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設計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主要體現在不斷壯大的設計隊伍、快速發展的設計教育、逐漸更新的設計觀念以及不斷提升的藝術水準等方面。但當前我國現代藝術設計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為使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的水準得到不斷的提升,須針對當前現狀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關發展趨勢,以便能夠進一步推動現代藝術設計的長效發展。
關鍵詞: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現狀;發展趨勢
一、當前現代藝術設計的現狀
1、重復性較強
現代藝術設計最初起源于歐洲國家,形成目的主要在于滿足社會工業的發展需求以及利用藝術設計改變國民現狀,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引進現代藝術設計,至今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以及成長。但從當前發展現狀看來,由于市場發展的商業化以及對利益的過度重視,導致產生了許多的平庸之作,其主要是對國外流行作品進行抄襲以及復制,從而設計出具有較強重復性的作品,這對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而言并未具有實質的意義。為獲取一時的藝術效應,多數人在形式以及技法方面過于追求視覺刺激,并且盲目追隨國際潮流,在設計過程中反而忽視了自我個性以及民族性。當前正是工業化逐漸轉為信息化的重要階段,從長遠看來,現代藝術設計應充分具備自我個性,如此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占有穩固地位[1]。另外,作為藝術設計的內在發展動力,設計師的創造力顯得尤為重要,而設計師自身對藝術資源的接收以及轉換能力決定了其創造的源泉。全球一體化實現了全球資源的共享,而作為現代藝術設計師,必須將傳統文化與全球資源進行有效的結合,并根據國家以及地區的實際情況,將某些設計因素與民族審美進行結合,從而形成具有獨特性的設計體系,這也是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2、缺乏藝術性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現代藝術設計方式的多樣化提供了有效的技術保障,不僅引發了設計理念以及思想的轉變,還借助現代科技措施拓展了藝術的表現空間。計算機技術對現代藝術設計有著巨大的貢獻,其最大的優點就是為設計人員提供了極大的便捷,有效減少了設計時間,同時,計算機中的組合靈活性還能夠呈現出一些特殊的現象,對開發設計人員的創作思路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對現代藝術設計也有著不利的影響。因為電腦的便利性,促使設計群體變得更加廣泛,一些設計師對若干個電腦軟件的操作技術進行了掌握就能夠進行設計。當今的廣告設計,由于對經濟利益的過于看重,對藝術的質量沒有重視,導致他們在電腦制作設計時缺乏美感,或者是存在著抄襲其他設計師的作品現象,這就是藝術語言匱乏所造成的問題[2]。因此,電腦設計的關鍵并不是如何熟練的運用電腦設計軟件,而是要通過電腦的操作來體現設計創意,來體現視覺藝術語言。電腦設計軟件僅僅是一種實施設計的手段而已,視覺藝術才是設計的靈魂。
二、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1、與全球化的整合
隨著改革開發政策的實施,我國與全球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就為我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作為現代藝術產業,也同樣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中國現代設計如何與國際化接軌,如何在全球性的競爭中取得更好的發展,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一個課題。中國現代藝術發展離不開對國際最新科技資源的了解,因此,我們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來對我國的本土文化加以審視,促使我國本土文化能夠逐漸與全球化結合起來,以適應時代的變化與發展趨勢。
2、綠色環保設計
在21世紀的世界藝術設計中,綠色環保是其中的一大主題,它從產品制造業,到產品包裝以及銷售等各環節,再擴大到全社會的綠色服務等領域。在以往的設計中,人類創造現代生活的同時,也促使資源的消耗,造成了能源的消耗,是地球的生態平衡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工業設計中,因為過度的商業化,許多設計都在鼓勵人們進行無節制消耗,這就遭到了大家的一致批評[3]。因此,設計師就需要對設計的職責與作用進行重新的思考。進行綠色設計,主要是為了對傳統的產品設計中的不足進行克服,要使所設計出來的作品一方面能夠滿足人們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夠保護社會生態環境,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三、結語
綜上,在我國的現代藝術設計中,存在著重復新較強的特點,存在著缺乏藝術性的特征,這就制約了我國現代藝術的進一步發展。而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我國現代藝術設計必將進入與全球化整合的發展趨勢,也必將會進入綠色環保設計的發展趨勢,會在滿足人們需求的情況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來進行設計。
參考文獻
[1]楊天明,薛立克.淺談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美術大觀,2007,03:96-97.
[2]熊莎.試論全球化背景下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模式[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102-103.
[3]薛姣.在都市的肌理中生長——淺談中國現代都市中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及影響[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0,06:32-34.
作者:段元元 單位:南昌職業學院