這位至關重要的人物刪除了,引發了觀眾的不滿。因此,為了實現現代文學和電影改編的良性互動,在人物形象設置上,電影需要將原著的主要人物表現出來,不能偷梁換柱,做到(1)靈魂人物不可缺少;(2)最失敗的人物可以省略;(3)配角人物適當地減少戲份等。盡可能地在人物設置上貼近原著。另外,在情節結構設置上,需要在尊重原著情節結構的基礎上,適當地進行創新,但是不能脫離原著的本質內涵,如電影《白鹿原》在情節結構設計上,采用了主副線形式,但是由于主副線的分界不夠清晰,往往導致觀眾對原著誤解,甚至副線喧賓奪主,顛倒了原著的本質,受到社會各界的熱議。因此,文學電影改編,需要尊承文學原著的情節結構,以原有的情節結構為基礎,以原有的人物關系為線索,展開情節故事的講述,且積極地融入現代電影元素,增強敘事的感染力,同時實現現代文學和電影改編的良性互動。除此之外,電影改編需要緊抓原著的主題,不得因商業利益隨意地更改原著的主題思想,可以將傳統的思想觀念與現代社會發展所存在的現象聯系在一起,但是不能隨意地更改原著的主題內容,以此實現現代文學和電影改編的良性互動,帶動文學電影改編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現代文學和電影改編的互動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諸多發展性問題,尤其在故事情節、人物關系或者形象、對生命的思考三個方面的問題更加凸顯,本文以《白鹿原》為例,通過分析研究,發現:只有在保證人物設置與原著相符(遵循靈魂人物不可缺少、最失敗的人物可以省略、配角人物適當地減少戲份等原則),情節結構科學合理(基于原著,適當地進行創新,但是不能脫離原著的本質內涵),不隨意更改原著主體思想(將傳統的思想觀念與現代社會發展所存在的現象聯系在一起,但是不能隨意地更改原著的主題內容)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實現現代文學和電影改編的良性互動,從而促進我國文學電影改編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電影事業的國際影響力。本文的分析闡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視其研究價值,期望能夠產生一定的積極效用。
參考文獻:
[1]吳桐.建國后三代導演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電影改編[D].遼寧師范大學,2011,15(9):338-339.
[2]平原.互利與互動——談利用現代影視作品提高高校學生素養[J].電影評介,2007,(3):63-64.
[3]張婷.論《白鹿原》電影改編——地域文化的綜合展示[J].電影文學,2013,(19):45-46.
[4]耿延庭.文學經典的電影改編之道——有感于《白鹿原》電影改編[J].藝術科技,2014,27(2):165-166.
作者:石田宇 單位:山西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